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举措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20-11-20 06:46○文/程
绿色天府 2020年9期
关键词:花萼自然保护区管护

○文/程 帅

保护区 基本情况

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万源市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8°03’~108°24’,北纬31°56'~32°12',保护区总面积46534.37hm2。保护区始建于1994年,是以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集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及可持续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以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花萼山——八台山被列为国家自然遗产地。保护区海拔780-2380米,地处长江中上游两大Ι级支流嘉陵江和汉江的源头分水岭,位于北方岩溶和南方岩溶的分界线,具有我国南方与北方、华东区与西南区动植物区系交汇的显著特征,垂直地带性明显,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生物区系和自然景观资源都显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被称为“植物基因库”“物种避难所”。现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4种,Ⅱ保护植物2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云豹、林麝和金雕4种,Ⅱ级保护动物26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丰富,因此《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等都已将该地区列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优先、重点保护区域。

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

雪中精灵

强化宣教 实现自然保护区建设人人参与

保护区自建立起着重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手段,广泛开展森林、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条例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民众对自然保护区护林爱林、积极参与保护区建设的主动性,形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人人参与,绿色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利用保护区微信公众号平台、传单、宣传车、通告、展板、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强对保护区境内森林、河流、湖泊等的巡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进入保护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减少管护矛盾。其次,截至目前已设置宣传标识标牌562个,编印《神奇花萼山》《花萼秘境》等宣传图册5000余册。再者,利用“3·12植树节”“5·22生物多样性国际日”“6·5世界环境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节点与学校、社区联谊,开展“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等主题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另外,配备专职护林人员护林巡视,严肃查处毁林案件,并与周边社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动植物保护联防公约,定期召开联防会议,实行联防共建,加强宣传力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加强合作 共享科研院校科学考察成果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对保护区内岩溶地貌、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种类开展过多次调查;90年代末,万源市人民政府组织多学科专家编制完成《四川万源市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和《四川万源市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报告》;2003—2004年,开展了保护区野生腊梅资源现状调查;2005年,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到保护区开展考察研究,编制完成《四川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四川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报告》;同年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西南大学刘玉成教授等对保护区进行了补充考察,新发现了独特的纬度偏南、海拔偏低罕见的原始亚高山矮林灌丛草甸;2007年5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淳泽博士等对石斛进行了专题考察研究并形成了学术报告;2007年5月和7月,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先后组织重庆大学专家学者到保护区开展生态、人文、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科学考察暨扶贫捐赠活动;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大型文化栏目《走遍中国—达州》摄制组来到万源,对花萼山“秦巴北鲵”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并制作专题节目;2010年7月,中科院、西南大学专家学者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开展调查,并在保护区建成自动气象站点8个;2012-2014年由西南大学对花萼山保护区进行总计5次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采集鉴定保护区内1500种植物并制作6000余份腊叶标本,完成标本数字化查询系统,新发现巴山榧树、红豆杉、金钱槭、香果树、连香树等保护物种的分布地点,补充了重点保护对象的种群状况和地理分布信息,同时为大巴山自然标本馆标本来源打下了坚实基础;2014-2019年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专家在花萼山保护区进行为期五年的两栖动物监测活动,选取11条科考样线,在每年在6、8、10月份分别采集两栖动物数据。

另一方面,为提升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大力推进川东北生态文明建设,万源市人民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摸清保护区物种资源本底,更好地保护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支撑。

加强管理 提高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保护管理 。近年来,保护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强化保护,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除日常全面巡护外,主要对核心区和重点敏感区域实行紧凑型严格管理。开展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并制定了保护区《护林防火预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防管控体系。

秋色长洞湖

二是机构建设 。2007年4月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自然保护区设置了办公室、管护站和科教中心3个职能科室,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和完整的管理体制,制定了科室、站、点一系列详细的工作制度;从管委会主任到各护林员,明确岗位职责、岗位目标和奖惩规定,严格执行,对管理人员和职工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是基础设施保障。 目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已建成4个管护站,建筑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成瞭望塔3个;建成到保护区各站点及重要区域通道7条,共计100余公里;建设4条巡护步道,共计约74.5公里;完成了保护区的勘界定标工作,设置界碑、界桩、标识标牌、指示性标牌、禁止性标牌共计562个;投资近1000万元的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科普展示馆已全面竣工;投资近900万元的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科教中心及其配套工程已竣工验收;投资126万元建成了保护区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对保护区主要道口实施24小时监控。另外,保护区配有无人机、巡护车辆、手持终端、GPS、红外触发相机、卫星电话等设施设备,各项设施完备,基本满足工作需求,使保护一线工作人员有了工作阵地和装备,出巡时间大大缩短,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极大地增强了管护能力。

创新思路 打造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基地

加强管护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信息管理机制,建立消防监控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加快法制化建设步伐,加大执法力度。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欠缺,管理机构可遵循的法律法规较少,而且操作性不强。管委会目前没有自己的公安机构,执法手段十分有限,因此,需尽快建立保护区公安机构,提升管护能力,使管理工作尽快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区内居民能够得到补偿,降低管护矛盾,减少管护压力。

在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既可彻底改善老百姓生存环境,又可从根本上减少对保护区人为干扰。

继续与科研院所、教育教学单位合作开展科学考察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验活动,充分发挥保护区科研功能和实验基地作用。

今后,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将继续争取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支持,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高标准做好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重点保护好区内的珍稀动植物,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宣传标语制作

守卫

人梯采集悬崖标本

猜你喜欢
花萼自然保护区管护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玫瑰茄转录组测序及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抢亲
抢亲
18个猕猴桃优良品种雌花形态多样性比较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