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春梅,李晓娅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腰间盘突出发作率较高,在临床常被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者腰部受损所诱发,发作时患者表现为反复腰部扭伤、纤维环破裂[1]。在过往一般水平的诊断中常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进行观察,在科学的逐渐进步与影像学技术获得不断改进的今天,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主要与MRI诊断和CT诊断为主,其中MRI诊断与CT诊断的诊断结果各不相同,但在临床价值的表现上各具千秋,优缺分明。本文对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容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展开调查,现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1.1 一般资料
遴选我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容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上患者经过临床观察与影像学诊断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将其以不同的诊断方法(MRI诊断与CT诊断)对其进行比较,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均数为(41.47±2.8)岁,分布于22~61岁之间。皆因腰痛或者坐骨神经痛入院诊治,其中存在29例腰椎间盘突出、27例腰椎间盘膨出以及32例腰椎间盘结节患者。以不同的诊断方式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每组均88人。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入院3d内在临床影像学的诊断下在初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在手术病理学证明下为腰椎间盘突出。(2)展开CT与MRI诊断检查。排除具有急性炎症疾病、血液疾病、心脑肾等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者,孕期或者哺乳期女性。以上患者的数据收集上传医院伦理委员后,在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展开。
1.3 研究方法
CT诊断:诊断仪器采用16排螺旋仪器,开始检查前,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对诊断仪器的参数进行调节,层距为1mm,层厚为1mm,仪器可与患者椎间隙保持平行状态,患者的L3/4~L5/S1的椎间隙均可逐个扫描,而椎间盘扫描8层后,对患者椎间盘的密度和形态学表现进行直观的了解与判断,结合病理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2]。
MRI诊断:诊断仪器采用GE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器,成像序列为OSag T1 FSE;OSag T2 FRFSE;OSag T2 FRFSE;OAx T2 FSE。可在矢状冠对患者的椎间盘信号变化进行诊断描述,椎体的形态学表现和信号呈现可进行认真的观察与记录,同时对横断位和矢状位的椎间盘突出状况,脊髓受损状况、硬膜囊损伤状况以及椎管狭窄现象进行观察。
1.4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对MRI组和CT组的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结果符合率展开分析对比。最终数据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比,分析出最终结果并加以描述。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两组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展开调查,MRI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6.59%,CT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4.09%,两组相比较,差异较大,MRI组高于CT组,在统计学中P<0.05,符合统计学描述。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
2.2术后对比两组患者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游离以及椎间盘变性诊断符合例数,MRI组均大于CT组,对比后差异较大,可用于统计学分析比较,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符合状况
腰椎间盘因外力撞击会导致腰椎出现退变与受损,在临床上较为直观的表现便是腰椎间盘突出,在疾病的不断发生发展中,此类疾病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青年患者逐渐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由于青壮年要承担家庭的经济收入,在日均活动中强度较高,使得椎间盘发生损伤的概率较高。在本文中对疾病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病灶部位集中于左侧,对病因进行探讨时可以发现可能是由于患者多习惯以右脚发力,因此压力大部分集中于患者的左侧,导致左边呈现外伸状态。腰部或者下肢的疼痛反应较大,造成活动受限,可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案对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调查[3]。
在临床中对腰间盘突出的诊断,CT与MRI的应用均较为普遍,CT检查在临床上具有操作快,经济适用的特点,而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在长期临床诊断中发现对于腰间盘游离的诊断出现一些漏诊与误诊现象,而其同时具有放射学的特点[4]。两相比较下,MRI诊断并不具有放射性,在诊断过程中可采用SETIWI、T2WI诊断成像、脂肪抑制序列和冠状与矢状扫描等特点,保障了成像的多序列与全方位表现后,其诊断准确率更高,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对腰间盘突出、游离、脱出等各项疾病的诊断均能较为准确的呈现出来,大致符合手术病理学结果,在与多序列和全方位的成像中可减少影像发生重叠造成的检验失误,而在解剖学成像上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临床应用价值[5-6]。
在本次研究中MRI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6.59%好于CT诊断检查的准确率(84.09%),P<0.05,差异性明显。在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以及游离等椎间盘疾病中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的病理学表现一致,此外相应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上,MRI诊断同样好于CT诊断。相关研究对患者的椎间盘钙化状况和受压脊髓变性程度与诊断信号改变上,MRI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诊断出其病情是否发生变化,且对病灶周围的组织与器官有一定的呈现作用,如疝出与膨出。CT无法实现以上描述中的鉴别作用,但CT的应用花费较低,扫描用书更短暂,对于无禁忌症的患者,可适用。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的患者主要诊断方式为CT诊断与MRI诊断。两种影像学检测各具优势,虽然MRI对于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且与手术的病理学结果大致相符,但CT检查的用时短以及经济实惠反而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优势,若患者无禁忌性要求,则可应用 且准确率相对较高。因而,2种诊断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疾病诊断中获得广泛应用。而临床工作者在实际腰椎诊断工作中,可对2种诊断方式的优势与侧重方向进行分析,巧妙结合在一起,实现影像学诊断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