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松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渤海大学作为一所辽宁省属综合性大学,在锦州市拥有举足轻重的教育地位和教学实力。该校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建设融媒体中心,目前融媒体中心有四个传媒窗口,分别是微信、微博、校报、以及在中青校媒依托下的校园网通站。四大传媒窗口影响力也都有所不同,微信“渤海大学”官方公众号,作为校官微有着最多的粉丝、关注数量,累计推文超过1500条、浏览量500万+,主要受众人群为往届师生校友、在校大学生、家长等。官方微博账号“渤海大学”作为学校在微博平台的主阵地也由融媒体中心负责运营,目前粉丝突破70000,日均阅读量10000+。“渤海大学报”保留着传统媒体最后的坚守,报纸为半月刊,四开大报彩印印刷,主要刊载校园重大新闻事件。校园网通站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向全国高校传递校园声音并获取最新资讯。
总体来说,校园新闻媒体矩阵较为完善,但作为校园媒体仍面临着资金经费不足、管理制度僵硬、新闻采写团队不够专业,新闻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
1.定位不清晰,新闻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够明确。新闻媒体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宣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引导正确的舆论价值观。同样,校园新闻媒体应该思考作为媒体应该推送和报道什么样的新闻,是作为学校的宣传渠道,引领学校前沿思想,报道校领导的决策决议和老师的科研教学成果;还是关注校内新闻,挖掘身边各类新闻点,面对最广大的学生群体,报道身边学习生活中的事。渤海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形式上确实满足新媒体写作的方式,以图文、视频推送等方式让很多人开始关注校内新闻,但可以发现,公众号的内容推送种类不一,有时会紧贴校园热点进行重大活动的报道,而有时则会把公众号作为校内宣传的“工具”推送校里新下达的文件。到底是作为学校的宣传平台还是一个为学生提供新闻采写和创作的平台,二者虽不分孰轻孰重,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校园新闻媒体尤其要定位清晰,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资金支持,校媒发展缺少活力。新媒体的发展确实在新闻生产的成本上压缩到了最小,只需要一个手机人人都可以作为内容的生产者。但这对于校园新闻媒体来说,缺点也可见一斑。这种“一个手机搞定一切新闻”的思想让校媒的同学能力固化,得不到提升。作为大学生参与校园媒体的内容生产的初衷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这样的生产模式不仅说不上是锻炼,更是一种“浪费时间”。尽管渤海大学融媒体中心体制完善,但每年运营成本并不高,单一的稿费制度并不能始终保持校媒工作人员的热情,基础设施如剪辑室、录音棚、演播厅等更需要进行定期修缮更新。学校对于校媒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校媒的发展空间,一昧的布置单一任务,不去寻找发展变革,只会让新闻媒体逐渐僵化,逐渐丧失活力。
1.明确定位、内容为王。作为校园媒体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清楚“我们是谁?我们要生产什么样的内容?”的问题。面对已经成型成体系的融媒体中心,仍需要下很大决心和精力来面对这些亟需改革的事情。校园媒体对于培养大学生新闻意识有着巨大的责任,如今,社会媒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如果校园新闻媒体再不使自己生产的内容贴合实际生活,只会让大学生越来越对校园媒体产生厌倦感,对身边的生活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的态度,所以校园媒体需走上一条“面向学生,紧贴生活”的道路。其次,生产出的新闻永远内容为王,在这一条绝对准则面前,校园媒体应放眼于高质量、优质化的内容,而不是追逐于“一天一篇推文、保证阅读量”等初级目标。
2.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专业素养。地方校媒发展越来越引起政府、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学校更应该加大投入力度,除了资金上的投入,学校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尽管校园媒体并不会取得可观的盈利,但是在培养学生素养、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方面与学校的支持力度成正比。对于有新闻专业的学校而言,可以让专业学生、老师参与到校媒建设中,发挥专业特长,培养更多人才,为校媒不断增添活力。
校园媒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培养人才的过程,要找寻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找准定位,生产优质内容,并做专业化的工作。校园媒体在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同时坚持传统媒体的升级,结合自身特点高度融合发展,成为师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内容生产者。希望本文对校园新闻媒体的发展建设有一定借鉴性意义,提升校园媒体影响力,将地方校园之声唱的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