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弦
在西方文字记载中,1783年的这一年,孟格菲兄弟制造的热气球先后完成了公开飞行,载着一只绵羊、一只鸭子和一只公鸡平安飞行,再到最后的载人飞行。十年后,法国军队开始装备系留气球,并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的多场战事有所应用。
待到19世纪中叶,军用气球开始在诸强军队中大量装备。除了先行者的法军外,英美俄德意奥等国军队也开始了探索。在美国南北战争,普法战争,列强在非洲、亚洲的殖民侵略战争中,都使用了军用气球,主要用途是战场侦察和炮兵的火力引导。
这样的应用在一战时达到了顶峰,也由此有了英文里的习语“The balloons going up!”(气球升空了!),用来表示战斗即将开始。其背后的语义逻辑正是:军用气球升空,预示着进攻的炮火准备、地面冲锋即将开始……
一战双方阵营都大量装备了军用气球,对己方炮兵的火力引导作用明显。这时期火炮技术发展让炮兵火力覆盖范围超越了地面人员的观测视野,所以需要炮兵观察员坐在气球悬吊的吊篮里,“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对敌方战场情况、炮兵火力进行侦察,对己方火力进行引导、校射,并评估炮击打击效果等。
一战时的军用气球已从最初的圆气球进化成有着流线型外观、抗风性和稳定性更强的“风筝”气球。通常气球是在战场前沿后方的几千米处部署。气球一般是系留式的,通过钢缆(其中还有通信的线缆)与地面绞车相连,一般会将气球升到1000~1500米的高度,任务完成后再降下回收。
一战时军用气球在海战场上也有应用。在协约国海军与U型潜艇的大战中,从商船护航舰艇上升空的气球成为了重要的搜潜手段。也不仅是海上监测、海面搜索、搜潜等用途,在一战大舰巨炮式的海战中,升空的气球同样是舰炮不可或缺的“千里眼”。
既然战场双方都明白气球升空意味着什么,所以围绕这个浮动的“空中制高点”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攻与防。在进攻发起前,有军用气球的升空,也同样有对军用气球的先除之而后快。射向空中氣球的火力有来自地面的高射机枪也有空中的飞机。且先不论射高、射程的关系能否打中,最初的普通子弹即便是打中气球后也多是表面打出个洞或直接贯穿,不能引燃气球里的氢气。直到一种名为勒普里尔火箭弹的出现,以及机枪陆续用上了曳光弹、穿甲燃烧弹,军用气球的生存危机才真正到来,属于它的制霸天空的时光转瞬即逝。 [编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