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梧州五太史

2020-11-19 08:10苏文龙
西江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翰林院翰林县太爷

苏文龙

据《苍梧县志》记载,古代梧州有五位太史:梁廷栋、关冕钧、杨宣、李洵、黄炳光

梧州的梁太史和关太史赫赫有名,人们关注较多。据《苍梧县志》记载,古代梧州有五位太史,其中梧州仅限于古代苍梧县的范围。本文闲话有关问题,供读者参考。

一、梧州第一位太史:杨太史

同治版《苍梧县志·选举表》记载:“杨宣,永乐甲申科曾棨榜,官庶吉士,有传。”《苍梧县志·列传七》记载:“杨宣,字均政,邑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庶吉士。出知宜兴县,以廉洁称,县中利弊多所兴革,民爱戴之。母病笃,吁天祈以身代。卒以孝闻,旧志祀忠孝祠。”杨宣是庶吉士和知县。知县不能称为“太史”,只有庶吉士才能称为“太史”。

人们以为殿试是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其实不然。新科进士经过考选成为庶吉士,才是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明史·选举志》记载:“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进士)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中式者由殿试评定等级,分出三甲,一甲者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或编修,二、三甲进士还要进行考选,中式者成为庶吉士,才能进入翰林院学习,俗称“点翰林”,又称“馆选”。

那么,庶吉士是几品官?《明史·职官志》记载:“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 (正八品)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 (正九品) ,待诏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无定员。”潘世恩《玉堂鸣盛集》说:“庶吉士非官也,散馆乃授七品职。”其中“玉堂”即翰林院,“散馆”即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庶吉士不是官,在散馆之后授予检讨、编修才是官。清沿明制,翰林院的官员设置及其品秩同上述。

庶吉士可以称为“太史”吗?庶吉士职位不高,但社会地位很高。《汉书·扬雄传》记载:“今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这里“玉堂”原为汉代未央宫的属殿,“金马门”原为汉宫宦者署门,均为学士待诏之所,后世用“玉堂金马”代称翰林院。元代吴昌令的《东坡梦》里说:“喜君家平步上青云。好好,不枉了玉堂金马多风韵。”由此可见,进入翰林院是“平步上青云”、步入朝廷中枢的捷径,明、清两代,修史之事归于翰林院,所以翰林院官员均可称为“太史”。

龚贤明《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说:“杨宣登明朝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年)第212名进士,位列第三甲。”杨宣在这一年考选庶吉士,是梧州的第一位太史,称为“杨太史”。

二、梧州第二位太史:李太史

同治版《苍梧县志·风土志》记载:“翰林李洵墓在城西三十里罗滩山麓。”《苍梧县志·选举表》记载:“李洵,戊戌汪应铨榜,官庶吉士,有传。”《苍梧县志·卷十五·列传九》记载:“李洵,字少泉,戎圩人。十二岁从大父催租,值岁饥,请以谷恤,乡里称为奇童。父之玣通典籍,为曾士扬高弟,得瞿式耜忍性之学,登康熙辛酉乡荐,宰陕西宜君。负帑归,家壁立,日以经史授洵。洵以拔萃戊子举于乡,读书磐石巷,非定省不出户。戊戌成进士,官庶常。未散馆卒于定州客邸,时论惜之。”所谓“庶常”,即庶吉士,“戊戌”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由此可见,李洵考取进士之后,便在翰林院当庶吉士,但尚未“散馆”就病逝了。实际上,李洵英年早逝,未曾授予官职。

“散馆”与“馆选”密切相关。《明史·选举志》记载:“自古帝王储才馆阁以教养之。本朝所以储养之者,自及第进士之外,止有庶吉士一途。其与选者,谓之馆选。以翰、詹官高资深者一人课之,谓之教习。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所谓“翰、詹”,即翰林院与詹事府。《清史稿·选举志》记载:“雍正十一年,特设教习馆,颁内府经、史、诗、文,户部月给廪饩,工部供张什物,俾庶吉士肄业其中,尤为优异。三年考试散馆,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改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这两条史料指出新科进士“馆选”成为庶吉士之后,还要在资深高官的指导下学习三年,“散馆”之后才能授予官职。

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说:“清代李洵登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年)第111名进士,位列第三甲。”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说:“康熙五十七年有55名新科进士被‘馆选’为庶吉士。”李洵在这一年考选庶吉士,是梧州的第二位太史,称为“李太史”。

三、梧州第三位太史:黄太史

同治版《苍梧县志·卷六·风土志》记载:“翰林黄炳光墓,在城西北五十里多贤乡。”《苍梧县志·卷四·选举表》记载:“黄炳光,癸巳汪鸣相榜,官庶吉士,改贵池令。原名华基,多贤乡人。”古代贵池县今称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改贵池令”的“改”字,即庶吉士不想进入朝廷中枢,外放为地方官。

庶吉士的俸禄很丰厚吗?实际上,庶吉士是在翰林院跟师傅学习的读书人,其俸禄非常微薄。吴仁安《清代的翰林院和翰林》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皇帝特谕翰林院说,庶常等俱甚寒苦,自翰墨之外不应别有所取。三十九年(1700年)又谕大学士等,观翰林及庶吉士内有极贫者,衣服乘骑皆不能备。将此等查出,作何施恩,有益供职。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创进士留京教习之法。考取进士,除选庶吉士外,其余挨次续补县令,俱有刑名钱谷之责,未登仕前,不知事宜,仕时安有俾益?今岁进士毋令回籍,交礼部选翰林院内学优品端者数人教习文艺,从事典礼,如有纂修之事,令伊等纂修,每进士一名,月给银三两。”这些银子仅能供庶吉士读书,却不能养家。

庶吉士学习三年后只授七品芝麻官,人们为什么要趋之若鹜呢?吴仁安《清代的翰林院和翰林》说:“七品的编修、检讨能与二品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平行来往,而七品知县对督抚只能上手本、称卑职,因此翰林院官员的地位远远高于知县。”

有一个民间故事说明庶吉士社会地位之高。在乾隆年间,对联才子许兆椿考中了进士,被钦点为庶吉士。他衣锦还乡时,遇到县太爷办五十岁大寿。县太爷向当地的乡绅和名士广发请帖征集下联,意在敛财。请帖写着上联:“县太爷做生,喜!寿增一岁。”此联难不倒有钱的乡绅,下联对得不好可以多送贺礼,只是难倒了贫穷的老秀才。老秀才愁眉苦脸,许兆椿说:“恩师别忧,学生自有办法。”翌日,许兆椿带着贺联来到县衙,县太爷即刻展阅:“县太爷做生,喜!寿增一岁;庶吉士捧场,来!天高几层。”所谓“天高几层”,意指庶吉士在皇帝身边任职,比县太爷的地位高。这个县太爷受到羞辱,因此而丢了官。

不能忍受清贫的庶吉士,宁愿外放为知县,也不乐意在京任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礼部请旨,圣祖谕:“著考试,将文理优者留京,遇缺县补用,其余回籍补用。”吴仁安《清代的翰林院和翰林》说:“寒士得庶吉士,自计不能耐清贫,散馆时,故意错一字、出一韵,甘居三等之尾,归部铨选知县,谓之‘老虎班’,得缺至速。”

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说:“黄炳光登道光癸巳科(1833年)第79名进士,位列第二甲。”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说:“道光十三年有59名新科进士被‘馆选’为庶吉士。”黄炳光在这一年考选庶吉士,是梧州的第三位太史,称为“黄太史”。由于县志没有为黄炳光立传,因此他的详情不可考。不妨猜想,黄炳光是生活清苦的庶吉士,他“自计不能耐清贫”,在“散馆”考试时,“故意错一字、出一韵”,“得缺至速”而外放为贵池知县。

四、古代梧州有五座太史第吗

庶吉士是古代的精英人才,县志不会漏记这些人才。已知梁廷栋、关冕钧在清末考选庶吉士,是梧州的最后两位太史。

古代梧州有五座太史第吗?庶吉士是“未来宰辅”,令人敬仰。如果有人考取了庶吉士,那么朝廷就会御赐“钦点庶吉士”牌匾,官府也会拨款修建太史第。这是泽被乡梓的殊荣。何道岚在《古宅“太史第”仅剩外沿框架孙中山曾是座上客》一文中提到:“生于广东南海的江孔殷是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进士,后入翰林院,拜庶吉士。1905年,他荣归故里,云集名师巧匠,耗时近三年,方建起占地逾两千平方米的堂皇府邸。”说明江孔殷在京任职庶吉士不到一年,就能荣归故里,建起富丽堂皇的太史第。

因此,古代梧州有五位庶吉士,那就应有五座泽被乡梓的太史第。

老一辈梧州人都见过梁廷栋、关冕钧的太史第,那古代梧州的其他三座太史第在哪里?于是人们就认为古代梧州只有两位太史,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已知李洵是戎圩人,黄炳光是多贤乡人,李太史第和黄太史第在他们的家乡,但梧州城区也有,例如在梧州东正路和长洲岛都有关太史第。明初的杨太史第是梧州的第一座太史第,但县志未曾记载杨宣的家乡。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杨太史第的古迹早已荡然无存。如果杨家后人保存有古代的《杨氏族谱》,那么杨太史第就有迹可循,否则其史迹就被湮灭了。

猜你喜欢
翰林院翰林县太爷
从两副对联看清代翰林书法
唐以来的翰林院与学士院
做一本书 交一位朋友 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 推出“459”优惠政策为海内外作者出书
做一本书 交一位朋友 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推出“559”优惠政策为海内外作者出书
金庸族亲图谱
好事情与坏事情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小辣椒
小辣椒
巧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