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化解路径新思考

2020-11-19 08:29
长江丛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念时代发展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党对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判断,它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积极探寻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路径,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产生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在曲折中前进的路程,我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能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党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明确地判断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时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面临的是千孔百疮的破烂局面,应该如何建国。在党的领导下集中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顺利走过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土地改革时期。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毛泽东根据国情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及时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他在1952年6月6日明确提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在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之后,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性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一直沿用。根据国情、世情、民情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中央并对于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的部署。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党面临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也对于我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入改革攻坚的深水区,遇激流勇不退,遇暗礁勇行舟,在群众中树立了光辉形象。然而,目前党内有些党员干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问题,如党性不纯、思想颓废、意志衰退、作风不实等现象还存在,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经不起考验,甚至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全党上下都要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要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严治党要转向常态严、全面严和主动严,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能力、思想引领能力、群众组织能力、社会号召能力,使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三、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它始终照耀着我党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至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原则,使我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一道道坎坷不平的道路创造了辉煌,把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带向了世界强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业绩,但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在国际环境方面,我党面临着的是各种冲突和频繁的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国内环境方面,我党面临的是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看趋于放缓,经济方面的压力逐步加大。正是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不变,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稳中求进,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十九大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了精准判断,这一转化进一步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不再是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低层次追求,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更加广泛的日益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原因在于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把“金钥匙”,把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最高目标。第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要着力满足人民在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公共需要,提升人民需要的结构和层次,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劳动者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需要条件,同时还能为生产再生产创造条件。第二,要着力补齐短板满足人民多元化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学、劳、病、老、住、弱等七个大的方面,要做到一一有保障。同时在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全民保障制度、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健康社会、建设安全社会等方面,我党都是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我党为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继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核心思想是指向人民;继续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指向人民;加强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旨也在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让人民日益感觉到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步变为现实。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国家中居于主体地位。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要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依靠人民的力量,要全面调动人民群众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让人民群众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根基。

四、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层次多样化和需要质量日益升级。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和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期盼教育质量更好、工作更稳定、收入更满意、社会保障更可靠、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高、居住条件更优越和舒适、环境更优美、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这充分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社会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从空间结构上分析还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差距等现象;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来看还不够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尚不充分,尽管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目前还不能够满足13亿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指出,在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第一,创新发展理念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动力。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已形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既要利用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使我国的传统产业获得发展契机,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又要强化各类创新形式的融合,注重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和应用,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提供全面和有力的支撑。第二,协调发展理念是突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方法。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中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等,要通过坚持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各领域的同步发展和整体发展,才能更加稳定、更加有效和更加高质量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绿色发展理念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些地区出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现象,这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要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更充分的发展条件。第四,开放发展理念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拓宽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目标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我国实行全方位的、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已成为解决发展不充分的必由之路。第五,共享发展理念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共享发展理念它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的内涵,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人民的利益。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但当前我国城市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好、就业机会好、收入分配高、社会保障可靠、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好,在落后地区则相反,所以人们的获得感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我国应进一步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使各项发展成果公平公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猜你喜欢
理念时代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