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静/内蒙古大学
近几年,由于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几乎所有人都拥有了网民的新身份,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的应用程序也层出不穷,前有自媒体、网络直播的宣传营销,现有短视频广泛推广。短视频是当前最火的应用程序,有快手、抖音等,这种网络短片视频,是碎片化、快餐消费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相比于传统纸媒,一般采用图像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直观,因而更受人们青睐,为了创新,吸引更多的粉丝流量,有些营销平台也会将一些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制作成图画形式或短视频形式,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图像短视频归根结底是一种单一的视觉艺术,它带给我们直观的刺激,使我们获取知识迅速,但是文字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更占据不可取代的位置,相较于图像艺术,文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真实的情感体验。
对于图文关系的研究,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艺学家莱辛在作品《拉奥孔》中就有所体现,莱辛阐释自己的美学理念时,以雕像拉奥孔作为出发点,说明画与诗的界限,同时也对我们当代图像与文字的区别有所启发。拉奥孔是古希腊传说中特洛伊的英雄,他与两个儿子被巨蛇缠绕咬死的故事被后人塑成雕像、写入史诗。同一故事题材,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莱辛就是通过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处理进行论证。
在《拉奥孔》这本书中,着重分析了“画与诗的界限”。在开始论述观点之前,莱辛先对自己的“画”与“诗”进行了界定。“画”指一般的造形艺术,“诗”指一般文学①。对于画与诗的区别,莱辛认为画是静态的艺术,要留有想象的空间,而诗是动态的,诗在表达情感时,要符合人的意志,有人情味。首先,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是人格化的抽象品,因此艺术品所展现的一定是人物的突出性格,而在诗中,因为有具体的情境,所以人们能够直观了解到人物的突出性格、个性,诗人们塑造形象时,偶尔也会描绘一下人物的反面特点,正反结合让人物形象更饱满。其次,诗人与艺术家对于标志的运用是不同的,诗人可以通过人物的名字和行为来凸显人物的特征,而艺术家只能用一些外在的象征符号来证明所要表达的人物,比如对于神的表达,神与人在体态上有很大区别,在诗中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让人们自行想象,但在画中,为了构图,只能取消二者形态上的区别,只在一些标志符号上加以区分。第三,诗中的画与画中的画也是不同的,画家只能画出一个画面,而在诗中,诗的语言描写能让我们产生一系列的画面。所以不能拿能否入画来评判一首诗的好坏,因为诗中的画是意象,而画中的画是物质的图画。第四,诗与画所处理和描绘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画所处理的是静态的,各部分内容在空间中并并列展开,是一个场景的整体形象,而诗所处理的是一种动态,是动作顺着时间的次序展开,因此只能突出部分而不能显出整体。因此,莱辛认为艺术家如果想摹仿动作,只能通过物体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②。而诗人如果想描绘物体,对各部分进行详细描绘会使物体变得枯燥乏味,只能通过动作最生动时的属性暗示。所以物体美只能通过绘画才能描写,诗人要通过美的效果写美。最后,对于丑这种表达效果,莱辛认为丑可以入诗,但不可以入画。绘画是一种美的艺术,追求形体美,如果把丑作为绘画题材,会违反和谐,让人心生厌恶,即便是让人出现快感也是暂时的,丑总是会引起反感。但在诗中,有时候适当加入丑的素材,能够给令人嫌厌的对象增加可笑性,供人娱乐。
莱辛的“诗画异质观”是针对当时以温克尔曼等人为代表的诗画一致观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诗与画之间的区别。但在《拉奥孔》之中,莱辛对于诗与画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却是不同的,这体现在他关于诗与画之间“谁模仿谁”的问题上,莱辛更倾向于画模仿诗,或者画与诗在同一故事蓝本下进行创作。这说明了包括“诗画互仿”在内的整个“语图互仿”中所存在的非对称性的模仿态势:图像艺术对于语言艺术的模仿是语图互仿的“顺势”;反之,语言艺术对于图像艺术的模仿则是语图互仿的“逆势”。③当时的文艺学家普遍倾向于诗画一致的观点,莱辛为推翻这一观念,在《拉奥孔》中过分强调诗的优越性及过分夸大画的局限性。④这种“诗广画狭”的观念对于后来的诗与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短视频动画的出现,这种观念正在改变。
图像以画为基础,文字是诗的载体,画与诗所代表的的两种艺术表达包含在图像与文字之中,短视频图像作为“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代互联网营销模式下产生的,它与电影艺术等综合艺术有所区别,主要以生动的图像引起人们的视觉冲击,以时间短、内容简单为主要特点,主要是为了迎合当下碎片化、快餐消费的趋势,吸引大众眼球,达到宣传营销的的目的,因此短视频图像会力求美观舒适,例如对于一些暴力血腥的场景,短视频图像往往采取降低表达效果或者避而不谈的方式,让人无法有全面真实的感受,并且短视频所包含的信息知识过于简单、时效短,无法让观看者有常读常新的体验,这也是它终究不能取代诗歌、小说等以文字作为载体所承载的艺术的魅力的重要原因。作为图像艺术,短视频的动画形式没有语言那样直击人心灵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个人想象力的舒展,并且由于美观要求,不能如实刻画出丑陋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真实性,莱辛关于“画”的局限性的论述在短视频中依然存在。而文字通过组合形成语言,由语言进一步形成的作品,不同读者有不同的解答,更能满足人们对自我素质提升的要求。
短视频图像是时代与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非常重要,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使我们接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知识,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这些知识很难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文字作为传统的文学艺术构成,在没有技术的包装之下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体验与知识的提升。短视频的出现,不能使图像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带给我们的只是单一的视觉体验,而文字艺术所满足的是我们精神的升华。所以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多么方便快捷,文字艺术在文学、在生活中都无法被取代。
注释:
①(德)莱辛(G.E.Lessing)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民文学出版社,1979(08).
②(德)莱辛(G.E.Lessing)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08):82.
③赵宪章.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1(3).
④喜力.从《拉奥孔》看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关系[D].吉林: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