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雪,徐 佳,王雅平,王凤梅,张 鹏,李 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91)
为监测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协助临床诊断与治疗,常需要对患者采血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因此,有的患者和家属担心采血会造成贫血。本研究探讨医源性采血是否会对本院普通住院患者的血常规结果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患者诊疗。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本院普通住院患者4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0例,女209例,年龄18~97岁,平均(66.72±15.66)岁。纳入标准:(1)无血液相关疾病的住院患者;(2)住院期间未发生失血的患者。排除标准:(1)住院期间进行手术、输血治疗的患者;(2)住院的肿瘤患者;(3)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症患者;(4)服用影响血常规结果的药物的患者。
1.2仪器与试剂 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采用日本SYSMEX公司XE-2100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各项指标的参考范围,WBC:(3.5~9.5)×109/L;RBC:女性(3.8~5.1)×1012/L,男性(4.3~5.8)×1012/L;Hb:女性115~150 g/L,男性130~175 g/L;HCT:女性0.35~0.45 L/L,男性0.40~0.50 L/L;PLT:(125~130)×109/L;MCV:82~100 fL;MCH:27~34 pg;MCHC:316~354 g/L。
1.3方法 通过本科室实验室信息系统查阅419例患者住院前和住院后的血常规结果,对WBC、RBC、Hb、HCT、PLT、MCV、MCH、MCHC 8项指标进行比较;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用于实验室检查的采血量,对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结果的变化与采血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受检者于上午7:00-10:00采集空腹肘静脉血2 mL,血常规检测采用EDTA-K2抗凝静脉血,采集后每管上下颠倒混匀5次,即刻上机检测。
2.1所有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结果比较 419例普通住院患者住院前后总体血常规结果比较,WBC、RBC、Hb、HCT、MCH、MCH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住院后检测结果较住院前低;PLT、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70岁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结果与总体基本一致;女性患者住院前后RBC、Hb、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住院前后WBC、RBC、Hb、HCT、MC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结果比较
时间RBC(×1012/L)总体男女<70岁≥70岁住院前4.15±0.684.44±0.583.92(3.44~4.28)4.29±0.674.02(3.57~4.36)住院后4.03±0.694.29±0.603.86(3.38~4.16)4.17±0.663.90(3.45~4.28)Z/t6.525.73-4.085.58-4.42P<0.001<0.001<0.001<0.001<0.001
时间Hb(g/L)总体男女<70岁≥70岁住院前129.00(115.00~141.00)137.67±18.51121.00(107.00~132.00)131.76±22.30123.00(111.00~135.25)住院后125.00(110.00~138.00)132.55±18.68118.00(100.50~128.00)127.54±21.05120.50(105.75~133.00)Z/t-7.526.84-4.086.23-4.79P<0.001<0.001<0.001<0.001<0.001
时间HCT(L/L)总体男女<70岁≥70岁住院前0.37(0.33~0.41)0.39(0.36~0.43)0.35(0.31~0.38)0.38±0.060.36(0.32~0.39)住院后0.36(0.32~0.40)0.38(0.35~0.42)0.34(0.30~0.37)0.37±0.060.35(0.31~0.38)Z/t-6.81-5.57-4.035.26 -4.50P<0.001<0.001<0.001<0.001<0.001
续表1 所有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结果比较
时间MCV(fL)总体男女<70岁≥70岁住院前88.90(85.80~92.30)88.75(85.28~92.10)88.90(86.25~92.95)87.60(85.20~91.25)89.90(86.30~93.80)住院后88.70(85.80~92.00)88.70(85.18~92.15)88.90(86.20~91.90)88.10(85.70~90.70)89.50(86.18~93.30)Z/t-0.39-0.23-0.32-0.36-0.95P0.7000.8200.7520.7170.342
时间MCH(pg)总体男女<70岁≥70岁住院前30.90(29.70~32.00)31.10(30.00~32.13)30.50(29.60~31.85)30.90(29.80~31.85)31.00(29.60~32.20)住院后30.80(29.70~31.90)30.90(29.90~32.00)30.50(29.45~31.80)30.70(29.70~31.75)30.90(29.60~32.10)Z/t-4.34-4.98-1.26-3.71-2.42P<0.001<0.0010.207<0.0010.016
时间MCHC(g/L)总体男女<70岁≥70岁住院前347.00(339.00~354.00)350.00(342.00~359.00)343.00(337.00~350.00)349.00(341.00~357.00)344.00(336.75~351.00)住院后346.00(338.00~353.00)350.00(340.00~356.00)343.00(336.00~350.00)348.00(340.00~354.00)343.50(336.00~350.25)Z/t-3.19-3.86-0.68-3.67-0.77P0.001<0.0010.496<0.0010.442
图1 患者住院前后RBC、Hb、HCT的变化与采血量的相关性散点图
2.2419例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变化与采血量的相关性分析 将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与采血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BC、Hb和HCT差异与采血量具有相关性,WBC、PLT、MCV、MCH和MCHC差异与采血量无相关性,见表2、图1。
表2 419例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与采血量的相关性
续表2 419例患者住院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与采血量的相关性
刘俊等[1]研究表明,重症患者按三级监测采取的血量每天为(7.8±1.5)mL,按二级监测采取的血量每天为(14.2 ±3.8)mL,按一级监测采取的血量每天为(25.4±7.8)mL。一个50 kg的成年人按正常血容量为3.5~4.0 L计算,每天血液更新35~40 mL,按一级监测采取的血量最多,也基本不超过每天的更新量[2]。本研究419例普通住院患者日采血量为0.46~33.40 mL,达到重症患者一级监测采血量的有5例,仅占1.19%,最大日采血量为33.40 mL,低于患者血液的每日更新量。虽然本研究中患者住院后WBC、RBC、Hb、HCT、MCH、MCHC检测结果较住院前下降,但降低幅度均为0.29%~3.87%,处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标本检测变异可接受范围内(6%~15%)[3],而且419例住院患者所有指标在住院前后其均值或中位数均处于本实验室正常参考范围内。按年龄、性别分类后也只有209例女性患者住院后HCT中位数结果略低于本实验室正常参考范围下限,下降幅度为2.86%,其降低程度并不影响医生在临床上对疾病的分级、分类、采取治疗措施及对患者预后的估计。本研究认为,常规的医源性采血不会导致患者贫血率增加及在临床诊疗方面对患者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叶芳等[4]通过分析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住院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贫血发生率较高,女性贫血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常表现为轻、中度贫血,并且在各科室中分布不一;马文静等[5]探讨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合并贫血的患病率及对疾病的影响因素发现,老年COPD合并贫血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黄蔚等[6]研究发现,贫血和WBC是≥90岁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住院患者的贫血问题应引起各临床科室医生的高度重视。杨秀丽等[2]评价了医源性抽血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贫血的影响,结果证实,在血液管理策略干预下,大量的医源性抽血(约90 mL)并不会增加患者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贫血发生率。宋庆梅等[7]探讨了医源性抽血对早产儿的影响发现,一定范围内(≤ 5 mL/kg)的抽血对早产儿贫血无影响,不会造成贫血。KRYSTYNA 等[8]研究表明,对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婴儿等特殊人群来说,由医源性静脉采血引起的失血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医生和护士的教育培训中应适当包括实验室检测的相关内容,使其充分了解实验室检测所需血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血液浪费。本研究未纳入重症监护病房、手术等可能存在失血或输血情况的患者及新生儿等特殊患者,结果可以说明医源性采血不会对普通住院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住院后RBC、Hb和HCT降低与采血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疾病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在不影响临床诊疗的前提下,医护人员仍然有必要通过改进检测方法、统筹检测项目[9]及提高采血技术、采用流水线自动化检测等手段,有效减少医源性采血[10-11],从而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医源性采血对普通住院患者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由于本研究未纳入重症患者、未成年人、新生儿及婴儿等特殊人群,希望今后能够对以上特殊人群进行进一步探讨。
医源性采血对本院普通住院患者血常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导致患者发生医源性贫血及影响临床决策和诊疗。RBC、Hb、HCT的变化与采血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不影响检验结果及临床诊疗的前提下,仍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医源性采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