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淑艳
大豆栽培在我国历史悠久,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豆的栽培技术,接下来对大豆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具体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大豆的产量与质量直接受到栽培技术的影响,因此,需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应用,增强栽培的科学性。此外,为规避病虫害的不良影响,也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大豆栽培技术
1、合理选择地块
要严格控制地块土壤条件,松软度、湿度等指标需与相关要求所符合,且排灌条件优良。确定地块后,需及时翻耕土地,以便消除土壤内部的有害物质。也可将杂草、枯枝等埋入土壤中,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土壤营养。
2、重视合理密植与大豆播种步骤
技术人员应当选用一些性能优秀且易于操作的播种机械来完成大豆的播种任务,在人工与机械的相互配合下及时清除播种地块中包含的各类杂物,以此来为大豆种子的生長发芽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从而提高其整体发芽率。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关注豆种的密植步骤,采用三垄密植法或条播法,并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根据密植方式对大豆种植数量进行相应程度的控制,当采用机械化播种时,前茬作物播种后需要进行抢墒播种,以此来控制大豆种子的播种深度。
3、调整结构合理轮作,实现生态补偿
研究表明,传统耕作条件下大豆茬种玉米,玉米可增产11%~13%;大豆玉米隔年轮作的产量高于大豆连作,平均增幅7.3%;玉米-大豆隔年轮作,可使玉米单产增加1t/hm2。以东北地区为例,根据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特点推行不同的轮作模式,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牡丹江、哈尔滨、大庆等地改连作玉米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在中东部的绥化、佳木斯、双鸭山等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北部海伦市、嫩江县、黑河市是国家轮作休耕试点,重点推广“小麦-玉米-大豆”和“大豆-玉米-中草药(汉麻/水飞蓟)”轮作的种植模式,既可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实现土地用养结合,稳定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又可实现作物生态补偿,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促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大豆病害的防治措施
1、选择适当的除草剂
大豆病害的防治措施之一是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大豆生长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杂草的清理工作,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尽量避免选择那种污染性强的除草剂,目前,在我国大豆除草剂的选择上,一般会选择广灭灵以及普施特等基本类型的除草剂,这两种药剂适宜除去阔叶型杂草,若想防除禾本科杂草,则需要选择乙草胺类除草剂,以避免对大豆后种植的作物造成农药残余影响。
2、菌核病与灰斑病防治技术
大豆病害的防治措施之二是菌核病与灰斑病防治技术。菌核病是大豆在生长的苗期以及成株后会感染上病害之一,大豆秧苗在染病以后,其贴近地面的大豆茎部都会变成黑褐色,整个植株会渐渐枯死,在菌核病发病严重的年份中,一般会造成大豆减产将近30%。在防治大豆的菌核病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已经种植过大豆的土地实行轮作,并确保对该地块的雨后排水环节得以按时进行,以此减少土壤的潮湿度和氮肥施用量,在收获大豆后技术人员还应当对这些成熟后的大豆粒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步骤,从而及时清除不健康的病残体,以此来使已经成熟的大豆及时远离发病体,最大限度减少大豆的整体发病率。每年6-8月是灰斑病的多发期,一般会持续两个月,且阴雨天更易发生,其发病症状是大豆的叶片会逐渐枯黄脱落,从而造成大豆的减产高达30%。在进行大豆灰斑病防治时,每100kg的种子可以使用0.3kg的50%多菌灵药剂进行拌种,大豆发病初期则可以保持每亩地用100g的50%多菌灵进行喷洒,总计喷洒2~3次,每隔7~10天喷洒一次。
3、其他病虫害防治措施
大豆病害的防治措施之三是其他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病虫害防治包括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物理防治即是对土壤进行深度耕耘,将带有病虫害的土壤深埋于地下,从源头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蚀。农业防治,如适当选择不同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严格选种,减少病种、杂种,降低病虫害侵蚀的可能;结合虫害的发生时间、发生情况,将播种时间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有效躲避病虫害,降低农作物损失;在大豆生育期内对病虫害进行精准预测,提前进行防治,确保防治措施及时落实。化学防治即利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虫杀菌,也可适当提高土壤质量,但不宜使用过量,过量易破坏土壤结构,反而不利于增产增收。以化学措施进行防治,将防虫杀虫药剂按比例配制,可以随种子、肥料一同下地,做好防虫初期工作,在大豆根部的病虫害重灾区,可以将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使用,拌种下地。根据大豆品种、植株生长习性、地域、病虫害的不同进行精准杀虫。
总而言之,大豆种植实践中,需对当地条件、植株生长规律等综合考虑,科学安排栽培活动。要将田间管理措施全面落实下去,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几率,以便有效提升大豆的整体品质。
(作者单位: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