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中有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少年宫,这一极富年代感的地方唤起了许多观众记忆中的童年,少年宫是如何诞生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呢?
我国的少年宫最早师承苏联,苏联非常重视儿童的校外教育,早在1925年就明确了建立全苏校外教育机关网络的任务,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帮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巩固学校知识、学习职业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少年宫和少年之家,选址大多在沙皇和贵族的离宫,于是,少年宫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宫殿。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少年宫,建成于1751年,原为沙皇家族使用的宫殿,拥有300多间房屋和大厅,可容纳两万多名儿童活动。1935年,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联中央书记处书记日丹诺夫提议,将这座宫殿改建为教育新一代的场所,当地200多家工厂为少年宫捐赠了车床器材,科学院捐赠实验仪器,出版局赠送图书。1937年,以日丹诺夫命名的少年宫落成,从此每天免费开放,即使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时,少年宫也没有停止活动。在苏联其他地区,沙皇时代的皇宫和贵族府邸、俱乐部等大型豪华建筑,往往优先供儿童活动使用,少年宫一词也从此流传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中国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组团访问苏联,少年宫则是苏联方面安排的必备考察项目。少年宫建筑之宏伟、活动之丰富、设备之完善,令访问者惊叹,许多人回国后呼吁在国内尽快成立少年宫。女作家丁玲把少年宫称为“儿童的天堂”,“在莫斯科少年宫参观3个小时,看见了世界上所没有的奇迹”;茅盾感叹,仿佛走进儿童国,“一个人会觉得自己也忽然变年轻了。尽管那些学习小组都是正正经经的研究,不是玩;然而看到年轻的学习者那种兴趣盎然的样子,便知道‘玩和学习,在他们已经统一起来了。”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少年宫建设提到日程上来。1949年4月,第一所青少年宫就在大连建立,但真正第一所成建制的少年宫是上海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1953年1月,结束访问欧洲的宋庆龄在归国途中应邀前往苏联,回国后立即着手成立少年宫。同年5月31日,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晚会上,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在上海宣布开幕,地址是宋庆龄选定的延安西路64号大理石大厦。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初期的管理模式和部门设置几乎全盘学习苏联,苏联也派专家来上海给予支持,捐赠了价值8万卢布的礼物,大至机床,小至模型配件。所有的场景,都让少年宫成为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所,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也享受着当时社会少有的物质条件和浪漫情调。
第一座少年宫的建立如春雨惊雷,之后必然是春笋茂盛生长。1955年6月1日,位于重庆市中山二路202号的少年宫对外开放;1956年元旦,北京市少年宫也正式开放……短短几年,全国范围有了130多处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
各处少年宫在建立之初,当地都贡献出最好的地段和建筑。上海的洋房别墅少年宫和北京的皇家园林少年宫自不必说,成了全国各地少年宫的模板。重庆的少年宫解放前是重庆市长杨森的公馆,哈尔滨的少年宫选址在文艺复兴风格的梅耶洛维奇宫。区一级的少年宫也不甘示弱,上海长宁区的少年宫是一座城堡一般的哥特风格别墅,北京西城区的少年宫坐落在一套完整考究的四合院里……各地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量争取将少年宫修得金碧辉煌,少年宫发展也随之迎来了鼎盛期。
初创时,少年宫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配合学校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生产劳动教育以及体育和美术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少年儿童巩固和扩充课堂知识,丰富校外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技能。其中四類活动最为出名,被列为少年儿童喜爱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向全国推广:种植向日葵、植树、修补图书等公益活动;制作各种模型、仪器、教具、玩具等科学技术活动;音乐、舞蹈、戏剧、朗诵和阅读等文艺活动;行军、露营、追踪、攻山头等军事游戏。
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迥异的教室,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形色色的书本……那时的少年宫对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孩子而言,绝对是最值得骄傲的资本。
的确,当年学生要进少年宫,可绝非易事。首先要通过学校或少先队推荐,参加少年宫组织的考试后方可入场,这也使得能进少年宫的学生大多是优等生或专业特长生。即便通过考试,少年宫每年还有考核,若成绩不够优秀或不及格,难免会被“劝退”。不仅如此,少年宫还设有专业考试,只有学习和专业精进的优等生才是少年宫的常客。
学生优秀,作为伯乐的老师当然得更出众。随着少年宫的发展,专业设施的引入,许多大学教授相继受聘少年宫指导课余活动,同时,一大批社会知名人士也先后到各地少年宫传授本专业领域里的经验。知名科学家茅以升、华罗庚、黄家驷、陈景润都曾指导过北京市少年宫的科技活动;作家叶圣陶、冯雪峰、冰心、老舍、刘白羽、曲波、杨沫、张天翼、韩作黎也是文学小组的常客;齐白石、蒋兆和、李伯钊、周巍峙、郭兰英、侯宝林等艺术大师,也将少年宫的文艺活动打造得丰富多彩。
硬件给力、课程新颖、大师加持,成就了少年宫名人辈出的传统。
科学家余达太1961年被北京市少年宫无线电小组录取,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机器人公司实习的时候,以让同僚瞠目结舌的速度完成了机器人焊接组装,余达太把这归功于少年宫的训练;姜昆三年级时去景山少年宫玩,看见出入少年宫的孩子拿着乐器特别威风,通过捡西瓜籽卖钱来买乐器,最终实现了上少年宫的愿望;画家陈逸飞在少年宫开始“制造”他成为艺术大师的梦想;著名歌唱家黄英从少年宫出发,向国际大奖冲刺,最终成为全球歌剧界公认的“蝴蝶夫人”;歌手蔡国庆7岁考进北京市少年宫,曾在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面前独唱;演员孙俪曾是少年宫艺术团的成员,之后走上影视道路成为家喻户晓的“甄嬛娘娘”。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市场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时,少年宫曾一度走到十字路口,迷茫无向。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青少年培训市场规模逐步做大,有着“公益”气质的少年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混迹于层出不穷的商业化培训机构之中。
曾有市民在某地方政府网站留言询问:“我们这里的少年宫为啥成了摆设,锋芒被遍地都是的民办培训学校夺去了?”回复也很中肯:“少年宫属财政差额事业单位,除积极争取上级扶持青少年专项资金外,目前只能通过开设青少年特长培训班保本收费的方式,以维持整个青少年宫正常的运转,但收费标准明显低于民办培训机构。”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顶着“少年”名头的少年宫,却步入了“中年危机”。从沈阳市青少年宫的变迁中便可见一斑。
对于老沈阳人来说,南湖畔的青少年宫绝对是一个地标性建筑。最辉煌的年代,它曾与北京市青少年宫、上海市青少年宫等并称为“全国十大宫”。但曾经的辉煌并不代表永恒,20世纪90年代末,青少年宫同样陷入了“中年危机”。
“门脸是巨大的洗浴中心招牌,接着是一顺水的饭店,临街的歌舞厅宾客盈门,霓虹灯下,红男绿女,车马喧嚣……”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见诸报端的沈阳市青少年宫的模样。曾在青少年宫任教的老师回忆,青少年宫的临街部分是在1996年出租出去的。当时经商热潮席卷全国,青少年宫变成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为解决经费困难而迈出了第一步,把临街部分租出去经营台球室、歌舞厅,所收取的费用用于青少年宫开展各项活动,合同一签就是10年。
青少年宫的老师纷纷“下海”,到其他培训机构谋职;原本视青少年宫为乐园的孩子们,看着洗浴中心与KTV的牌子也只能望而却步;余下的人苦苦坚守,不知道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
在生存面前,尊严与身段都要讓路。市场竞争、人才流失的重压之下,沈阳市青少年宫迈出市场化的一步,也属无奈之举。
可10年之后呢?沈阳市青少年宫必须做出选择。2006年,10年租期已满,人们也都在观望等待。此时,共青团沈阳市委分管青少年宫部门的一次小型通气会正在召开,会议过程不得而知,但结果只有一个:沈阳市青少年宫必须收回!
“青少年宫得到了沈阳市政府的全额投资,回收后立刻开始改造,重新恢复功能,回到普及青少年艺术、科技知识的文化道路上来。”一位参与当年回收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把青少年宫的外形设计成蓝色,与南湖的湖水连在一起,外形类似北京的水立方;另一个方案是把青少年宫的外形设计成白色。面向社会征集建议后选择了前者,改造后的青少年宫还将增设交响音乐厅、大学生服务中心等。”
2007年5月20日,青少年宫里又传出了歌声。当重新出发的青少年宫针对家庭贫困儿童开展大型公益艺术培训活动,第一批来自104个贫困家庭孩子走进大厅的那一刻,历尽千帆的沈阳市青少年宫终于归来,洗去“中年危机”的沧桑油腻,仍是50年前的英俊少年。
又一个10年呼啸而过。今年夏天,40岁的张紫再次来到青少年宫,因为疫情暑期课程都取消了,只有空荡荡的大楼和知了的鸣声。无论是与旁边落成不久、现代感十足的沈阳市少儿图书馆相比,还是周边的高楼大厦相衬,依旧是20世纪旧建筑风格的青少年宫,孤独里伫立着,显得格格不入。
“青少年宫要搬家?”
“是啊,听说要建一座现代的少年宫呢。”
路过行人的对话让张紫心头一紧,喜忧参半。忧的是儿时的美好回忆随着搬迁将永远尘封在心里,喜的是少年宫没有停下求变的脚步。
从路人口中听到的消息也非空穴来风,官方证实,作为沈阳市青少年宫的升级项目——沈阳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将投入使用,建成后,沈南莫子山旁,一座全国规模结构最大、功能设施最完备、服务项目最齐全的青少年“成长体验之城”将以崭新的姿态,张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