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河东狮吼

2020-11-19 06:24周俊芳
黄河 2020年3期
关键词:河东狮吼河东黄州

周俊芳

去岁末,看了同乡作家王西兰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内心有一种冲动,想写一点与故乡河东有关的文字。虽然少小离家,很多印记只存于记忆,但片段性的画面和感悟,连缀起来,竟然有很多感动的瞬间。

庚子早春,疫情突袭,楚地告急,千愁万绪。去年国庆去武汉小住,风景宜人,美食荟萃,怡然自得,乐而忘返;11 月,《黄河》杂志与湖北《长江文艺》合作,举办两地作家对话、晋南采风活动,我有幸全程跟随,留下诸多美好回忆……

相隔一千公里的晋鄂两地,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文化有异,风俗有别,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有一些发现令人神思遐想。

——题记

众所周知,河东狮吼的典故,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且故事的发生地,并非黄河之畔的河东,而是长江边上的湖北武汉。

河东狮吼,字面意思好理解,就是像“河东狮”一般吼叫,本意是指如佛家瑞兽狮子般威严、声振寰宇。后来被一点点曲解、误读,引申为妻子凶悍骄纵,如醋坛子,丈夫“妻管严”“季常癖”。

这是一个被误读的典故,也是一个美丽的邂逅。这是河东的“污点”,亦是河东的幸运。

历史上的河东

河东,大而言之代指山西,因在黄河东边而得名。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

具体来讲,河东指河东郡地。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夏县),辖地即晋南一带,包括现在的临汾市和运城市。此区域在先秦、秦汉史中地位较为重要。历史学家毛汉光说:“以西汉而论,京师设在长安,有京兆、冯翊、扶风,是谓三辅;河东、河内、河南,是谓三河;又有弘农,皆司隶校尉所察。以东汉而论,京师设在洛阳,河东更为重要,七郡亦属司隶管辖。如果以全国疆域而言,中古时期的长安地区、洛阳地区与河东地区,似乎构成一个心脏地带。 ”足见,河东之地的地理和历史地位都相当重要,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说中“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这块土地上。

东晋,河东郡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辖地包括现运城市一带。唐朝设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今永济)。宋朝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今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元时期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河东是因何与“河东狮吼”联系在一起,一个发生在楚地的故事,为何让河东“扬名立万”?这要从苏轼何以被叫苏东坡讲起。

河东狮吼典故

《现代汉语词典》对河东狮吼一词解释:比喻嫉妒而泼悍的妻子发怒撒泼(语本宋代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所引苏轼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善妒凶悍。女人善妒并不稀奇,自古有之。唐朝大臣房玄龄惧内,李世民出面,房妻不为所动,端起“鸩酒”一饮而尽,“鸩酒”实为山西人酷爱的老陈醋。 “醋坛子”的典故由此而来。从“醋坛子”到河东狮吼,女人从拈酸吃醋,发展为撒泼打滚,也是非常奇葩的个例。前者是因皇帝大臣而流传开来,后者是因苏轼的诗句而得以传播,人尽皆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这个号要从他被贬谪黄州说起。黄州,即现在的湖北武汉黄冈,那一年,苏轼已经44岁。

人到中年,才情横溢,正是志得意满的好年华。元丰二年(1079 年)年初夏,苏轼初到浙江湖州知府任上,按照惯例给皇帝写《湖州谢上表》谢恩,不料被御史台抓住小辫子,新党痛下杀手,制造了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指御史台。

宋代的文字狱较多,诸如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胡铨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等。这个“乌台诗案”算是其中较大的一案,牵连甚广,与苏轼有诗文往来而受株连官员有张方平、王诜、司马光和苏辙等二十余人。但营救者也众多,就连已经卸任的政敌王安石也出面, 向皇帝求情……王安石在宋神宗那儿的面子够大,皇帝想实现变革新政,王安石是他的得力干将。虽已辞职归隐,但情分还在。

而苏轼,简直是晴天兜头一盆水,生死一线,吓得一贯镇定洒脱的他,在上京途中,几乎要投江自尽,实在是不忍心牵连弟弟苏辙,才硬着头皮赴御史台受审……这苏家两兄弟,一个潇洒有趣,一个沉稳谦恭,性格迥异,志趣有别,但文采卓然,且兄弟情深,令人艳羡。

入狱4个多月,苏轼终躲过一劫。说到底,神宗皇帝还算明事理,苏轼才名在外,终是不忍。当年腊月二十八,苏轼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1080 年)正月初一,他带着儿子苏迈匆匆上路,赶往贬谪地黄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是他初拜相时,雄心勃勃,期待万象更新的诗句。很难想象,苏轼在万家灯火,爆竹声中,惊魂未定,带着多少怅惘,多少无奈,离开喧闹繁华的东京汴梁,逃往不知名的荒凉小镇。

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在湖州任知府,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地级市市长。在湖州之前,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相当于知州副职,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都是一方主政的父母官。而被贬黄州,那是相当于一撸到底,就剩下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职——检校官。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 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余秋雨这样描述苏轼一路风尘而来。当时的黄冈只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在《初到黄州》中,自嘲不过是个被贬谪的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苏轼一路奔波,正月二十至岐亭,二月初一至黄州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

职位低微,生活困顿,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暂时落脚一家禅院,更觉冷寂凄凉。纵有满腹才华,也只能寄情“鱼美”“笋香”,聊以自慰。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这般描述苏轼的心境。是的,孤独,荒凉,注定是诗作最好的催化剂。

苏轼是个达观而有趣的人,他有本事将枯燥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给无聊的岁月镶上绚丽多彩的金边。天无绝人之路,在老朋友马正卿疏通下, 他弄到黄州城东一块坡地——荒废多时的旧营房。豁达如他,如获至宝,与家人一起动手,拓荒种田,建屋修舍。还将一间草房壁上绘上雪景,取名“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在此人生低潮,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使他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苏轼开始冷静思索,潜心创作,成为其一生的重大转折点。在黄州,苏轼所作二赋一词,即《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都是千古名作,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官场失意,诗作斐然,可见人生起伏,并非坏事。若没有几番跌落,多少文人注定安逸平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遇到雨又如何?没有伞又如何?春风料峭有些冷,又如何?无论风雨,无论天晴,一样洒脱,信步而行,照样过好我的生活。

苏轼躬耕黄州,不以为苦,内心澎湃,踌躇满志,写下多篇流传千古的佳诗美词,“东坡学士”大名不胫而走,拥趸者众。

其中一个人不得不说。是的,就是“河东狮吼”典故中,“亦可怜”的龙丘居士。陈慥,字季常,当时隐居在黄州龙丘。《清一统志·黄州府一》:龙丘“在黄冈县北一百二十里。宋陈慥居此,以地为号”。龙丘,即现在的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

陈慥的父亲陈希亮,行伍出身,为人耿介,做事严苛。陈慥在家行四,作为官二代,他豪侠、好酒、狂放傲世,视荣华富贵为粪土。“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在《方山子传》中,苏轼详尽叙述了他与陈慥“他乡遇故知”的情形,并记录了人们称呼陈慥为“方山子”的缘由:“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

这篇创作于元丰四年(1081 年)的散文,虽没有明白写陈慥真名和籍贯等,但两人过往甚密,脾性相投,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4 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对“方山子”陈慥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 ”得知苏轼被放逐黄州,陈慥亲自相迎,并将其接到家中住了5天。这样的友谊并非寻常好友可比,乃知己也。

苏轼决然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几句诗,让好友落下个“妻管严”的名声,成为男人讳莫如深的“季常癖”。

南宋有个叫洪迈的人,在《容斋三笔》中写了一篇《陈季常》,记录陈慥其人其事,其中写他与苏轼的交往。

“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陈慥妻子柳氏暴躁威严,很有胆气。见到陈慥找来歌妓,与友人纵情高歌,彻夜欢愉,就不太高兴,拿着一根棍子,敲墙抗议……苏轼与陈慥论佛谈空,酒色歌舞,兴趣盎然,却被这样的嘈杂之声频频打断。相视而笑,既无奈又索然。一贯桀骜不驯的陈慥,不肯为官入仕,不肯被钱财所束缚,不肯低眉折腰事权贵。本是隐居山野槛外人,但不想却有个“河东狮”镇宅。于是,苏轼赋诗戏谑: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苏轼本意只是发牢骚,调侃一下老友,不料“苏子文章天下闻”,陈慥自此“臭”名远扬。

以洪迈的理解,“河东狮子,指柳氏也”。且列举了苏轼和黄庭坚的书信,证明“柳氏之妒名,固彰著于外。”柳氏善妒凶悍,发起怒来如同“狮子吼”。于是,陈慥就成了怕老婆的典型,世人以“季常癖”代指如陈慥一般怕老婆的“妻管严”。

此后,河东狮吼的典故,便以这样的版本流传开来。

明梅鼎祚《玉合记·砥节》:“吼动河东狮子,惊回海底鸥儿。 ”

明无名氏《四贤记·挑斗》:“鹭鸶行状黄昏后,也曾闻河东狮吼。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无奈瞿老爷一来怕有玷官箴,二来怕河东狮吼,足足坐了一夜。 ”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回目“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春秋时期,中山国曾是晋国属地,中山狼的典故与晋国大夫赵简子有关;而河东狮吼的典故既非发生在河东,也与河东人的关系并不大。

柳氏郡望在河东

陈慥祖籍眉州(今四川眉山),与苏轼是同乡,其妻柳氏也是四川人。但苏轼因何以河东代柳氏?

这是因为河东是柳氏的郡望,且河东柳氏天下闻名。在北朝时,河东柳氏以门阀士族,与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并称“河东三著姓”,属于关中郡姓。杜甫有诗《可叹》,便有一句:“河东女儿身姓柳”。唐宋时期,凡说姓柳,都会想到其郡望河东。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的名门大族。例如“天水一朝”乃赵宋一朝的代称。《宋史》卷六十五:“天水,国之姓望也。”天下赵姓,皆出于天水。天水现有“天水堂”,为赵姓祭祖之地。

鲁迅在《阿Q 正传》序言中说:“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 ”

在中国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族群。 《元和姓纂》所记,秦灭六国,柳氏迁于河东郡。秦末,柳安居于解县,为河东柳氏始祖。故后世子孙以解县为故里,称河东郡解县人。汉晋之际,为地方豪族,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也称“八王之乱”,导致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中原士族纷纷举家避乱,在南方落地生根,史称“衣冠南渡”。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次衣冠南渡的大迁徙:西晋末五胡乱华、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耻。

从春秋战国时的柳下惠、柳庄,到南北朝时的柳僧习、柳恽,河东柳氏一脉不仅人丁兴旺,品德高洁,受世人敬仰。到唐朝,河东柳氏作为“关陇集团”一个有势力的家族,在朝廷地位显赫。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是河东柳氏后人,世人称“柳河东”“河东先生”,著有三十卷《柳河东集》。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官居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这位生于长安,长于京城的世家子弟,生于乱世,没落贵族。他一生在祖籍河东生活的时间极其短暂。安史之乱时,柳镇曾将家人送到故乡,避隐于王屋山。这是柳宗元与家乡一段近距离的接触。

建中四年(783 年),为避战乱,母亲带着柳宗元和两个妹妹,历经千辛万险,辗转来到柳镇任所湖北夏口。当时柳镇只是鄂、岳、沔三州观察防御使李兼的幕僚,李兼是柳宗元成年后所娶的妻子杨氏的外祖父。

夏口,古镇名。因在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以下古称夏水,故称夏口。即今湖北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

柳镇一家团聚,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好在平静安逸。但好日子并不长久。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把军队带到湖北,夏口成为战场。柳镇带着儿子再次搬家,年仅12 岁的柳宗元,再次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教导柳宗元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格;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在言传身教和学识方面,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

柳宗元20 岁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励精图治,积极改革,与王叔文、王伾等进行“永贞革新”,以改变黑暗的政治和混乱的时局。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写下千古绝唱《陋室铭》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算是同窗。后来当了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新唐书·柳宗元传》中有记载: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刘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刘禹锡请,因改连州。就是讲,柳宗元当时要任广西柳州刺史,得知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他不忍让刘家母子分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同年3月,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 4年后,在裴度的斡旋下,宋宪宗召柳宗元回京。遗憾的是,诏书还未到,47岁的柳宗元就病逝于柳州,只留下“柳柳州”的称谓。

柳宗元是位干才,为官一任总有作为,深受百姓爱戴。他一生多次被贬,但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著书立说,对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都做了研究。特别是留下一笔思想财富:统合儒释。其人生经历与苏轼不谋而合,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处于逆境,别人会失去信心勇气,而他却越挫越勇,朝着自己的目标攀登。

苏轼的黄冈赤壁

对,就是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砸缸之举很具有打破传统的思维,令人诧异的是,他在那场政治斗争中,是保守派。

这个生于河东夏县的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因家乡有涑水河环绕,世称涑水先生。

涑水,发源于山西省绛县横岭关陈村峪。《水经注》:“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涑水河向西南流经山西闻喜、夏县、运城市区、临猗至永济伍姓湖,最终汇入黄河。

伍姓湖距离永济市市区2 公里,是山西最大的淡水湖泊,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伍姓湖,听其名字就好奇,哪五姓?是的,这里源于舜帝后裔五大姓氏——虞、姚、陈、胡、田居于湖边而得名。伍姓湖位于中条山北麓,又名张扬池,是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水经注·涑水》中就有张扬泽,“……西陂即张扬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时有盈耗也。 ”

流入伍姓湖的,还有一条涑水河的支流姚暹渠,隋大业年间都盐吏姚暹为保护盐池重修而得名。河东盐池,又叫解盐。有着4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传说舜帝时,夏天人们就采捞水池结晶的盐。

祖居解池之滨的柳宗元,在《晋问》中描绘垦畦引水晒盐的景象:“沟塍畔畹,交错轮群,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根。”同样生活在盐池之畔的,还有一个被尊为武圣的关羽。

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又深受曹操厚待。在后来奠定三国鼎立的赤壁之战中,关羽功不可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新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南逃,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今湖北荆州)会合。刘备走到当阳(今湖北宜昌)长坂坡,被曹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今湖北荆门),遂一同乘船至夏口……

赤壁之战后,吴自建业(今南京市)移治于鄂(今鄂州市),改鄂县名武昌,设武昌郡。公元223年,孙权在蛇山东北近江处筑城,因隔江面对夏水(汉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此城为武汉市区内第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古城,今武昌城的前身。

有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说的就是刘备“借”到荆州后,关羽长期镇守,不肯归还东吴。荆州是关羽一生事业的顶点,也是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滑铁卢。祸兮福兮,关羽死后被民间尊为“关公”、美髯公,不断神话,及至武圣。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刘备,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诸葛亮,更不要提三国五虎将当中的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没有赢得关公那样的声望。

位于运城市解州镇的关帝庙,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武庙之冠”。

北宋时曾两度对解州关帝庙大兴土木。第一次是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重建,是历代帝王首次敕建关帝庙,所以“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第二次是元祐七年(1092年)知州张杲之重修。可以想到,从三国到宋朝,关羽的名气与日俱增,从一员战将被神化为军神。

苏轼《东坡志林·怀古》中写道:王彭尝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讲的是苏轼在陕西凤翔做官时,听一个长期在西夏前线担任军职的王彭说,宋军奉关公为“军神”。

陕西凤翔,古称雍,今属陕西省宝鸡市。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 年),24 岁的苏轼上任凤翔府,做签书判官。这是他的第一个官职,但爱玩爱吃的秉性已经显现。

凤翔城东南有座“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经过凤翔,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到任次年,就号召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因临城东门,遂改名东湖。千年来,仍是当地人休闲玩赏之地。

苏轼爱吃,并吃出品味。比如名噪天下的“东坡肉”。在凤翔,苏轼还创造了一种美味。暑热难耐,他就命人取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皿中冷却,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口感爽滑,清凉解暑。名曰“东坡凉粉”,流传至今。

陈慥的父亲陈希亮当时在凤翔任太守,是苏轼的上司。也就是在这时,苏轼结识了陈慥。陈希亮为人公正、严苛,苏轼十分敬佩其为人。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他,在陈希亮去世后,还是破例写下《陈公弼传》。

这才有了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遇到了隐居龙丘的陈慥。人生的很多缘分,常常说不清道不明,仿佛都是注定的,但似乎只是一种偶然,再勉强不得。

比如关羽和曹操,一个呢,一厢情愿留人家;一个呢,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便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弃暗投明”,投奔刘备。

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历代评价纷纭。曹操如此辩白:“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因为曹军不适应南方气候,患上时疫,无奈之下,烧船而退,让周瑜捡了个便宜,得了虚名而已。

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而最为著名的应属苏轼的一词二赋,即《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那场赤壁之战虽然远去,但因东坡的诗词歌赋千载流传,令人怀想追忆。

当时身处黄州的苏轼,所去的赤壁是现在湖北黄冈的赤壁矶,又名赤鼻矶。并非现在公认的赤壁之战古战场——赤壁市(原蒲圻市)赤壁山。

两个赤壁,黄冈赤壁在武汉的下游,蒲圻赤壁在武汉上游,相距约200 公里。 一千年来,因为苏轼诗文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人只知道黄冈赤壁,而不知蒲圻赤壁。

苏轼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诗文,给黄冈市赢得了“文赤壁”的美名。历代在此陆续建了亭台楼阁,供后人缅怀凭吊。

李白诗中“赤壁楼船扫地空”,所写的三国赤壁古战场——蒲圻赤壁, 被后人称作“武赤壁”。

将两个赤壁弄错的,还有一位晚唐诗人杜牧,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曾在黄州任刺史。这也难怪,杜牧与苏轼都是在黄州居住, 自然倾向此地,也顾不得是否“人道是”,就兴之所至,寄情感怀,落笔成文。

后世对赤壁之战的了解,更多的来源于《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与三国时期极为相似。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动荡悲惨。罗贯中作为杂剧和话本作家,在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人物。

罗贯中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就以东汉末年的历史为素材创作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关于祖籍,一说罗贯中是清徐人,一说是晋中祁县人,尚无定论。因地位低下,为人孤僻,正史当中并无记录。只在明代无名氏编著的《录鬼簿续编》上有记载:“罗贯中,祖籍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

这个生卒年不确切,祖籍存疑的人,为后世奉上了精彩纷呈的《三国演义》,留下了不可泯灭、风云激荡的三国纷争,更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关、张等出色的人物形象。

明初,关公崇拜之风更盛。明弘治年间(1488—1505 年) 初定祀典, 嘉靖年间(1521—1566 年)官祭升格,明神宗朱翊钧先后追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敕赐庙额为“英烈之后”。解州关庙的营建达到了高潮,庙势亦于当时为最壮,达到鼎盛

……

或许,同为山西人,罗贯中书中对关公的神化,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关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应当说,真正客观公允地记录赤壁之战的,应当属司马光《资治通鉴》当中《赤壁之战》一文。文中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从战前准备、战略决策、各方局势,体现人物的战略眼光。

文武赤壁的美丽误会,三国故事正史与野史的差异,在中国文学史上绝非鲜见。而河东狮吼,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经历了被误读、被演义的过程。

苏轼与“狮子吼”

在记载河东狮吼的《容斋三笔·陈季常》中这样写道:“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容斋三笔》是南宋洪迈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与沈括《梦溪笔谈》、王应麟《困学纪闻》,并称为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三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

而洪迈所摘取的这句诗,出自苏轼给好友吴德仁和陈季常的一首七言古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收集在《东坡七集》。此时苏轼已离开黄州。

吴德仁,名瑛,字德仁,蕲春(今湖北蕲春)人, 46 岁就辞官隐居乡野,为当地名士。有一回去兰溪查看田地,顺道去蕲州上门拜会,却没见到吴德仁,引为遗憾。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吴德仁悠闲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自己的学道,还是陈季常的念佛,都不及吴洒脱。苏轼仰慕其在家修行的淡泊,而自比归隐会稽山的贺知章。

龙丘居士指陈季常。苏轼的诗是寄给吴德仁和陈季常的,一个“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一个“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苏轼自己呢?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无论从句子上,还是结构上,苏轼讲的应当是一个主题,都是谈佛悟道。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境界。例如,自己是“黄金可成河可塞, 只有霜鬓无由玄”,就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黄金是可以炼成的,而两鬓的白发是无法染黑的。这是悟透人世,笃定豁然。而当地名士吴德仁是“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非常洒脱,酒肉穿肠,禅学了得。而另一个陈季常呢,是“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喜欢听高深莫测的佛法,有时茫然,百思不得其解。

倘若河东狮吼是指妻子凶悍, 陈季常“妻管严”,情形非常可怜。那苏轼将陈妻凶悍,季常无能写成诗取笑调侃,这玩笑未免也太过了,一对友人不恭敬,二是自己也欠厚道。虽然此时苏轼已离开黄州,也决然不会专门写诗揭人家短吧?

黄州期间,二人交往密切,苏轼多次留宿陈慥家中,辩论佛法,彻夜谈空说有,天马行空。 《方山子传》道:“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陈季常是个隐士,学佛很用功,“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与洪迈所说“好宾客,蓄纳声妓”,大相径庭,人设矛盾。

陈慥在龙丘的居所叫濯锦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但令苏轼惊诧的是,“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就是虽然不富裕,但妻子和家中人,包括仆人丫头都很怡然自得,乐哉悠哉。

这样的家庭氛围,与每日歌姬如云,喧闹歌舞,天壤之别。能够在穷苦中依然乐在其中,才符合陈季常“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的隐士风貌。他不是没有钱财,只是“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如此反常理的行为,妻子竟然“怡然自得”,显然很理解和支持陈季常,日子平顺安逸。何谈其妻“绝凶妒”?

诗中后六句,苏轼记录了游兰溪访吴德仁不遇的事。吴德仁的隐居地,清溪绕屋,花树成荫。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这次拜访在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如此景象如何能够忘记呢?虽然未见主人,但景致之美,畅快淋漓,堪比“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才是苏轼要写这首诗的缘由,正因为离开黄州,追忆过往美好瞬间,就给老友写信诉说一番,独乐乐,何如与人乐?他年若相逢,把酒言欢,岂不快哉?

兰溪,长江支流,入江口即兰溪镇,位于黄州城东70 里,现今为兰溪码头。 苏轼的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以表达出当时的散淡快意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自然苏轼也成就了黄州。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被贬谪之人,孤独寂寥,心灰意冷,苏轼是如何走出阴霾,活得明亮洒脱,豁然开朗的?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

黄州四年,苏东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文学、书法皆创造了奇迹,登上了他一生的巅峰。一个文化全才,屹立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殿堂!

元丰五年苏轼作《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全诗分两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故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纸灰吹不起。 ”

诗中哀怨苍凉,感时惜春,前路缈茫,难掩苦闷孤独。 宋代书家“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居首。此篇因诗文与书法交相辉映,浑厚空灵。黄庭坚题跋:“此书兼颜鲁公、扬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如此荒凉偏远之地, 如此苦闷淡泊之人。怎么可能日日欢歌?更加不可能像后来演绎的剧本中,带着陈慥狎妓出游。

历史上,“河东狮吼” 不断被改编成昆曲、京戏、越剧、粤剧等各种剧本。2002 年,香港拍摄古装爱情喜剧电影《河东狮吼》,在大多数观众中影响至深。这些剧本和电影沿用的都是洪迈的版本,陈季常被苏东坡带坏,出入烟花之地,歌舞升平。陈妻柳氏善妒彪悍,常作“狮子吼”,迫于其威慑力,陈季常及时改弦更张,回头是岸,实现家庭大团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是个深情的人,对待亲情非常看重。发妻王弗去世10 年,他尚且念念不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怎么可能带坏陈季常,令人家夫妻不和,家宅不宁?若果真如此,他怎么可能将这个情节写入诗中?是怕“臭名”不够远扬?这于情于理都不合。

关于柳氏“凶妒”,南宋人还有一些记载,《类说》记载:“东坡谪黄州,与陈慥季常游。季常自以饱禅学,而妻柳氏颇悍。季常畏之。客至或诟骂未巳,声达于外。”《东坡诗集注》曰:“季常之妻柳氏最悍妒。每季常设客,有声妓,柳氏则以杖击照壁大呼,客至为散去。”真是众口铄金。北宋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找南宋人去辩白,柳氏之恶名就这般言之凿凿地存在了。

但“狮子吼”非凶悍,却是有据可查,不容颠倒。

狮子作为一种瑞兽,被人们神化,并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以石雕、木刻、绘画等形式,庄严威武地出现在宫殿、寺庙、祠堂、府邸、陵墓、石碑、家具等上,为避邪镇邪的祥瑞之兆。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狮子便和佛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到唐代佛教在上层人士和朝廷官员中已十分普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人们渴望抚慰,释放痛苦,安顿身心,佛教因满足了人们这些需要而大受欢迎。

到北宋,统治阶层继续支持佛教,文人间更盛行谈禅论道。北宋初期大臣几乎都信佛,中后期王安石、苏轼等人也笃信佛教。王安石退隐后,政治失意和丧子之痛,都靠从佛教中找到慰藉。苏轼一生遭受多次贬谪、妻子早亡、幼子早夭等不幸,亦是从佛教中得以释放,从而达观淡然,洒脱率性。

“狮子吼”一语即来源佛教,意指“如来正声”。传说释迦牟尼佛初生之时:“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 ”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 《方广大庄严经》云:“如来大法音,外道悉摧伏。譬如师子吼,百兽咸惊怖。 ”“狮子吼”寓意佛具有大威神力,能降服一切魔障。后将高僧或有道行者说法高妙,也称“狮子吼”。

至于“河东”指谁?或许另有其人,也姓柳,与苏轼和陈季常“谈空说有夜不眠”。

清朝的王文诰认为此人是柳真龄。他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写道:“柳真龄,字安期,闽人也。与陈季常善,亦从公游,三人多托禅悦为戏,公书牍中所称‘柳簿’是也。柳宝一铁柱杖……以遗公……明年张乐全生日,公献铁柱杖……又二年,公自南都放还,宜兴道中《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也有研究者认为,“河东”确乎代指陈妻柳氏,因柳氏也是参佛悟道之人,诸人对谈,开讲佛法,陈季常也只能甘拜下风,一时参悟不透,心下茫然。被讲法的人用拄杖打手板子,以示警醒。

清卢文弨《钟山杂记》卷四《狮子吼》记载:“相传季常之妻柳氏颇妒,然与良人皆笃好释典,故苏之意虽主于靳,而狮子吼者,实用禅门语,并未尝斥言其隐也。 ”既然柳氏也“笃好释典”,如果她也能讲“狮子吼”般高妙之法,让陈季常震惊茫然,也不是不可能。

河东狮子吼,不论河东是否陈季常妻子柳氏,“狮子吼”都不是凶悍的意味,更加不该是悍妇的代名词。河东何辜,要背负不雅之名?

当然,如河东狮吼一样,苏轼的诗句被曲解也非此一例。还有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传言是苏轼调侃张先的诗句,实则将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混淆。这些误读中,有朝代更迭造成的传播局限,也有他人借苏轼之名美化自已的可能,或者就是单纯的望文生义,误读原文,以讹传讹。

代表佛教智慧形象的文殊菩萨,其坐骑就是一头青狮,智能威猛。 “狮子吼”若解释为智慧之音,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黄河水滋养的河东大地,自带几分智慧的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播撒着文学的种子,出现像王维、王勃、王绩、王昌龄、王之涣、卢纶、杨巨源、吕温、柳宗元、裴度、司空图等一批文人雅士。

河东有幸,因“河东狮吼”而被后世铭记;河东有幸,孕育了华夏古老的文明;河东有幸,承载了众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大家!

猜你喜欢
河东狮吼河东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上课时间到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称砣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