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磨一剑的伊朗“征服者”级常规潜艇

2020-11-18 08:47周凯王小祥陈友龙
兵器知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基洛潜艇伊朗

周凯 王小祥 陈友龙

随着2019年2月17日正式交付伊朗海军,已经完工近6年之久的“征服者”级(Fateh)柴电潜艇终于服役。作为伊朗目前自研的最新型潜艇,六年磨一剑的背后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性能,能否满足伊朗海军的未来需要?

伊朗潜艇部队的作战环境特点和力量编成

伊朗长期面临来自海上和空中的巨大安全威胁,其中海军担负着近2400千米海防线的防守任务,主要战场环境由北向南分别是990千米长、65~338千米宽的波斯湾,最窄处仅有38.4千米、平均水深均在50米左右且岛屿遍布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水深开始逐渐增大的阿曼湾和进入印度洋宽阔海域水深达数千米的阿拉伯海。作为世界石油航运的主要航道和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重点盯防区域,常规武器上的巨大差距让伊朗海军压力十足。

面对这一特殊的作战环境,自两伊战争后,伊朗开始将军队发展方向转向应对非常规战争,装备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重点发展岸基反舰导弹、精确制导武器、高速导弹快艇、小型潜艇以及各型水雷等。结合自身滨海发达的公路网、连绵的山脉和岛屿遍布带来的便于机动隐蔽和俯视海湾的优势,以及波斯湾本身极其封闭的地理环境,积极完善对海对空侦察监视网。通过分散隐蔽部署多型机动岸基反舰导弹、高精度弹道导弹以及高速机动快艇,伊朗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对整个波斯湾的海上目标的封锁打击能力。

与此同时,美军针对这一作战环境研制并装备LCS濒海战斗舰,并且使用航母战斗群结合周边军事基地实施联合海空打击,使伊朗面对上述打击手段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受到极大挑战。而从两伊战争时期的水雷战和2019年的油轮遇袭事件可以看出,在波斯湾特别是霍尔木兹海峡的狭窄和固定民船航道环境下,水雷这一武器反而具备极强的作战效能,据美方研究显示,只需要300枚水雷就可以实现对霍尔木兹海峡的绝对封锁。但常规舰艇布雷过程相对复杂且隐蔽性极差,极易被发现摧毁或侦照进而造成不利政治局面。要想在战时实现重点海区的全面封锁,就必须借助潜艇进行。

虽然伊朗在这一地区整体依然呈现守势,但在目前海湾国家普遍没有装备潜艇的背景下,借助地理优势和部分岸基防空掩护下,依靠近海水文优势使用潜艇主动出击,对强敌实施前出袭扰、攻/守势布雷等非对称打法,还是使得伊朗拥有了一种封锁主要海区和抗衡潜在敌舰艇编队的有效途径,进而最大限度遏制对方军事行动,或者造成对方难以承受的政治经济损失以实现对等报复。

正是因为潜艇在伊朗海军装备发展中可谓“撒手锏”般的存在,使其自上世纪开始始终坚持发展本土潜艇工业。目前伊朗海军的潜艇力量为3艘采购自上世纪90年代的俄制877EKM“基洛”级,1艘国产的200吨Nahang级,1艘600吨的“征服者”级,20余艘120吨的“勇猛”级(Ghadir,也译为“加迪尔”级)微型潜艇。

伊朗海军和革命卫队海军舰艇兵力主要部署在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阿巴斯、阿曼湾的贾思克,阿拉伯海的恰赫巴哈尔,波斯湾的布什尔以及里海的安扎力等基地,潜艇部队主要驻扎在前三处。其中阿巴斯不但是海军总部所在地,同时也是仅有的舰(潜)艇生产厂、维修设施所在地。3艘“基洛”级、数十艘“勇猛”级以及仅有的一艘“征服者”级和Nahang级均以此为母港。

虽然作战性能优越,但早在1992、1993和1996年就进入伊朗海军服役的这批“基洛”级目前早已超过大修时限,蓄电池和消声瓦等消耗品的替换,以及部分关键设备超期服役老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在航率。在多次尝试外援无望后,伊朗从2012年开始积极进行自主大修工作,2016年初到2017年2月甚至出现了2艘潜艇同时在坞维修的情况。在2017年2月10日一艘大修结束出坞后,另一艘截止目前仍在坞内进行大修,为满足其长期维修需要甚至还专门安装了封闭式顶棚。而自2017年2月开始就应该处于可用状态的2艘“基洛”级实际上也基本处于停航状态。通过高密度时间线的卫星图片判读可以得出,2艘可用艇自2017年2月初至今年3月底的合计近72个月里,总的不在码头(可能处于海上训练和实际部署)时间合计仅有不到100天!而由于船坞紧张,在今年2月份,还有一艘“基洛”级被送往距阿巴斯港约23千米的博斯塔努附近的伊朗船舶重工业综合公司(ISOICO)的干船坞进行了坞修,并在7月8日通过陆上重载车转移至阿巴斯港。这也意味着在这期间只有一艘“基洛”级可用。从大修后如此之低的出动率和部分伊方报道来看,其自主维修“基洛”级的效果不容乐观,3艘潜艇目前已经基本失去战斗能力。

尽管有资料称伊朗潜艇部队主要部署于恰赫巴哈尔,但近年卫星图片显示,该基地主要以各型护卫舰艇和辅助舰艇部署为主,仅有数次“基洛”级的单艇部署记录。“勇猛”级也并未出现在此,反倒是位于阿曼湾的贾思克则常年部署有数艘“勇猛”级。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基地虽然直面阿拉伯海便于潜艇前出,但缺乏纵深,难以确保战时安全,因此“基洛”级大都部署在了相对安全的阿巴斯。更适宜浅海作战的“勇猛”级也布置在位于阿曼湾北部和霍尔木兹海峡口的贾思克。

由于伊朗潜艇部队面临着北部浅水和南部深海大洋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环境,对于潜艇性能提出了不同要求。在非对称作战的主战场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以及阿曼湾北部,体积小巧、机动灵活是执行基本防卫封锁的“刚需型号”。阿曼湾南部和阿拉伯海域直面印度洋,则是面对强敌进行攻势作战的客场,只不过由于现代海战中常规潜艇的独立作战能力,在直面强敌时非常有限,只有借助己方战场其它作战平台协助,并利用相对重要的水道和海区守株待兔,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战能力,而这一区域显然超出了目前伊军的支援范围。因此,一款具备较强独立作战能力的“改善型号”,就成为条件允许下的未来装备需求。

生产概况和性能特点

“征服者”级潜艇的研制和生产开始于“勇猛”级大规模批量生产的2010年,在2013年9月完工时“勇猛”级已经下水服役达21艘之多。由于2012年初“征服者”级基本完工时,“勇猛”级刚好服役到第19艘,舷号960,因此船台上的这艘“征服者”也被命名为961号。由于随后漫长的舾装和调试工作导致其完工和服役时间大大延后,并且在当年11月又有一艘“勇猛”級需要服役,因此961的舷号被转给了这艘“勇猛”级,最终服役的“征服者”舷号改为了920。

适用于浅水的“勇猛”级,只有120吨水下排水量和两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只能在北部浅海中隐蔽待机和混杂在渔船中,在接收岸上目标指示后采取守株待兔方式实施布雷和鱼雷、反舰导弹等突然袭击。而“征服者”级通过增大水下排水量,实现了从上一代“勇猛”级的纯武器发射平台,到具备一定独立作战能力的水下作战平台转换。

“征服者”级长约48米,宽4.4米,水面排水量527吨,水下排水量593吨,水上和水下最大航速分别为11节和14节,最大潜深达200米,自持力35天。艇体外形简洁干练,艏部布置有上下两排各两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由于内部空间不足,没有设置鱼雷再填装机构,只能在靠港时使用水舱调整艇身姿态后,从外部直接通过鱼雷管进行填装。耐压壳上方有从艇艏几乎延续至艇尾的上甲板凸出结构以容纳各型附件设备。在距离艇艏约10米处设有可收放式水平舵,上甲板也因此进一步加高。在围壳前方布置有一具紧急救生通信浮标。由于武器系统在4具鱼雷发射管(内含4枚待发弹)后还布置了2枚备用雷,因此围壳位置不得不后移至艇身中心(受下方指挥室影响)。

由于围壳的水下阻力在潜艇总阻力中占比较大,“征服者”的围壳采用了前缘填角处理以实现降噪整流。除围壳内的一处正常出入口外,在围壳后方的上甲板结构处还有一个应急逃生口兼做出入口。由于围壳侧方没有进出口,因此人员要想通过围壳进出潜艇还需要通过侧面梯子先爬到围壳顶端。在围壳和后逃生口之间则布置了一个可拆卸式小型存储罐,用于存放特种部队人员需要的充气艇等难以在水下从鱼雷管和水上从艇身出入口进出的物资。艇身中段直径和艏尾之间变化明显,结合前后两段的进排水口设计推测,此处很有可能是耐压壳和前后非耐压壳体的结合部位。艇尾采用了常规十字舵。尽管下水仪式上螺旋桨用蒙布遮盖,但结合其大致轮廓和随后发布的陆上轴系试验能够看出,其采用了常规五叶桨,但未在桨毂后方设计降噪结构,不利于减少和抑制空泡和噪音。同时螺旋桨还少见的采用了可变距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在浅水地区的机动能力。

从伊朗国内电视台发布的新闻来看,该型艇采用了单壳体结构,耐压壳直径约在4~4.1米之间。尽管潜艇内部的有效利用面积和空间通常与甲板层数密切相关,但这一尺度的艇身内部直径使其只能采用两层甲板设计,其中鱼雷舱和指挥舱甲板平齐。在下层主要被前后蓄电池舱和水、油舱等占用殆尽的情况下,人员往来指挥工作区、活动区(就餐洗漱会议等)以及休息区就只能从上层甲板进行前后穿梭,整体人机环境相对较差。特别是较小的艇身使其只能采用非气密电池舱并通过滑车进行检查维护,这种设计进一步恶化了舱内空气等生活环境质量。动力舱甲板为了适应柴油机和发电机等设备的布置需要大大降低,与指挥舱地板存在较大高差。指挥舱内环绕布置了多部综合显控台,可以集中显示潜艇的动力、声呐、雷达和武器系统以及自身的姿态控制等信息。

该型潜艇的水下感知能力主要依赖自身搭载的多型声呐。在艇艏发射管上方布置有小型主动声呐阵,下方则布置了体积更大的圆柱形被动声呐阵。值得一提的是,在艇身两侧还可以明显各看到一处为外部复合材料的整流罩结构,应该是在这一吨位级潜艇上少见的被动舷侧阵声呐,较长的阵面能够在较远距离上实现对目标的跟踪探测。

结合其200米的潜深和主被动、舷侧阵的声呐组合,“征服者”级的水下探测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具备进行远距离搜索识别和跟踪水下水上目标的能力,能够满足从北部浅海嘈杂海湾,到南部大陆架直面深海大洋的多种作战环境需要。水上传感器全部布置在围壳上,从前至后分别为小型攻击潜望镜、两侧各一根可向后放倒的鞭状伸缩通信天线、大型对空和导航潜望镜、两部多用途对海对空搜索雷达以及雷达/通信信号电子支援天线(ESM),具备较强的水上主被动探测识别能力,基本达到了现代潜艇的标准配置。

实战能力如何?

由于目前世界常规潜艇中已经很少有1000吨级以下产品,很多读者都会认为这种600吨的小艇可能又是伊朗用来展示国防成就但却没有什么实际作战能力的产品,但实际上“征服者”级是一款非常适合伊朗自身国防需求、且自身具备较强态势感知和隐蔽打击能力的小型潜艇。

首先从吨位上看,常规潜艇吨位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自身实际国防需要和所处作战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在波斯湾这种水流流速较大并且水深仅有百米以下的海湾内,头顶来往众多的万吨货轮和陆上自河流汇聚带来的海水密度剧烈变化,使得“基洛”级这样的3千吨级潜艇犹如龙游浅水般需要时刻小心操纵,不但水声环境恶劣,没有温跃层便于隐蔽,并且较大的艇身尺寸使其机动范围极小。而600吨级潜艇显然更适合在横跨波斯湾和阿曼湾、阿拉伯海北部等的大范围浅水海域内作战。

其次是吨位对于潜艇的隐蔽能力影响较小。柴电潜艇的水下机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蓄电池带动电机推动,并长时间以3~4节静音航速航行,这一状态下的自身噪声理论上可以做到比核潜艇还要小,这就意味着处于防守状态的“征服者”级完全可以采取静默状态或静音航速在阿曼湾、阿拉伯海以及霍尔木兹海峡隐蔽待机,在和平年代甚至在战时都极少采用主动声呐探测的敌方潜艇和舰艇编队很难发现伊方潜艇。与此同时,自身的静默状态也能给自身声呐系统提供较好的探测环境,便于先敌发现。而从之前“基洛”级更换伊朗自研消声瓦后出现的严重表面凹凸情况来看,潜艇隐蔽性与自身动力和静音系统的设计制造水平关系更大。

最后则是作战能力与吨位的关系。从声呐等水下传感器的布置和使用角度看,小吨位的确会造成较大的空间限制进而影响其探测能力,但好在“征服者”级除了常规艇艏主被动声呐外,还额外配备了这一级别吨位上少见的舷侧阵,进而大大提高了探测能力。与常年缺乏维护早已处于半停航状态的“基洛”级相比,

“征服者”级水下探测能力恐怕还要更强一些,甚至可以说是伊朗首款具备反潜能力的国产潜艇。

根据资料显示,无论是“勇猛”级还是“征服者”级,其主力艇载武器特别是鱼雷和“基洛”级的几乎一致,为伊朗仿俄制53-65而来的自制型YT-534-UW1型鱼雷。再加上“征服者”还可以使用伊朗国产潜射反舰导弹,在相对完善的各型传感器帮助下,其作战能力不容小觑。在续航能力上,虽然较小的艇身使得燃油和蓄电池携带量会减少,但由于对应的水下阻力也更小,还是能够满足伊朗海军需要的。不过较小的体积使“征服者”无法设计艇内耐压水密分舱,这会对潜艇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存能力带来巨大影响。

事实上,冷战时期西德所面临的波罗的海浅海作战环境与伊朗非常相似,虽然针对性研制的206型和随后的206A型潜艇受制于国际限制不过450吨级,但其优秀的作战能力依然使其服役长达40年之久,甚至在退役后还被多国引进继续服役,这充分证明了吨位适合的潜艇才是最好的。“征服者”级的路在何方?

按照伊朗海军早年规划,“征服者”之后的下一代潜艇是一款名为“使命”(Besat)的1200噸级AIP潜艇,计划在2015年完成生产并下水。但技术层次明显低许多的“刚需”型“征服者”级首艇,在伊朗自身薄弱的研发能力拖累下,举国协作调动了48个设计中心、57家大学、19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80余家企业、120多个工业中心,共计耗费420万个工时和6800万美元,耗费近6年才舾装完毕。综合作战能力更强的“使命”级截止目前仍未有任何开工迹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今年4月伊朗海军司令表示下一步将研制建造核潜艇的计划看来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政治表态罢了。

“征服者”级入役虽然耗费数年但却意义重大,不但充分锻炼了伊朗国内造船科研和工业体系,使其成为了海湾地区仅有的能够独立制造现代潜艇的国家,同时也极大增强了伊朗海军应对强敌的非对称打击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防压力。

目前“征服者”级仅下水服役一艘且未有后续舰的生产建造报道。该艇正以阿巴斯为母港,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测试试验和实战训练,一方面对潜艇各项设备性能展开实际测试,另一方面则抓紧形成实战能力。

由于“征服者”级是目前除半停航状态的“基洛”级外伊朗唯一可用的现代化潜艇,它必然会在随后成为水下突击、海上封锁和特种作战中人员输送的主力军。首艇在随后的实际使用中能否达到设计预期,武器禁运解除后伊朗能否引进国外先进潜艇设计制造技术或者成品,“使命”级能否尽快完成研制投入生产等,都会对“征服者”级后续是否会批量生产造成影响,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编辑/行健]

猜你喜欢
基洛潜艇伊朗
女歌手被俄禁止入境
潜艇的由来
潜艇
潜艇总动员4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