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栋
故事背景:曾参,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弟子,16岁开始跟着孔子游学四方。曾参母亲一人独自在家乡居住。
出场人物:曾参母亲、赵二哥、张大妈、王伯等。
第一幕
一天上午,曾参母亲(以下简称曾母)正在河边边洗衣服,边与村里人聊天。忽然岸上传来一阵呼喊声。
赵二哥:曾大嫂!曾大嫂!
曾母:赵二哥,有什么事情吗?
赵二哥:曾大嫂,我从城里回来,听说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你儿子曾参杀人了,正被官府通缉!
曾母:怎么可能?曾参是多好的孩子啊,赵二哥你开玩笑吧!
赵二哥:我本来也不相信,但是我看到告示了!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
曾母:赵二哥,你肯定看错了。曾参从小连鸡都不敢杀,不会杀人的!
第二幕
第二天中午,曾母正在做饭。忽然传来敲门声,曾母开门,原来是邻居张大妈。
张大妈:家里有人吗?
曾母:没有,就我一个人,有什么事?
张大妈:今天我家亲戚王二来家里了,就是在城里开饭店的那个,你还记得吗?
曾母:怎么不记得,生意还不错呢。
张大妈:我说个事情,你可别急。王二说城里都传你家曾参真的杀人了,正被官府通缉呢。
曾母:不会,不会,曾参这孩子不会的!
张大妈:我就是给你提个醒,也有可能是王二弄错了,你别急啊!
第三幕
几天后,下午,曾母在家里纺纱。窗外传来焦急的声音。
王伯:曾大嫂,在吗?
曾母:王伯,怎么了?
王伯:不好了!我听一个官府的熟人说,曾参犯了杀人罪,被抓起来了。
曾母:不会吧,王伯,有没有搞错啊?
王伯:不會弄错,我特地来给你提个醒,听说还要连坐父母,你赶紧跑吧。
曾母:王伯,谢谢你。
第四幕当天黄昏,曾母正在收拾东西,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嘈杂声,好像是官府的杂役。曾母吓得连东西都来不及拿,翻围墙从后面跑了。
后记
后来曾母才知道,犯杀人罪的人只是和曾参同名,并不是自己的儿子曾参杀了人。
幕后真相
我们对某件事情有了一些了解以后,会推理出具有归纳性的结论,这叫归纳推理。比如说,我们常常看到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中中国选手赢的场面,而很少看到中国选手输的场面,那我们就会归纳推理出中国乒乓球运动很强的结论。
但是在进行归纳推理时,如果没有积累足够多的材料,就草率地归纳,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就像本文中三个邻居告知曾母的信息,这些信息只能推出有一个叫“曾参”的人杀了人,却不能推出曾母的儿子曾参杀了人。
因此,我们要对一个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再进行充分地思考,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