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为
沛县梆子剧团
沛县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载:汉初开国大将周勃就是民间吹鼓手。时至今日,苏北徐州沛县一带唢呐演奏仍异常火爆,百姓喜闻乐见。多年来,沛县注重民间唢呐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尤其重视创新,由作曲家孟宪同老师创作的唢呐曲《苏北风情》《淮海乡音》《欢天喜地奔小康》《乡野晨曲》《鼓乐铿锵庆金秋》等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沛县是远近闻名的唢呐之乡。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徐州一带唢呐名家为:三“二”一“争”,即:沛县张寨的陈二、铜山黄集的蔡二、肖县的秦二及小名叫“争”的民间唢呐艺人,我祖父就是沛县张寨的(陈二)陈玉胜。我自幼随父亲学唢呐,作为“非遗”传承人,我现供职于沛县梆子剧团。近年来,我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文艺赛事和交流演出活动,在徐州市第一届、第二届唢呐大赛中连获金奖;2016年江苏省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决赛获金奖;2016年5月我参加了江苏省非遗精品展演月“吴韵汉风 精彩江苏”开幕式演出;2016年12月我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主办、江苏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七届尼泊尔中国节演出;2017年参加文化部“春雨工程”大舞台,江苏文化自愿者甘南行文艺演出;2018年7月参加中国大陆、香港首届文化旅游节,演奏的唢呐《百鸟朝凤》获特等奖。多年来我潜心专研、刻苦练习,较熟练的掌握了唢呐的“吹奏”和“咔奏”技巧,并在实际演奏中巧妙运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吹奏”是民间唢呐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文吹和武吹。文吹是指在笙、笛、管、弦的伴奏下吹奏一些传统曲牌、歌曲和戏曲。
武吹也叫花吹,是指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吹奏。以满足观众听觉和视觉上的需求 。我祖父吹奏的“火烧葡萄架”就融进了表演,如:吃纸条、吹旗杆等,极受百姓喜欢,在当地很有名气。
唢呐演奏技巧主要表现在“气息”和“指法”上。“气息”又分为呼吸、口风和舌头功夫三部分,其中最难的就是循环换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牛大憋气,因此老牛大憋气功夫的深浅体现演奏者的水平,当然,抬指高低是否合理、哨片的选材削制等,也是唢呐吹奏不可忽视的技巧和技术。
在沛县,唢呐班艺人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或者说不断扩大自己唢呐班的影响力,除了掌握一些常用技法外,还创用诸多特色技法。如:(1)鼓腮式强奏,即充分鼓起双腮,以扩充口腔空间,同时加大气流量,奏出饱满、强有力的声音,此技法多用于中低音区。(2)超低音,即通过气息控制,口型变化,吹出比筒音还要低小二度音。(3)喉沙音,即吹奏时,声带亦发音,形成人声、唢呐声混合音色。(4)唇压音,即通过嘴唇抿压哨片使唢呐发出揉音效果。(5)臂颤音,即通过臂部抖动使唢呐发出潺潺微微的音响效果。在省文化厅组织的文化交流演出中,我在演奏《百鸟朝凤》时就运用了上述技巧,受到香港和尼泊尔观众的赞许。
在沛县,无论城镇乡村、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职业、半职业或自娱性质的唢呐手。在如此普及广泛的基础上,沛县的唢呐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地方风格。
“咔奏”又称咔戏,主要是模仿地方戏曲的经典唱段及折子戏选场,是定点坐场娱乐性演奏。在农村,人们爱听唢呐,同时又非常喜欢听戏曲,因而逢年过节,成集建会,拜庙祭主和农闲时节,有着听戏的传统习惯。过去唢呐班里没有专职演唱艺人,为了满足听众既要听唢呐又想听戏的需要,民间艺人运用唢呐、管子等乐器,结合自身喉咙“闷腔”学唱,使乐器声和人声同时发音,形成共鸣,去模仿听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名剧名段,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又吹又唱的唢呐演奏形式称之为“咔戏”。
“咔戏”一般伴随着唢呐班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上作现场表演。“咔戏”与正常吹唢呐是有区别的,正常吹唢呐可在行进中吹奏,又可坐下来定点演奏,而“咔戏”多为坐场定点演奏,很少在行进中演奏。
咔戏的主要演奏形式,是运用“哨葫芦”和“笛碗”,连吹带唱地模仿某一经典戏曲唱腔,或某一精彩戏曲唱段。其它乐器则充当戏曲乐队,为卡戏者作“包托衬补”的伴奏。咔戏者带领其他演奏者尽最大能力地去表现、再现某一戏曲的演唱情景,表现角色的对白对唱,以达到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以假乱真的模仿,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我祖父陈玉胜曾供职于沛县梆子剧团,精通梆子戏各行当的唱腔,他的咔戏在五十年代初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过唱片。
咔戏的主要演奏技巧是吹奏者运用嗓音和气息的控制,使人嗓子和乐器同时发音,也称“闷腔”、“把攥子”,使人的唱和乐器的吹形成一体,从而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唱腔或动物鸣叫声。咔戏的最高境界是“以假乱真”。沛县盲艺人甄成行曾在某乡村演奏《百鸟朝凤》时模仿鸡叫,引得全村公鸡争相啼叫。咔戏既需要吹又需要唱,因此演奏者嗓音好坏直接影响咔戏水平,沛县云鸽唢呐学校韩宗根老师嗓子好,加上他对戏曲的感悟,因而他的咔戏艺术已成为看家绝活。
以上是我对沛县唢呐“吹奏”和“咔奏”的点滴体会,错误难免,请专家和同行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