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现状与对策

2020-11-19 05:45:02马东丽苑博城建学院法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居污水处理整治

■马东丽苑博/城建学院法学院

一、平顶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一)平顶山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现状

平顶山市政府以河南省下达的实施方案作为指导,在农村污水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全市的所有的村镇基本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状态,使村镇的垃圾废弃物和污水得到了有效地治理,建成了一大批人居环境示范村。如宝丰县和舞钢市对于污水治理采取的是规划布点现行点面相结合集中处理的思路,以点带面推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效果显著。

人居环境的整治,各地区基本上都是以垃圾整治作为突破口的。该市农村垃圾从之前无序的自发整理和倾倒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持续恶化,到现在都采取的是建立垃圾的物业化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机制。此外还对于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建设,增加垃圾桶、保洁车的数量,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运作模式。

(二)平顶山农村厕所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地区都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总的来说主要有:(1)提升村容村貌。整治荒芜宅院,将可以使用的废弃房屋建成农耕文化馆、村史馆等公共场所;(2)整治路域环境。整治路肩边坡,修建绿化树木;实现村村土地硬化,路灯安装,路宅分离;(3)加强土地绿化。整治废旧宅基地周围空闲地、房屋绿地做到宜树植树、宜花栽花,做到合理利用。

二、平顶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垃圾处理与村容村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治理机制不完善。总体上看,虽然引入和采取的是建立垃圾的物业化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机制,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的清运。但大部分村存在卫生死角、垃圾乱扔的现象依然存在;村镇上一级垃圾处理项目进展缓慢存在缺失,导致垃圾处理末端未运行,链条不完善,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2)垃圾治理方面的主体缺位问题。一方面,群众作为垃圾产生的主体,生活垃圾普遍没有分类是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最为突出,最为尖锐的问题,贯穿垃圾产生后到垃圾被掩埋前的全部过程。另一方面,物业公司作为生活垃圾治理的主体,存在疲于应付的现象,在收集垃圾后对于垃圾的处置也是直接将其倒入垃圾中转箱,最后再将中转箱里的垃圾运送到垃圾掩埋场。

(二)厕所革命存在的问题

对于厕所治理问题虽然保障厕改的进度和质量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很多农村地区的厕所是传统旱厕,没有进行改造,还有一些地区在未开始厕所改造的同时也并未建立公共厕所。

(三)农村污水治理在中存在的问题

(1)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一方面体现在人口分散的地区缺乏完善的简易污水收集体系,另一方面体现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缺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现有设备运行效率低。已经建成的简易污水处理排放设施呈现出长期无人管理,设施运行和治理效果无人监督,污水处理结果的好坏无从得知。

(四)基础设施与公众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平顶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的问题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历史欠账多。多数村镇缺乏路灯以及监控摄像头的建设。很多村庄的出村口都与交通主干道相连,出村的时候有视觉盲点,村口却没有指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在交通方面,部分村庄没有实现公交车进村,这对农户出行的便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平顶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

我们认为对于环境整治应该引入长效机制,应当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起主导作用,把人的地位放到首位再统筹进行制度和设施的建设,这也是处理平顶山农村环境的整治的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我们要明确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时依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即各地区政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列入各地区政府的财政年度预算,加大相关部门资金的整合力度,集合用于开展和维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完善基础设施。对于垃圾问题,开展“三清”运动——清理农村垃圾、清理荷塘沟渠、清理农产品废物,实施村容村貌的综合治理。还应购置更多的垃圾桶在农村地区,并且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施,完成垃圾分类在硬件上的要求。

在公厕改造和公厕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厕所改造的进程。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可以采取不同的粪便的处理方法。

在污水处理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在养殖业中贯彻循环利用粪便污染资源的理念。一是引导养殖户“三退三进”(退出散养、退场、退村,进入规模、进入合作、进入市场流通)使它完成与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的牲畜和家禽农场相配套,使其以粪便污水收集、农村有机肥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主要的方向。二是大力推进水利用设施建设和城市水运系统总体规划建设。根据不同农村条件和情况,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或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污水管网建设。

(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

(1)提升农村居民环境保护能力。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能力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培养农村中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由这些骨干进行分对象分批次的进行传播环保理念。第二阶段要做的是设立村规民约,成立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并且要对执委会成员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和技能培养。第三阶段要做到突出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推进“五美庭院”的创建,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根据奥斯特罗姆的研究,一个自主性的群体在没有外部力量制约的情况下存在三个基本问题:“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相互监督”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相互监督。相互监督,把监督纳入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县到镇层面到镇到村都一季度一评比一季度一观摩,通报排名结果。在村内层面,可以通过环卫站的监督和各家个户进行评比,对没有达标的家庭通过板报进行通报,对达标的家庭进行物质或者精神鼓励与奖励,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压力和监督。(3)重视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村庄可以通过利用残砖旧瓦和废弃石块、水泥块等废弃物,修建门前小花园,一方面解决了村民各户门前的垃圾堆放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家乐趣;通过对旧屋的修缮建成农家书屋、村史馆、农耕文化馆等文化公共场所来留住乡愁,拓宽农民的业余生活和精神境界,增加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

(三)制度层面建设

(1)建立精细化的长效治理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所以建立精细化的长效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必须是要长期坚持的。做到完善工作的推进机制,建立监督机制。持续加强督导指导,加大暗访检查督导力度,加大对已创建的示范村、达标村的管理力度。以“双百村”创建为引领,制订季度评价排名体系,季度考评根据“双百村”创建、暗访、现场观摩成绩、信息报送四项评比总得分情况,对各乡镇(街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排名、奖励。(2)统筹城乡共同发展。要加快形成典型示范带,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回流,进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个村镇政府应依托农村自然资源,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一批独具风情的特色村庄,以发展地域特色产品或发展以特色民宿、采摘体验园、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当特色村庄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一批独具乡村风情的典型示范带吸引城市居民,带动村庄经济良性快速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人居污水处理整治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专项整治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9
涌浪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人居环境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