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策略

2020-11-18 03:31钟小莲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1期

钟小莲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都有赖于音乐听觉来得以实现,一节好的音乐课能通过各种优秀的中外声乐、器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优秀的音乐作品听不懂、不感兴趣,而对一些劣质、粗俗的作品却如数家珍,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由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低下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觉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的引领和示范、音响感知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

【关键词】音乐听觉   音乐想象   引导示范   音响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051-01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都有赖于音乐听觉来得以实现,一节好的音乐课能通过各种优秀的中外声乐、器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优秀的音乐作品听不懂、不感兴趣,而对一些劣质、粗俗的作品却如数家珍,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由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低下造成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音乐的特征决定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音乐听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觉能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并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下就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音乐想象是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源泉

音乐的无语义性决定了音乐的不具象性特征,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必须依赖想象才能得以实现,从心理因素来看,音乐欣赏是聆听并接受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内涵的环节,要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就必须让学生在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同时进行丰富的想象,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才能把音乐作品和自己的主观经验相结合,才能通过内心听觉引发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并对音乐作品进行表述和表现。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七彩管弦《卡门序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热情奔放的情绪、狂欢的斗牛场、喧闹的场景及主人公的形象和命运,在欣赏乐曲时我让学生对观看演出的情景进行表述,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观看斗牛表演的想象,说一说基本主题和2个插部所表现的场景、出现的人物及人物特征,通过想象学生很快就能对音乐的表现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基本主题的场景:斗牛场热闹的、盛大的场景,热烈辉煌的气氛;第一插部:情绪欢快但没有基本主题热烈,属于局部描写,出现的人物是妇女儿童;第二插部:描写的人物是斗牛士,人物特征为:威武雄壮。想象是培养音乐听觉的源泉,在这一课中通过想象让学生即听懂了音乐又为下面人物角色表演环节提供了基础保障,实现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是培养音乐听觉的有效的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高效,使音乐在声光电的结合中呈现,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能通过引领和示范,演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处理、和表现,让学生通过听辨来鉴赏音乐,不断的正面示范使学生得到不断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就得到了培养。音乐的听觉能力决定了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又反过来促进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例如:《雪绒花》本课为歌唱课,学生对这首歌耳熟能详所以用声音正确地表现歌曲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我首先模仿学生对歌曲教学范唱,提出问题:老师的范唱和教材的范唱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学生很快回答:有区别;区别在于不动听、不感人。然后我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听辨自己演唱歌曲时的音色、情感表达和老师的区别,学生很快就能用正确的声音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音响感知是培养音乐听觉的基础

音响感知是指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感知和辨别,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的感知和辨别能力才能通过听觉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的整体感知。如果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连乐曲是2/4拍还是3/4拍都分辨不出来就很难感受到进行曲和圆舞曲的特点,如果學生不能分辨乐器的音色就无法感受到管弦乐作品中不同乐器表现音乐作品的魅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基本要素来进行音响感知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例如:在欣赏《卡门序曲》基本主题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节奏的重要性,我首先让学生击打出主题A的节奏,然后把主题A的节奏由排列密集的十六分节奏变成疏松的八分节奏再让学生击打一遍,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节奏对表现乐曲情绪的作用,这样就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如:在欣赏《卡门序曲》第二插部时为了使学生理解音乐演奏2遍所表现的情绪,引导学生对演奏的力度和乐器进行对比,总结出:第一次:力度弱用连奏的方法演奏,情绪抒情、细腻。第二次:力度强用断奏的方法演奏,情绪雄壮、有力。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呈现时旋律提高了一个八度并增加了木管乐器。通过分析使学生懂得在旋律相同的情况下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发生变化,音乐的情绪也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对音响的感知能力。

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证明,音乐不但是情感的艺术而且能通过音乐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如果学生缺失了音乐听觉能力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将无法领会到音乐创作者赋予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无法把对音乐的认识由感性转化为理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来源于: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来源于:湘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参考

[3]观点来源于网络: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