湖南 刘小忠
2020年高考作文共11道题,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道,分别为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北京命制2道,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各命制1道。试题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核心母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这11道作文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度融合。详见下表:
2020年高考作文主题与核心素养对接表
11道作文题无论是材料内容还是任务指令,甚至包括具体要求,都让考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既借鉴历史,回归传统,审视个体自身,又观照当下,关注未来,着眼个体和全人类长足发展。而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哲理思辨、科技信息、青年成长五大核心母题贯串始终,与核心素养叠加考查,下面笔者分别进行阐述。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让考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分析地名,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这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2020年全国卷Ⅰ与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作文题均对接“传统文化”这一母题。
全国卷Ⅰ作文“历史人物评说”,要求在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位感触最深的,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本题引导考生从文化典故中汲取营养,以先贤为榜样,完善自身;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重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修养。
作文材料提供的信息包含两部分,一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最终成就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二是针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考生的思维要落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最”字有思维上的要求,有“最”就得有比较、权衡;要比较、权衡,就要有相应的标准。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的方向上则可以见仁见智。比如齐桓公志存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鞠躬尽瘁……考生应紧密结合材料,从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出其蕴含的品质,结合历史事件、联系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文章体式为发言稿,考生应有对象意识、交流意识和文体意识。听众是自己的同学,如何才能使语气措辞更得体?在写作时,既要立足材料,把“对哪个感触最深”作为立意的核心,又不能囿于材料,须以材料蕴含的人物品格和历史意义关照现实人生。可供参考的立意有“知人容人,立身之本”“高风亮节的鲍叔”“知才荐能显大义”“管仲之贤,恪尽职守”等。
2020年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的作文以情境化任务驱动型半命题的形式,通过创设“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的真实情境,要求考生以“带你走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主持词,直接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材料陈述“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看出命题人对地名的认可和赞美以及隐含的希望保护传统地名的愿望。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要用文化视角、历史视角看地名,寻源头,增强为民族文化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本题要求考生以电视台主持人的身份向观众介绍、讲述或者剖析、评价某一地名,行文时要体现自己作为主持人对地名的思考,体现与观众的交流、分享。相对于发言稿,主持词写作难度较大,不仅要求辞藻有品,还要求音节和谐,极考验考生语言驾驭能力。主持词一般要有开场白,开场白还要和主题相契合;台词要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不能选取生硬的书面语;结束语除了对主办单位表示感谢之外,还可以说一些温婉走心的话,让观众对整个活动回味无穷。可供参考的作文题目有“带你走近三亚”“带你走近亚龙湾”“带你走近南湾猴岛”等。
另外,2020年天津卷的作文题“中国面孔”,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也包含了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命题人希望借此来培养考生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品质和优良品格,是激励民族发愤图强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时代精神一直深受命题者青睐。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以更高的角度、更宽广的视野解读中国的发展,关联国家与民族命运的走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宏大的背景下展现自我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是写好这类题目的重点和难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时代焦点,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世界,其影响都是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全国卷Ⅱ和天津卷不约而同聚焦抗疫重大事件,弘扬时代精神可谓顺理成章。
全国卷Ⅱ作文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将考生带入全球抗疫进程之中,引导考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应对危机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精神风采与责任担当,发出中国声音。命题以与疫情相关的中外诗文入题,引导考生关注世界和自身的发展。不论是先贤墨子的言论、英国诗人的诗句,还是中外捐赠抗疫物资上印的留言,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面对这样的命题,考生可以从全球大视野着手,结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谈自己的思考。可供参考的立意有“环球同比凉热,人间自有真情”“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心手相连,共筑未来”等。
天津卷要求考生书写抗疫背景下的“中国面孔”。材料精心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抗疫工作者和快递小哥作为代表,兼顾科学与人文、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等角度,要求考生写出“走过2020年的春天”,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写作此题时,一是需要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二是要结合时代语境,探究2020年的春天涌现出的“面孔”在外在和内在、物质和精神或功能和象征等层面与旧面孔的不同之处,从而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传达中国精神。如果考生能从“中国十四亿人,每个人都是一个‘面孔’”的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这样,文章写起来会更加真实。可供参考的立意有“时代青年,中国名片”“逆行中的英雄,微光中的天使”“描中国面孔,绘中国精神”等。
此外,上海卷作文题的材料中写道:“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写疫情,但是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人在疫情中发挥的巨大能动性。北京卷的微写作第三题,要求为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这些作文题都不约而同地呼应新时代下的中国精神。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已走出主题阐释型作文的套路,走向理性和思辨,重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要求考生学会用主客观、现象与本质、内外因、感性与理性、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等哲学思想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立意角度多元化,需要考生去比较、权衡、选择的哲理思辨型题目成为2020年高考作文的主流。
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作文主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提出写作任务,引导考生结合自己参与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着重考查考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列举的现象联想能够体现“距离与联系”关系的具体事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疫情使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变大,而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更为紧密。可供参考的立意有“隔离不隔爱”“千里与‘一米’,温情和力量”“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距离相隔,更见真情”等。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就“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这个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并写一篇文章。这个题目大气深刻,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和逻辑思维。题干是一个选择问句,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考生可以从三方面立意:一是肯定,认为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的;二是否定,认为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可以采取积极行动有效干预;三是思辨,即不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讨论究竟是哪些对象、处在何种时空、满足何种条件后,才是无能为力的或者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论证观点时不能片面、偏激,也不宜中庸、浅薄,不能仅仅找一些典型事例、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思考如何结合多种影响因素,将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且合乎逻辑。可供参考的立意有“直面惨淡人生,改变不幸命运”“面对磨难,勇敢作为”“因势利导,定有转机”等。
此外,江苏卷“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非常注重对哲理思辨的考查,大数据时代总是给我们相同的信息、相近的环境,那么这种同化与塑造究竟是好是坏呢?这需要考生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利弊做出审慎回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高考改革的特殊背景决定了2020年的高考作文除了要积极反映时代主题,紧扣全球抗疫等重大事件外,还要重点关注科技信息。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共织“天网”,服务全球。这一最为前沿的科技信息很快作为命题材料出现在北京卷中,材料之新让人出乎意料。
北京卷的第一道作文题是供材议论文,要求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主题进行议论文写作。话题隐喻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思维的起点是单颗卫星和“天网”的关系,思维的落点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每个个体对整体都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北斗组网是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研发建设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既有科技意义,也有战略意义,以此命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时事,建立科技自信。结合当下疫情这一热点话题,不难联想到抗击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是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每个部门、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条街道,都要各负其责,在整体中发挥作用。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命题思路,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与审辨思维,同时启发考生思考个人如何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导向。可供参考的立意有“以‘小我’成长助推‘大我’发展”“灿烂星空,我是耀眼一颗”“做一颗严丝合缝的‘螺丝钉’”等。
北京卷的第二道作文题要求以“一条信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试题不仅提供了真实情境,而且规定了思维原点:这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命题立足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考生以点带面,选择一条对自己影响巨大的信息展开写作,这条信息可以是亲人发来的包含防疫内容的拜年短信,也可以是社区微信群的紧急通知,还可以是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新闻,抑或是下单时在备注栏留下的感谢快递员并提醒其注意防护的暖心信息……只要考生稍加思索,就能快速确定“一条信息”的具体所指和立意。值得注意的是,本题要求写记叙文,需要考生在曾经接触过的信息中,选一条感受最深的信息,在生动的描写中,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并适当渗透感悟。可供参考的立意有“一条群发抗疫消息饱含深切的爱”“父亲节的温暖问候”“一条发给世卫组织的中国短信”等。
2020年,“青年成长”同样成为高考作文的核心母题,最具代表性的是2020年全国卷Ⅲ与浙江卷。
全国卷Ⅲ作文题设置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任务情境,信件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写作必须紧扣“如何画好”的问题展开。“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主体内容可以针对以上提示进行有选择的回答。审视自我时,要把自我与不同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比较中找到方向,在比较中求得完善。题目规定必须写书信,且只能以当下正在参加高考的本校高三学生的身份来写;收信人是“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这就要求考生以学长、学姐的身份“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考生可以就个人经历,畅谈自己的感悟;也可以结合个人认知,发表见解;还可以寄语新一代,书写对他们的期望与鼓励。考题规定情境、主题和文体,旨在培养考生的分享意识和无私情怀,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可供参考的立意有“鲜衣怒马,报效国家”“审视自我,行稳致远”“寻十方明镜,绘真我画像——写给高一学弟、学妹们的一封信”等。
浙江卷作文“人生坐标和现实落差”涉及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概念,提出的“落差或错位”很接地气。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考生可以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生坐标和期望是怎样的,家庭对自己有什么预期,社会赋予自己什么角色,三者之间会产生怎样的落差或错位,自己该如何看待或解决这些落差或错位,等等。题目要求考生在阐述个人的定位与期望时,必须将其放在家庭、社会两个背景下,从而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可供参考的立意有“正视落差,扬长避短”“无惧人生变化,笑对错位落差”等。
2020年的11道作文题,或聚焦古人言行,或关注社会现状,或面向未来发展。从战国时期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的政治交锋与合作,到今天的抗疫故事,再从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中国面孔到人生坐标、事物发展等现代话题,高考作文越来越“接地气”,考查考生对历史、现实、未来和对文化、时事、人生等的认知和思考。从写作类型上看,不再是议论文“一统天下”,而是演讲稿、发言稿、主持词、书信等众体皆备,加上设置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使高考作文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伴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落实,对于未来的考生而言,语文学习更要立足中国文化,体现文化自信,与时代发展共鸣共振。考生不仅要关注经典党史、经典人物,更要关注时代议题,并能够建立与传统文化的链接,一手抓中国文化经典,一手抓时代焦点、热点,站在时代高处眺望未来,怀着家国情怀面向世界。由于高考作文具有延续性,从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掘精神内核,引导考生对历史作深入思考,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依然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而传承文化、重视典籍、关注历史的理念依然会贯串高考作文的试题命制。由于高考作文的实用性要求,实用文体的写作范围将继续扩大,从书信到演讲稿,再到发言稿、主持词或倡议书、感谢信、推荐词,高考作文始终立足于作文的“实用性功能”,用贴近考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使考生有话可说,从而避免考场作文“假、大、空”。所有作文的内核都会指向现实,落实核心母题,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命题理念,既要着眼于历史的溯源,又着眼于问题的现实呈现,在真实的情境中,加强考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考生学会独立思考,表达真情实感。而明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做好核心母题的积累与训练,依然是我们提升高考作文水平的不二法门。
第一,收集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素材。针对18个基本要点,我们要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热点素材、名人名言、警句等,做好积累工作。
第二,对接高考命题,把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按照既定的顺序,将18个基本要点与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接。如2020年北京卷和江苏卷的作文题不约而同考查了信息意识。我们通过研究高考作文题,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研究高考作文范本,精选5到10篇考场高分作文,将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比对,学习行文时如何凸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保证扣题严谨。
第四,回归语文教材,打好基础。教材是命题的依据,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直接取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P71的“例文借鉴”,并对接人教版必修③“表达交流”部分的“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我们在复习时不要舍“本”逐“末”,要关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