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音尘汉家陵
——游汉阳陵有感

2020-11-19 12:27盖丽娅
名家名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今人古道历史

盖丽娅

去汉阳陵,参拜汉景帝的安葬之所。

于司马古道上彳亍,自中轴线望向远方。穹苍澄浅,清冽冷澈,荒山斑雪,空旷辽远。唯有松柏青沉,长伴君陵,肃穆、凄清又寂凉。生前享尽世间繁华的皇帝,身后竟也会如此冷清平淡吗?人间游走一遭,原来最终都不过一抔黄土。但,终究是不一样的。就像夜放千花,吹落星雨。或许真正令人着迷的,不是洒满苍穹璀璨至极的千树烟火,而是繁华落处空无幽寂的夜幕,清凉如水。我们耗费一生所求,却是生命的平淡,是绚烂之极归于的平淡。然而,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人生艺术。清清静静,也挺好。

历史的魅力或许有两个来源,一是过去,一是地下。时间与空间的交织,紧紧攫住人类的好奇心。早先看央视考古纪录片时,便觉有一种奇诡悚异的吸引力,幽暗昏惑的画面、惊人心弦的配乐、牵引连环的解说,让人“欲罢不能”。可能这是人类的天性,对真相与未知的渴求与探索;但这算不算是一种对隐私的窥探,更甚者,这到底是对历史的还原、考究、尊重、传承,还是对为人者灵魂的不敬和尊严的践踏。逝者不得安息,历史不得宁静,这样做,真的对吗?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却似是陷入了道德与文化的僵持之局。在古人那里,这样做确实是“无德”;但这种“无德”,是以今人对历史的体认、自信、保护、传承与人类文明的完整进步为目的和补偿的。我相信山河悠久中必有品高德馨之人,他们在自己的年代尚思为民尽力、为国献忠,那么当会原谅和包容今人的鲁莽冲撞,并会理解今人考古之真正目的与最终目的,甘愿为之付出牺牲。或许,在那些高尚人士眼中,这算不得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荣光,至高无上。正巧在看《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其中一期守护的是妇好鸮尊,请来了妇好墓的发现者郑振香女士。主持人张国立老师对她说:“其实您不是挖,您是在发掘传统,因为只有发掘了这些传统,我们才能传承、才能保护,通过您这样的发掘,我们才能知晓妇好,知晓这样一位女将军,知道她是多么伟大。”然而,总怀着些许愧疚与不安,这是永远无法消去的“罪恶”;但是这种“罪恶”可以弥补,少一些浮华,多一些敬畏,尽其用、全其值,用对历史的尊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的完善来弥补。

下了地道,缓慢前行。葬坑中多以陶制器物为殉,果然乃文景之治,节俭有度,与民休息。相较金银铜铁、绫罗绸缎,这已是百姓之福。人俑眉目清秀、躯体修长,或许是错觉,总觉得他们面带浅笑,与秦始皇兵马俑武士们狰狞的面容、健硕的身材形成鲜明的反差。想起余秋雨先生所作《莫高窟》一文,先生看着壁画所展现出的画风面貌,便可大体猜测作品的年代。对于唐代的壁画,先生说,那是一种扬眉吐气般的欢乐,由于自信,他们的神情反而更加恬静、素淡和自然,洋溢着只有盛唐才有的轻快和乐观。文景之时,没有盛唐的华丽张扬,但这些微笑的陶俑,显示出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生活的自信与自足,显示出文景之治带来的海晏河清、安宁祥和。考古,让历史变得鲜活,让某个时期的生活景况、社会风貌、物质成就、宗教信仰等得到填充和展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得以感受到生命的传奇。然而,看着如此规模的一座陵园,其是由多少百姓的血泪熔铸,难以想象。后转念一想,这就是我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就如那永远朝向皇帝的人俑,人治的帝国,从来只靠统治者仁德的施舍,从来只是胜利者书写的神话。百姓,何曾有过选择的权利,何曾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这就是历史行进的轨迹,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王侯将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象。

忽地忆起李白之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我知道你想我,你才唤我来看你。

我知道你想我们,我们不会忘记你。

猜你喜欢
今人古道历史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朱森林养生漫画
朱森林养生漫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说“洗”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