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贵
越南古称安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清代中越为宗藩关系,自康熙六年(1667年)恢复确立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吞安南,历时200余年而终结。朝贡是安南与清朝的国家大事,入贡使团的成员数量亦明文规定:“康熙七年覆准,安南贡船,不得过三,每船不得过百人,来京员役,不得过二十人。”安南如清使团的成员主要由陪臣(正、副使)、行人、随人三部分组成。贡部正使一员,甲、乙副使二员;其行人通事三名、医士三名、侍选二名;其随正使四名、副使每员三名,内差(正、副使)每员一名。
在长达200余年的对清朝贡中,历代安南王朝极为重视如清使节的选拔,使节均是安南著名文臣,汉文修养甚高。每届使部的遴选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所有人选均须经过才识与言辞的严格考量,其最终入选者必然是同时兼备老道的外交技巧和深厚儒学修养的安南国家精英,堪称一时极选。
从康熙六年(1667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南至少287次遣使到中国。《安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收集了1314年至1884年这500多年间53位安南使节出使中国或民间人士来华旅行而撰述的79种独立成书或成卷的燕行文献,为今后我们研究两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古代安南使节入京朝贡大都从桂江经过。康熙四年(1665年),清朝就议准安南贡道由广西太平府镇南关入,贡道路线为镇南关进入广西凭祥州,沿着西江和桂江,经灵渠进入湖南,在广西和湖南境内走水路。过了湖南后全部是陆路,经湖北、河南、河北最终到达北京。这条贡道穿越大半个中国,至少半年才能抵达北京,行进不便而且颠簸劳苦。
如果走长江水路,在南京转入京杭大运河到山东走陆路,这条路坐船相对顺畅很多。然而由于清初制定的路线是走河南的陆路,水路只是特例,所以清朝一贯遵从定制,并不轻易改变。安南人觉得入贡太累,多次请求改变路线,但都得不到批准。雍正二年(1724年),安南趁遣使岁贡祝贺雍正帝登基时,再次要求能从水路入贡。当时雍正刚登大位,为显示其怀柔藩服之意,最终破例答应安南的请求,许可安南可以自水路来,自水路返回。《大清会典事例》对此贡道有记载:“安南国贡使进京,广西巡抚给予堪合,由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南、山东、直隶水路行。回日由部照原堪合换给,仍由水路归国。”
这条便捷的水路最终因为雍正的破例成为安南国后黎朝派出使团沿袭的贡道,自雍正二年(1724年)到后黎朝灭亡,数十年间安南人从此贡道北上进入北京。入贡使团在中国的行程大致为:自中越边界镇南关入太平府,经凭祥州陆行至宁明州,接着登船沿左江、郁江水系舟行至梧州,再溯桂江而上至广西省城桂林,继续沿漓江、灵渠、湘江、洞庭湖至长江,后东折顺流抵扬州,经大运河等水路到达山东济宁,此后陆行经河南、直隶,最终进入北京城。历代安南使节多是“中国通”,他们在笔记中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就有途经昭平的相关记载。
阮辉莹(1713年~1789年),后黎朝河静罗山人,年二十即领乡荐第一名,授长庆知府,景兴九年(1748年)登第,廷试考中探花,主科举和国子监多年,升东阁大学士,担任会试监考官。任入内侍讲,兼国子监司业。乾隆三十年(1765年,即景兴二十六年)以正使身份出使清朝,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登程,入岁贡,回国后改任佥都御史,封硕岭伯。著有《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燕轺日程》《北舆纪览》《皇华使程图》,详细记载了此次入贡行程的往返时间和地点等。
入贡使团到梧州后,从梧州溯江而上,笔记里记载的行程为我们研究昭平古代航道提供了珍贵史料:“自三月二十七日到此(梧州),打发船户,整理樯帆,为泝流具,共银三两。四月初三日开船,一路多虎狼,江之两岸,土山连亘,浮青堆绿,水色涟漪。舟人怒力争篙,呼嘘振岸。人家多以大石磨面,架以沙牛,终日牵曳,不劳人力。或者不用磨,碓以长木檑,内实谷穗,三人对舂,自成精米,如本国蛮民所谓刻陇者。又有积机穴地作臼,以决水舂米。渔人多养鹭鹚,或至数十只,每放使捕鱼,泊入水中,人乘竹槎从之,大小悉得。江岸有宋杨文广炮台,四面砌砖,如小城然。沿岸砌石为路,是广西分守驿盐道董延祚所修。因有《江纪爰题一律》。”
“二十三日,经王峰矶,濡衣引缆,到昭平县城。城门题‘天高五尺’,有天后宫,匾‘波流遐迩’;伏波庙匾‘庙貌维新’。对江上流有三烈墓,乃明朝正德辛巳间,有刘时举者,舟行过此被劫,不辱投江。嘉靖间立碑旌表。城有小江,从山岭中流来合,江水如飞箭。治后有五指山,其中深广,人才一线,可容一人。”
“有《题三烈庙祠诗》:‘邈然正气赋山河,完璞含贞矢靡他。劲节孤骞岩下月,清心长对荔江波。一门高谊村翁讲,百载残碑过客磨。碧草年年犹傲雪,不随柳絮落人家’。”
“经猫儿滩、猪巷滩、大结材,有盘石庙,匾‘保锡长宁’。经长滩塘,是处有五牛石潜煦水中,舟行宜谨。其高山即名萦岭。”
“有《昭平远泝一律》:‘合云封处旧炮台,青山取次鹢头开。古人碑记今人讲,岸上花香座上来。猫浦沙明鸥作队,猪滩水逗浪成堆。松琴每向南风鼓,恍接当年奏阜财。’”
“五月初四到平乐府城。”
从笔记中我们得知,此次航行从梧州启程时是四月初三,四月二十三日才到达昭平县城,航程用了20天。从昭平县城到平乐府航行11天。此次航行估计遇到大雨,中途停留多天。笔记里详细记载了昭平县城当时有昭平城、天后宫、伏波庙、三烈墓和五指山等,还有沿途看到鸬鹚捕鱼、舂米等生活场景。
从梧州上溯途经桂江和昭平时《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还记载:“篙工整了樯帆,碧流上泝,青岩夹随,夏云初拥黄枝,蝉调锦瑟,月垂银钩,花明石煦,滩头迅流。怕急客舟,嫌迟汩鱼,筏载鸬鹚,米凭溪杵,水随车翻。炮台影入长川,溜经危磴,人传董公蔽流,矶出玉峰。昭平傍凸岸中筑城,一碑三烈留名,义高五指,气横双江。”笔记里描述了桂江的滩险和两岸秀丽的风景。
潘辉注(1782年~1840年),字霖卿,号梅峰,阮朝明命帝时代著名学者和官员。出生在山西国威府安山县(今河内市国威县),是潘辉益的第三子,潘辉湜之弟。其父潘辉益于1775年中举,其叔伯父和堂兄弟亦多是名噪一时的文人学士。潘辉注自幼聪明好学,喜读诗书,六岁便跟随舅舅吴时任学习,在乡里颇有名气。阮圣祖明命六年(1825年,即清道光五年) 以翰林院编修充如清甲副使,归国后于明命九年(1828年)升任承天府府丞,明命十年(1829年)补授广南协镇。明命十二年(1831年)被任命为侍读,并再次作为如清甲副使出使清朝。著有《华轺吟录》《华轺续吟》《輶轩丛笔》。
道光五年(1825年),潘辉注以甲副使出使清朝,《輶轩丛笔》记载了从安南出发到北京,然后返程的过程。其中记载关于昭平的史料比较简单:“自漓水泝泛而上,江流窄狭,山势盘还。经五六日,过昭平县城,滩碛尤多。两岸村落绝少,舟行尽日,湍声山色间,光景极廖寂。又二日,始至平乐府。”
《輶轩丛笔》里记载,当时从梧州到昭平县城行程约五六日,从昭平县城到平乐府航程两日。
李文馥(1785年~1849年),字邻芝,号客斋,河内永顺人。先祖原籍中国福建漳州龙溪县,在明代任官,明清鼎革时迁至安南。李文馥以科举入仕,曾任翰林院编修、礼部佥事、协理广义兼管六坚奇、直隶广南营参协。李文馥担任这些官职期间,建树颇丰,获明命帝赏识,升至户部右侍郎、署右参知之职。李文馥于明命十二年至十七年(1831年~1836年,即清道光十一年至十六年)曾四赴广东、一赴福建公干,绍治元年(1841年,即清道光二十一年)以正使身份出使清朝。后奉命出使南亚、东南亚、葡属澳门及中国清朝等地达11次之多,见闻和交游甚广,在后世有“周游列国的安南名儒”称号。著有《周原集咏草》《使程遗录》《使程志略草》。
道光二十一年(1838年),李文馥以“如燕正使”身份来到北京。
道光二十四年(1841年),李文馥再次以正使身份(时任工部右侍郎)出使清朝,甲副使为阮德活(时任兵部郎中),此次出使主要是进京向道光帝告哀,上报明命帝阮福皎去世的消息,并请求册封新皇帝。据《清实录》记载,李文馥等三位安南使节获准在大红桥瞻觐,并于道光帝生日当天在正大光明殿向道光帝行庆贺礼。
李文馥著有《使程志略草》笔记,是众多安南使节笔记中最详细的一部,为后人研究安南贡道提供了珍贵史料。笔记记载:“初三日,辰刻开船,泝江而行,午至大利塘,以雨泊。初四日,开船,至倒水塘,暮泊。初五日,开船,至乌龙塘(有小江与大江相连,大江水浊,小江水清)。初六日,开船,未刻至下古揽塘,以江流太急,泊。初七日,以江流太急,船路不前,仍泊。初八日,至揽水塘,暮泊。初九日,开船,经杨令公台(京南一带)、三门滩(石碛横江如门如户),巳刻抵沙中江次。时适梁巡抚船到,舸舰护随众多,牵缆民夫岸上如织。即委名贴问好。该抚立进不少停,使船亦徐徐继进,暮乃泊。初十日,开船,经令公庙(今马江)、五将庙、深冲塘,泊。十一日,经棋滩(江心窄狭,舟行甚难)、杨公炮台(传是杨文广出兵岭南时所筑),又过泓湾、浮珠,暮泊。十二日,开船,未刻至昭平底塘,即昭平县城津次,泊。县员送好,往复如前(城在江左岸,一面临江,规制朴狭,人物萧疏)。十三日,经刘三烈庙,至平峡塘,泊(岸有山水庙)。十四日,开船,至蓬冲塘,暮泊。十五日,经象棋滩(此滩最险,岸上石刻‘广东布政使黄国材捐修水陆险经’等字),至巴江塘,暮泊。十六日,开船,至结大塘,暮泊。十七日,至长滩塘,暮泊。十八日,开船,午刻至平乐府城津次,暂泊。”
笔记中记载四月初三从梧州开船,到昭平是四月十二日,中途停留一天半。我们由此得知,春季涨水时从梧州到昭平要航行8天左右,从昭平到平乐航行要6天。
同治七年(1868年),正使黎峻(清化省布政使)、甲副使阮思僩、乙副使黄并带领使团出使清朝,八月初一启程,十一月十五日回到安南。《如清日记》一书详细记录了本次如清的航程,其中关于昭平的航程记载如下:“九月初六日,酉刻开船,申刻到古边塘停泊。初七日,寅刻开船,酉刻到上古榄塘停泊。初八日,寅刻开船,申刻到览水塘停泊。初九日,辰刻开船,酉刻到马江塘停泊,有巡司。初十日,寅刻开船,申刻到凉风塘停泊。十一日,寅刻开船,申刻到下符(今下福)塘停泊。十二日,卯刻开船,申刻到昭平县津次停泊。奉政大夫知昭平县事吴国梁、武略骑尉协左营昭平县汛把总补用千总蒋得扬、修职郎昭平县教谕苏杰参、修职佐郎昭平县训导卢湘,均具贴问好。县员委人递送酒席。十三日早,委行人,通事具帖送好县员土仪六色各六(纨、绢、布、玳瑁、蜡、桂皮),该县员登腊、象牙扇、绢三色,余璧。午刻,县员登船拜会,仍留停泊。十四日,诸船户纳厘金局税未清,日暮,遇雨,仍留停泊。十五日,卯刻开船,酉刻到桂花塘停泊。十六日,卯刻开船,酉刻到巴江塘停泊。十七日,卯刻开船,酉刻到大桔塘停泊。十八日,卯刻开船,酉刻到长滩塘停泊。十九日,卯刻开船,午刻到平乐县厘金局津次,暂停。该局人就检船户货税,事清,再开船,就府前津次停泊。”
《如清日记》里记载的航程是秋天,九月初六从梧州开船,九月十二日到达昭平县城,中途没有停留,因此从梧州到昭平县城正常航行是6天时间,从昭平县城到平乐府是5天时间,与潘辉注《輶轩丛笔》里记载的时间大致相同。
阮思僩,生于1823年,卒年不详,原名文富,字恂叔,北宁东岸人,阮朝绍治四年(1844年)进士,历内阁堤正、赞理海安军次、升吏部尚书,官至宁太总督。同治七年(1868年)以甲副使出使清朝,职务为光禄寺少卿办理户部事务,年46岁。
阮思僩单独撰写的《燕轺笔录》,记载了往返昭平的航程时间,并补充了一些记录:“初六日,泊古边塘。初七日,泊古榄塘。初八日,泊榄水塘。初九日,泊马江司(司有榷关)。初十日,泊凉风塘。十一日,泊下符塘。秋高水落,江石累累,几无可容船处。舟人上滩,牵拽不遗余力,只行十四、十五里,甚至日行二十里或十余里而止。沿江沙圯间,栽荞麦。汉人多于江面结筏养鸬鹚以捕鱼。岸边数处,有五将庙及杨令公炮台。五将不知何代人。有杨文广庙(广乃令公之曾孙),传是宋将(事出《南北宋外史》)。十二日,抵昭平县。县城西里余,有三烈庙及墓。乃明正德间刘仁官梧州通判,舟行至此,被劫。其妻张氏六姐,妾郭氏菊花、女辰秀,具年十六。义不肯辱,并投江而死。官为旌表,立碑记其事。十三日,留泊。十四日,早移船将发。诸船户纳税厘金局,半日不清,不得行。适日暮寒雨,仍旧停泊。厘金局者,乃咸丰六年,有官衙抽厘济饷。太平府而上,所过州县皆有厘局。似于巡司征榷之外,别有抽厘之令。盖增取于商民,以助军饷也。旧例,贡使船过司免检。此行,诸船户间有附带米粒、药物,苏巡抚院恐其多带盐货,走私漏税,札饬长短送及沿途巡司、厘局,严行盘检抽征。故所至厘局,巡司人逐船碴勘,不胜其扰。中朝所重者盐课,而抽厘济饷,亦不得已。于理财奉行之下,有无病商,不可得而详知也。自九日以后,连日北风寒雨,遮蓬闷坐,一日三秋。重以琐琐盐米之故,听棹不前,万里客愁,何以堪此。十五日,早发,晚泊桂花塘。十六日,风晴雨霁,暄燠宜人。棹声帆影,窈窕山水间,致足乐也。暮泊巴江塘。十七日,泊大桔塘。十八日,泊长滩塘。十九日,午抵平乐府。”
阮思僩的《燕轺笔录》记载了昭平沿途的名胜和种荞麦、鸬鹚捕鱼等生活情景,还有清政府苛捐杂税带来的弊病。
《燕轺笔录》还记载了从平乐府返回梧州的航行时间:“十七日,开船,晚泊大徒滩。十八日,抵昭平县城泊。二十日,早开船,暮泊龙门塘。二十一日,泊鱼梁塘。二十二日,到梧州府泊。”由此可知,顺流从平乐府到昭平县城行船需两天,从昭平至梧州航程需3天。
安南使节留下的笔记,为研究古代行船以及昭平百姓生活习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也见证了中越两国睦邻友好和海上丝路的商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