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20-11-20 01:56冯义龙成泽虎艾丽皎
绿色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永川格局区域

冯义龙,成泽虎,艾丽皎

(1.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重庆 401329;2.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1329)

1 引言

城市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城市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空间数量规模、空间结构、生态过程等特征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制约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和福社的能力[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59.6%,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空间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2]。探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在分析永川区当前的主要生态问题基础上,借用GIS技术,从水土流失、水文、地质灾害等角度构建永川区生态安全格局[3],叠加区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生态区划划分,针对性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策略,为永川区保护现有自然生态资源、产业科学布局、园林绿化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永川区概况

重庆市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05°38′~106°05′,北纬28°56′~29°34′之间。东与璧山、江津为邻,南与四川泸州、合江相连,西与荣昌、大足为界,北与铜梁县接壤,全区南北长约70.75 km,东西宽约44.45 km,行政辖区面积1576 km2。

永川区地貌形态类型多样,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属四川东南平行岭谷褶皱区,华蓥山向西南延伸地低山丘陵体系。区内有东面花果山,西面巴岳山、英山、箕山、黄瓜山五条山脉,海拔193~1016 m,多呈北东至西南走向分布。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除长江干流外,较大的河流有小安溪、临江河、大陆溪、九龙河、圣水河和龙溪河等11条河域横贯南北。属中亚热带偏湿性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带,物种资源丰富。

3 永川区主要生态问题

永川区林地比重较少,生态环境基底较差。林地面积占全域土地面积不足20%,坡度5°~15°的缓坡耕地面积较大,所占比重高达52.77%,存在潜在水土流失风险。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均水资源量仅465.18 m3,远低于全市1690.12 m3的人均水平,但过境水资源丰富。水库水质良好,市农业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如临江河茨坝、小安溪双河口、太平河漫水桥等河流水质不能稳定满足相应水域功能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活及农业面源对水质的影响。旅游资源以“茶、竹、石”三大特色为主,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箕山、黄瓜山一带;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相当丰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位于桃花山、北山、望城坡及箕山薄刀岭至猫儿梁,弱震地质环境,区域结构较稳定。近几年,永川区着力于经济建设,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较为频繁,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增长,将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发生。

4 永川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水土流失安全格局

选取坡度、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3个指标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敏感度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敏感性分级标准

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坡度因子、土地利用因子、植被覆盖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水土流失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由表2可知:永川区以中度、轻度敏感区为主,两者总面积占比达75%,成片状分布在研究区范围内。高度敏感、极敏感区超过全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云雾山、黄瓜山、阴山、箕山等地势起伏较大的山体周围。

表2 水土流失敏感性分级统计

根据实际情况,将需要保护的重要生态要素分为底限安全格局、满意安全格局和理想安全格局3个等级,获得永川区水土流失安全格局(表3和图1)。永川区水土流失安全格局以满意安全格局为主,广泛分布于区内各地,总面积748.63 km2,占比约47.62%。该区域内应做好水土保持建设,在达到国家有关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布局满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开展风景游赏、休憩娱乐活动;底线安全格局主要分布于山高坡陡、植被茂盛的云雾山、黄瓜山、阴山、箕山等山区,该区域内严格控制对原始地形地貌的破坏,有效保育区内植被及水系统;禁止城市开发和大规模村镇建设;理想安全格局主要集中分布于坡度平缓的建设用地、水域等区域,需有效控制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本区内的侵占和破坏。

表3 永川区水土流失安全格局等级统计

图1 永川区水土流失安全格局空间

4.2 水文安全格局

水文分析主要从保护水体不受污染、城市防洪安全、防土壤侵蚀等角度出发,将主要大中小水库、河流及支流周边不同距离范围内划为生态环境保护区,用于保护水生态安全。基于永川区实际情况,水文安全格局构建主要选择河流水体和水源保护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模型(表4)。

表4 水文安全格局评价模型

在ArcGIS平台中根据河流和湖泊的重要程度进行相应的缓冲区分析,从而确定其所处的综合水文安全格局等级,划分水文安全格局(图2)。在底限安全格局区域内,应禁止新建、扩建任何与水利、供水或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危险品设施;禁止任何有水源污染风险的行为活动,禁止开展旅游活动;严格控制区内人口的机械增长,并逐步实现区内常住人口外迁。在满意安全格局区域内应达到污染零排放的标准,不得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不得建设有水源水质污染风险的建设项目,如化工、造纸、制药、制革、印染、电镀、冶金等;不得使用有机氯农药。在理想安全格局区域内,应限制高污染行业和大用水量行业建设,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

图2 水文安全格局

4.3 地质灾害安全格局

永川区境内以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为主要类型。依据专家意见和文献资料,通过对永川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分布状况、地形地质条件、降水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高程、人类活动强度、地灾易发区五个因子进行赋值,搭建地质灾害评价模型(表5)。

表5 地质灾害安全格局评价模型

通过ArcGIS叠加分析,确定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区域,得到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图3)。其中,底限安全格局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内的陡峭山体(巴岳山、箕山、阴山等),属地质灾害较易发生的区域,是城镇建设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尤其是永久性居住设施(如已有的村镇建设)、生命线工程以及易产生火灾、爆炸等灾害的项目和对山体景观有影响的项目,建议逐步搬迁。满意安全格局主要分布于阴山中南部、黄瓜山及研究区西北部海拔较低区域,是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需要限制开发,限制建设永久性居住设施、生命线工程以及易产生火灾、爆炸等灾害的项目。理想安全格局主要分布于山脉间槽谷平地等坡度较低区域,属适宜建设地区,可依据当地情况进行一定的工程建设,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图3 地质灾害安全格局

4.4 生态安全分区划定

基于ArcGIS平台,综合以上水土流失、水文、地质灾害等广义生态安全格局,加权叠加得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再利用自然断点法将永川区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底线安全格局、满意安全格局及理想安全格局,最后叠加永川区生态保护红线得出最终的生态分区:生态底线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建设区(图4)。

图4 永川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底线区327.87 km2,占比20.80%,集中于水土流失高敏感区域、区域陡峭山体(巴岳山、箕山、阴山等)地质灾害较易发生的区域、远离人类干扰的生态源地及核心游憩景区、游憩高适宜区等。该区域一旦遭受生态破坏,恢复非常困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区域,对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是生态修复的核心区域。对该区域的控制包括设定污水排放标准、加强河道驳岸治理、明确山体治理模式、构建城市廊道系统等。

生态建设区896.79 km2,占比56.88%,广泛分布于境内给乡镇,主要为较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山脉间槽谷平地和水域周边区域、游憩中适宜区。紧邻生态底线区,对构建健康的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对该区域控制内容具体包括设定污水排放标准、设定环境容量控制标准、水系景观设计引导、城市设计理念及修复措施等。

生态控制区351.86 km2,占比22.32%,集中于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山脉间槽谷平地等地势平坦适宜建设区域、游憩低适宜区等。此类区域为已基本满足城市生态要求的区域,建设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划定城市生态指标高标准,形成城市生态修复示范区,引领城市整体生态修复施行,对该区域的控制内容具体包括明确建设活动与开发项目、设定环境容量控制标准、调整用地结构并明确建设管控、制定节能减排标准等。

5 结语

永川区生态空间整体较安全,以满意安全格局为主。但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仍需要采取优化策略,提高城市生态安全:①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政策,保护、完善生态关键节点,增大生态源地的面积,丰富物种种类,提高生境质量和适宜性;加强现有绿地的提升和改造,提高绿地质量,改善绿地分布不均等问题。②加快修复公路、高铁等建设产生的生态断裂点,沿区域主要道路和河流建设生态廊道,增加生态斑块,间的连通性,提升整个生态网络的连接度。③根据生态安全分区生态要素特性,针对性制订管控策略并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永川格局区域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分割区域
“秦岭之巅”真的高不可攀?——不,关键在于思维融入“大格局”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