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衡
广东湛江第一中学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生的高考压力很大,没有时间专门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只愿意花费时间在能较快看到效果的科目上,而语文的150分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作文的60分更是占了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并最终促进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呢?
“传统的语文写作课程主要是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构造合理的文章结构,运用恰当丰富的论据等等。可是,除此之外写作更重要的是赋予文章文化内涵。写作其实是写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写我们对人生的体悟……例如日本和美国,它们通常会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作文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赋予写作文化内涵而不是仅限于命题性写作。”[1]在写作教学中,赋予文章文化内涵的任务指向,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不仅能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感受体悟能力,而且更是拓展了习作的文化韵味,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可以采用三种活动来构建人文写作教学课堂。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富有韵律,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举行诗词朗诵比赛,从大方面讲,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诗词文化的韵律之美,体会字词的简洁精妙,体味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文章中引用化用古诗词能让文章语言锦上添花,思想更加深刻。
如在讲《项羽之死》时让学生辩论“项羽是不是英雄”,在讲《荆轲刺秦王》时辩论荆轲应不应该刺杀秦王。通过辩论,一方面让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了项羽的形象和评价荆轲刺秦王的对错,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观,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辩驳式的写作方法,在处理有多方观点的材料作文时更加游刃有余。三、将经典的课文搬上课堂的“银幕”。如在讲《失街亭》时,通过演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感受诸葛亮的无奈与悲痛;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通过演绎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感受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人们的智慧与思想;在讲《鸿门宴》时,通过演绎当时宴会的场景,感受沛公的果决、项羽的犹豫、张良的从容、范增的无奈……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实践中强化了对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这样一来,他们在写作时便能“我手写我心”,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当下学生的作文有三大普遍问题:一是要么内容空洞,泛泛而谈,没有足够论据支撑,要么例子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胡编乱造;二是章法全无,结构混乱,堆积材料,不知所云;三是观点欠缺,思想肤浅,缺乏文化底蕴。而阅读经典文本能有效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经典文本一般有两类来源: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语文教材一般都是由经过编写者精心挑选的经典文本组成,课本教材的阅读通常在课堂中就可以实现,比如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以及一些名著节选等。而对于课外读物这一部分,由于学生时间有限,且鉴别力不高,我们有必要为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传统文化文本,如经、史、子、集、明清的经典小说、人物传记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学习娴熟的写作手法和章节结构,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养分,从而写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和有文化底蕴的文章。
通过阅读经典,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解决内容空洞和例子千篇一律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经典文本中就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如历史人物:尧、舜、禹、夏桀、商纣、秦皇、汉武……如历史事件:文王拘而演《周易》、幽王烽火戏诸侯、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崇祯自毁长城……如艺术人物:金陵十二钗、唐僧师徒、隋唐英雄、梁山好汉、三国群雄……如作品内容:经典诗词、优美文句、小说情节……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涉猎广泛知识渊博的学生在写作时总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文章内容丰满起来。
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娴熟的写作手法和章节结构。如王安石的《褒禅山记》前面记游,后面缘事析理,叙议巧妙结合;荀子的《劝学》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经典的议论文论证结构;贾谊的《过秦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各种论证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对学生如何进行论证启发很大;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先起兴,后正衬,接着使用一系列的典故进行铺排,最后在充分的蓄势中猛然来一句“谁共我,醉明月”,蓄势技巧让人拍案叫绝……这些课内课外的写作手法和章节结构都能为学生提供写作技巧和行文逻辑的借鉴。
通过阅读经典,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养分,提升思想认识,使文章有观点且深刻。经典文本中“有古人的思想、人格、理想、志趣,有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有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他们评价、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后人从中可以认识到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有的这些人文精神不仅是学生写作所需的养料,也与高中写作教学中所倡导的人文理念相契合。”[2]可以从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过秦论》中吸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等历史教训;可以从孔子身上汲取“仁者爱人”,从孟子身上感受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从墨子身上理解“兼爱”“非攻”等诸子思想精华;可以从《易》中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滕王阁序》中感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从《短歌行》中体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养分很好弥补了学生在对事物认识方面的不足。
“文章是学生情感的体现,要写出有生命的作文,就要使学生走进生活。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阅历,使他们了解社会,体会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风土人情和文物景点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
如在清明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体验我们的历史革命文化,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将思绪往前推到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感受晋文公的悔恨怀念和介子推的精神独立;在端午节与学生一起包粽子,到江边诵《离骚》,感受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决心赴死的绝望;在中秋节与学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感受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求才若渴,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一问,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乐观……在新年来临之际举行对联大赛,在比赛中既理解了对联的特点,掌握了对联的写作规律,又感受到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盼归与无奈。在这一系列走进传统节日,感受风土人情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交融碰撞的奇妙。这些活动会成为学生生活阅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写的作文往往蕴含着学生对生活真实的感受。
通过构建人文课堂,挖掘文化素材,开展必要的风土活动,可以改变以往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传统写作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人文色素,通过立足课堂,构建人文课堂;回归经典,挖掘文化素材;走进社会,开展风土活动等策略开展写作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分辨网络中充斥的浅文化和俗文化,使习作呈现出文化意蕴,赋予作文生命;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