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虞舜文化,让语文课堂靓起来
——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11-19 12:08马伟强廖若龙
散文百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上虞乡土文化

马伟强 廖若龙

浙江省上虞区盖北镇中学

一、得天独厚的虞舜文化乡土资源

众所周知,上虞得名即来自虞舜,以历史悠久、文化兴盛、山水秀美、名人辈出而独树一帜,其丰厚的虞舜文化文化,特色鲜明。

1.文化特色鲜明——地位高,影响大。竺可桢开启了浙大“求是”的校风;魏伯阳树起了中国化学史的里程碑;马一浮义正言辞地说出了“默然不语,其声如雷”的诤言;曹娥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教化的楷模;谢安的东山是中国隐逸文化的重要平台;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东方四大传奇之一,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峰并峙;白马湖现象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推动和引领无出其右。

2.文化资源独特——内容丰,板块明。上虞文化具有时间跨度长、纵深强,时有高峰凸起、穿透力足的特点。在内容上,有着“虞舜文化”、“梁祝文化”、“东山文化”、“青瓷文化”、“孝德文化”和“白马湖文化”等六大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从构成看,有着“部族文化”、“学术文化”、“隐逸文化”、“‘五四’新文化”等四大底蕴深厚的根基文化。更难得的是文化特性与历史时段的对应较为清晰,东汉的学术文化板块、魏晋的隐逸文化板块、二三十年代的“五四”新文化板块等更具典型性。

3.文化底蕴厚重——根基深,价值高。上虞是舜、禹、古越等古代部落文化的重要衍生地,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华夏文化的滋长和衍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上虞是中华孝文化的源头,舜和曹娥居于二十四孝男女孝之首;上虞是英台文化的原生地,素有“中国英台之乡”之称,是中国女性文化的代表和窗口;上虞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华美走廊,宋代的陆游、清代的黄宗羲、近代的柳亚子、“新月派”的陈梦家等诗人与诗歌与其有着难舍难解的情缘;上虞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村落,夏丏尊、朱自清等“五四”文化精英形成的白马湖文化现象,成了全国的文化奇迹。

二、虞舜文化乡土资源的运用策略

1.举办古籍品读。作为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苗圃的上虞,留存众多对后人有着深刻启迪的书籍。如王充的《论衡》,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这些古籍无不滋生着虞舜文化“务实明理”的精神血脉。这些资源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但学生极为缺失又渴望能够了解的内容,教师把这些具有思想光辉的书籍介绍给学生,既能弥补教材之缺陷,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带领学生仔细品读,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成立班级“地方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引导学生撰写如《文化古迹》、《名贤名人》、《我看名人》、《评古籍》之类的感想,让学生畅所欲言,碰发出思想的火花。

2.组织古迹游览。虽然行政级别只是县级,但遗存的名胜古迹却不少。祝家庄,玉水河,“井空洞”,祝氏祖堂及两块石碑,“花地”等实物遗址至今保存。谢安的东山,山上有谢公祠、蔷薇洞、洗屐池、棋坪等名胜,展现着东山文化。大舜庙曹娥景区,内有湖泊、小桥、绿树、山石、庙宇、厅台、楼阁等,植被茂密,山峦叠翠,松涛竹影,溪流澄澈。组织学生走进这些名胜古迹观看、体验,引导开展与保护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讲解“千金湖”、“祝九娘”、“井空洞”等故事,学做小记者、主持人、导游等,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考察、调查、实践研究等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上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

3.开展古居踏访。巧用乡土材料、灵活运用如分组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古居踏访等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实施语文“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针对我校新居民子女较多、对我们上虞的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的实际情况。教学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如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就显得尤为必要。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我们上虞的孝德文华,结合我校开展的新居民子女夏令营活动,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了浙东唐诗之路曹娥庙之旅和初探大舜庙活动。让同学们实地看到了比互联网上更加丰富的画面。庙中的正殿、暖阁、后殿、曹娥碑、曹娥墓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曹娥庙中的孝迹图,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孝女曹娥孝感动天的故事。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延绵不绝的气象,也让学生深深体味到她于无声无息中释放出的沉郁、绵长的历史质感,文化风韵,也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家园。

乡土资源为丰富教学内容、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利用契机,为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笔者坚信,合理有效运用乡土资源,虞舜文化定会扮靓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上虞乡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