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而复杂,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转型的双重挑战,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及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不同程度受制于融资困难的问题,知识产权资本化成为许多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灵丹妙药”。
今年以来,国家各部门先后发布政策,助推“知识产权证券化”驶入快车道。5月份,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依法依规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7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共有37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位列其中;8月初,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5项试点经验,其中“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模式”等试点经验拟在全国复制推广……
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知识产权未来预期收益为支持,通过发行市场流通证券进行融资,给融资者提供了较高的融资杠杆以及相对便宜的资金,同时还保留了对知识产权的自主性,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良药。与传统质押融资等方式相比,证券化的融资规模更大,融资成本更低,投资风险更小,如果良性发展将会是一个多赢的探索。
纵观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从2015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推进证券业与知识产权的有效对接(《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开始,到2018年12月我国首只知识产权证券化标准化产品“第一创业-文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成功获批,我国在短时间内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成熟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尤其是疫情期间,上海发行了首单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暨疫情防控资产证券化项目(疫情防控ABS)—— 浦东科創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项目储架规模10 亿元,首期3800 万元,优先级发行利率3.59%,入池基础资产基于9 家高新技术企业合计60 个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领域涵盖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电子设备和电信服务等多个行业,有力缓解了疫情期间小微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试点样本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基础是拥有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和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投融资的市场环境。有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推出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共有15支,包括融资租赁模式(5支)、供应链模式(2支)、知识产权许可模式(6支)、知识产权质押模式(2支),融资合计138.28亿元。但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复制推广,并破解制度、政策、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的难题,仍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努力,摸索前进。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前提是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知识密集型企业,提升区域知识产权运营实力,为知识产权证券化复制推广厚植“土壤”;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信用资产评级机构、会计及税务服务机构等第三方服务企业,优化知识产权投融资的市场环境,为知识产权证券化复制推广奠定基础。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