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德荣 孟草 黄滨 傅雪军 倪才英
本文通过调研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分析发现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种苗本地化建设滞后、产品生态认证欠缺、品牌建设不足、市场网络不成系统、市场存在季节性风险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种苗体系建设、引入标准化技术和养殖产品质量体系等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农业发展必须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稻渔综合种养是利用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增产增收、减少面源污染、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节地、节水等优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抓手。
江西省自2007年开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经过十余年发展,规模日趋稳定,效益显著,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发展问题,为寻找破解策略,我们于今年开展了广泛调研,通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现在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困境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
近几年,江西省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2018年的100万亩提高到2019年的151万亩,2019年每亩新增纯收入达到1898元以上,净增纯收入从2018年16亿元上升到2019年20亿元,各项指标均实现稳步上升(图1)。
按照稻渔养殖面积统计,规模以上(>100亩)的稻渔养殖面积大致为江西省总养殖面积的1/3左右。依据调查数据,2019年江西省规模以上稻渔养殖面积约53万亩,种植水稻产量为12万公斤、水产品产量为3.4万公斤。稻渔综合种养呈现出地域集中特征,已经形成三级梯队:第一梯队为上饶、九江、抚州,第二梯队为吉安、宜春、鹰潭,第三梯队为赣州、南昌、景德镇、萍乡、新余。
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足、水网稠密,地形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汇聚,淡水水体特点明显,是天然水产资源宝库。目前,在江西省稻渔综合养殖中,主要有六种技术模式,包括稻虾、稻鱼、稻鳖、稻蛙、稻鳅和稻蟹。目前,江西省稻鱼养殖以赣州市和宜春市为主,集中于丘陵地带,呈现出南北分布的空间格局(图2)。稻虾养殖分布相对较分散,主要集中于湖滨地区,呈现出环鄱阳湖的特点(图3)。稻蛙养殖则以抚州(南城、东乡)、宜春(万载)、鹰潭(余江)为主,呈现出以丘陵山区——抚州为中心的空间布局特征(图4)。稻鳖养殖比较集中,主要是抚州(南城、南丰)、鹰潭(余江)、九江(永修)四地,养殖产业集中度居高不下(图5)。
1.稻虾模式。目前,江西省稻虾养殖品种主要是克氏原蛰虾(小龙虾)。根据新建区恒湖垦殖场测产,亩均产稻谷450公斤,小龙虾90公斤,平均每亩收入5040元,减去种养殖成本2440元,亩纯收入2600元。余江等地开始养殖澳洲小龙虾,其效益明显高于常规的龙虾品种,配合优质的水稻品种种殖,种植户收入有一定增长。
图1 2016年~2019年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数据变化
2.稻鱼模式。该模式养殖品种主要为鲤鱼、鲫鱼等,典型代表为宜春市万载县稻田养鱼。其产品以本地销售为主,据调查,亩均生产稻谷578.8公斤、亩产鲜鱼103.8公斤,亩产值3674元,亩产稻谷增产37公斤,亩均利润1924元。稻鱼模式不仅节省了部分农药的使用,还增强了土地肥力,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3.稻鳖模式。目前,江西省稻鳖综合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有鄱阳湖鳖、清溪乌鳖、清溪花鳖、盱江鳖等,主要代表为南丰县风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生产的“椿溪”牌大米、“正野”牌甲鱼供不应求,亩均产值1.2万元。产品远销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稻蛙模式。该模式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主要养殖品种是黑斑蛙、虎纹蛙等,代表性基地:鹰潭贵溪市天宇绿野生态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据2019年该基地的经营数据,稻蛙综合种养黑斑蛙450亩,净利润4000元,稻谷纯收入达到1500元,综合蛙与稻谷,亩纯收入达到5500元。
5.稻鳅模式。该模式集中于丘陵地区,养殖品种为真泥鳅、台湾泥鳅等,典型代表是:抚州市东乡区江西省鑫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亩产泥鳅130公斤,净利润每亩1450元,亩产稻谷350公斤,稻谷纯收入每亩达1750元,综合而言,亩纯收入可达2500元。
6.稻蟹模式。江西省的稻蟹综合种养集中于九江市彭泽县,其代表为凯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养殖对象为中华绒螯蟹,据2019年经营数据,亩产河蟹100公斤,稻谷亩产量300公斤,每亩蟹纯收入可达7800元,稻谷纯收入可达900元,综合而言亩纯收入达8700元。
从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分布可知,湖泊、河谷地区生态条件主要以发展稻鱼、稻虾、稻蟹为主。山区地区主要以发展稻蛙、稻鳖、稻鳅为主,不同区域选择了适合实际情况的品类和模式。
图2 江西稻鱼养殖面积图(2019)(单位:万亩)
图3 江西稻虾养殖面积图(2019)(单位:万亩)
图4 江西稻蛙养殖面积图(2019)(单位:万亩)
图5 江西稻鳖养殖面积图(2019)(单位:万亩)
目前,江西省主要通过种养技术培训、水产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方式展开产业技术服务。组织科技人员分类编印了《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技术模式及案例分析》技术手册,邀请省内外稻田综合种养专家培训全省养殖主体,构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体系,体系专家对重点县进行技术培训、点对点服务。江西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研究院联合成立“绿色高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协同推广”协作组,全面负责试点示范县(市、区)综合种养标准化、生态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稻渔产品“绿色化”。水产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定期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水源、生产投入品、产品进行监测。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形成了6大种类的养殖技术模式,但对照江西省的战略要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不足,五个不够”上。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苗供应少。目前,江西省稻渔养殖所用到的种苗来源地超过一半来自外省,突出体现在虾、蟹、蛙等品种。江西省目前具有完全自主育苗能力的基地少,无法形成持续种苗培优,而外地种苗存在运输过程的存活率低、种苗的适应性差等问题。
省内尚未建立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合作平台整合省内外的稻田综合种养专家;现有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主要是由政府组织驱动的,缺乏行业组织的横向行业技术平台;成熟、新兴技术引进,缺乏基层人才进行衔接和落地;部分核心技术问题,并没有纳入到现有产业技术合作平台中,比如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稻田模式的水稻品种、水产苗种、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加入到产业技术体系中并作为重点问题来做专题解决。
目前,稻渔养殖的水产疾病防控和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硬件设施、技术条件都相对落后,不少养殖基地的生态产品认证意识还不强,部分养殖企业只是采用自主批发的方式展开销售。稻田综合种养方面的质量追溯平台尚未建立,稻田综合种养方面的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工作亟待推进。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的产品以鲜活水产为主,因价格定位高、运输要求高,产品销售差异明显。通常是以对接需求方为主,未能通过互联网上下同步进行推广,缺少参加重要水产类博览会等展示平台的意识。而且销售网络主要以企业老板自身的市场资源为主,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且企业主体限于自身眼光和资金实力,吝啬前期品牌投资,打造产品品牌动力较弱。
稻渔产品价格与品质不相称,价格提升空间大。因不使用化肥、农药,稻渔共生体系生产的产品药残明显减少、稻米品质提升,但在价格上没有得到体现。并且稻渔产品的季节性价格浮动很大,稻虾尤其明显,如2019年不同月份小龙虾价格浮动较大,而江西省小龙虾冷冻设备只有九江彭泽、上饶余干各引进1台,其他地方尚未采取措施开展产品冷藏错季销售。
建议分品种、分区域择优选择地区优势品种。一方面依托示范县、区进行稻渔综合养殖标准化田改造,另一方面建设规模性水产苗种标准繁育场,聘请技术团队和实践专家,探索和完善稻田综合种养种苗繁育技术,解决外来种苗本地化适应、本地种苗优化等问题。
加快涵盖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专家、基层技术人员的多层次合作体系建设,形成专业服务平台。通过定期的培训体系培育基层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基层技术人员数量,通过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邀请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专家讲授急需、新兴技术,组织技术专家、养殖专业人员定期出去学习,加强技术和市场交流。
采用六个统一,即: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采购饲料、统一疾病防控、统一养殖模式、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稻渔品牌,对稻田综合种养主产区开展环境整治,控制水源、土壤和空气污染,推动生态综合种养;推进水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逐步做到质量全过程监控,产品全链条追溯。
有效对接国内省内大型采购商,形成稻渔产品的定向中高端销售渠道,树立中高端形象;大力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加快与国内大型水产电商平台对接,提高产品的网络市场占有率;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内涵,助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稻田综合种养品牌;鼓励种养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行业力量监测市场行情,灵活使用冷藏和冷冻设备,实现错峰动态销售,提升价值空间;销售时间和策略调整为早出品、出大品,适度发展加工产业链,有效获得价格空间,保障对冲风险。
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带头,政企合力建设区域品牌,实现稻渔共生系统“稻+渔”优质优价。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经营、家庭农场建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方向、以品种为纽带、以品牌为引领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联结紧密、利益分享、融合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