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凤
格尔木市第三中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初中音乐的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审美能力,对个人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音乐学习的内容比较复杂,包括背景知识、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等,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艺术学科的重要性,只注重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的讲解。音乐教学需要学生在了解音乐知识及其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欣赏。欣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能全情投入,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转变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角色,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与学生的精神之间形成交流和沟通,营造教学气氛和创设教学情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过程。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气氛创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阻碍了师生之间的预先互动和沟通。
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由于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互动的意识,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呈现出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比较特殊,常常处于一种既缺乏主动性又有表现欲望的矛盾状态中,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这种状态进行引导,使学生能迅速建构交互式的观念,主动地与教师互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一切有效学习的基础,中学音乐教育不应也不能承载过多、过重的专业知识,如果一位音乐教师把大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初中的学生,要达到教给学生适合自己学习阶段的音乐知识的目的,那当然是不可能的。音乐老师应善于用音乐之美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用情感感染学生,最终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加强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欣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影像资料,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对作品中的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表现进行独立的分析与理解,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自觉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巩固学生的地位,保证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改提高了音乐欣赏课的地位,教师应完善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设置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用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鉴赏、品鉴、思考,使教学内容成为师生的兴趣中心。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穿插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又能使之成为吸引学生的亮点。
学唱乐曲除了要使用乐器伴奏外,在单元欣赏中更要强调学生对乐曲的欣赏能力,在日常音乐教学中除学唱歌曲外,还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对乐曲的欣赏、表现行为和感官感受等进行学习。这一过程中若缺乏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参与,缺乏声画结合的经验,课堂教学质量将大大降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多将音乐与录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将音乐之美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一种动感、有趣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音乐的美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相同的曲子在听感上也会因人而异,具体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只有用心倾听,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才能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亲自实践,亲自体会,通过参与活动和互动感受音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肢体协调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自我的音乐个性。教师可专门挑选适合的音乐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随心所欲地创作和活动。让学生在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积极进行创造,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肢体协调能力、勇于表现的能力等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大提高。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建构互动的音乐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可自由发挥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在初中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并且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期更好地实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