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中多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的应用效果

2020-11-18 05:42薛春华吕传国通讯作者茅杰熙赵燕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负荷量信噪比低剂量

薛春华,吕传国(通讯作者),茅杰熙,赵燕锋

(启东市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影像科 江苏 启东 226200)

应用多层螺旋CT的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是临床进行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但常规扫描层厚较薄,同时扫描范围较大,导致患者需要受到非常明显的剂量辐射[1-2]。并且为了保证扫描质量,需要使用较大量含碘对比剂以确保血管内有足够的碘浓度,这样容易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也会提高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3]。如何在减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保证图像质量,一直是临床致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低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技术可以满足这一要求[4-5],本研究具体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128例接受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为对象,分析多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2020年4月128例接受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为对象,按照检查时CT管电流、造影剂剂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64例,男41例以及女23例,年龄31~88岁,平均(51.29±16.36)岁;对照组64例,男45例以及女19例,年龄32~86岁,平均(53.26±15.79)岁。2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研究对象的标准:①体质量指数(BMI)不超过30kg/m2;②符合多层螺旋CT检查适应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所在医院的伦理审批。排除对象的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②合并心血管疾病;③碘过敏;④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方法

指导患者将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器物取下,保持头先进仰卧,两手自然下垂,埋好留置针在手臂静脉或右侧桡静脉,经双筒高压注射器A管注入10.0~15.0ml造影剂(碘帕醇注射液,规格:370mg I/ml),注入速率控制为5ml/s;经双筒高压注射器B管按照5ml/s速率注入0.9%氯化钠无菌水溶液20ml,8秒钟的延迟后实施自动化追踪扫描。扫描准直设置为0.6mm,螺距设置为1.2mm,电压设置为100kV,矩阵设置为512×512,层厚1mm。感兴趣区选择为主动脉弓,检查升主动脉内动脉强化状况,通过工作站得到层面-密度曲线结果,统计达到峰值的时间,参考床移时间以得到最合适的延迟扫描时间。以主动脉弓一直到颅顶为扫描面积。在注射器的A管中注入造影剂,在B管中注入50ml 0.9%氯化钠无菌水溶液,在Z轴飞焦点技术下将机架旋转设置为每转280ms。

观察组造影剂:40ml,A球管参数:80mA;对照组造影剂:50ml,A球管参数:100mA。检查结束后实施多平面重建、VR以及MIP。

1.3 评价指标

对比噪声比:即为血管内CT与相邻脑组织CT的差值再与背景噪声的百分比。

信噪比:计算方法=血管内CT/背景噪声。

碘负荷量、辐射剂量:根据容积CT剂量长度以及剂量指数积,算出有效剂量,即剂量长度乘积与0.0023的乘积。

图像质量:主要评价重建及处理图像的质量,评价内容有造影剂充盈处情况、血管壁显示情况、腔内对比剂情况、伪影情况等,评分为1分~5分,得分越高表示图像质量越高[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噪声比、信噪比

观察组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右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弓、左大脑中动脉、左颈动脉、右颈内动脉处的对比噪声比、信噪比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比噪声比、信噪比对照()

表1 两组对比噪声比、信噪比对照()

分组 分组 右大脑中动脉 左大脑中动脉 右颈总动脉 左颈动脉 主动脉弓 右颈内动脉 左颈内动脉对比噪声比 观察组(n=64) 44.62±3.82 45.21±3.26 45.98±3.12 45.72±9.61 20.03±4.16 40.21±3.45 39.99±4.62对照组(n=64) 45.24±3.82 46.28±5.18 46.27±8.83 43.19±10.03 18.98±5.16 41.15±5.12 41.18±3.82 t 0.918 1.399 0.248 1.457 1.267 1.218 1.588 P 0.360 0.164 0.805 0.148 0.207 0.226 0.115信噪比 观察组(n=64) 48.96±4.58 50.15±6.38 52.02±8.38 49.83±10.16 22.06±5.38 48.26±6.32 48.15±5.83对照组(n=64) 50.13±5.27 50.63±5.38 54.16±9.37 51.43±11.37 19.93±6.82 49.82±5.79 49.34±6.37 t 1.341 0.460 1.362 0.839 1.962 1.456 1.102 P 0.183 0.646 0.176 0.403 0.052 0.148 0.272

2.2 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与碘负荷量

观察组容积 CT 剂量长度积、碘负荷量、有效剂量、剂量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图像质量、碘负荷量及辐射剂量比较()

表2 两组图像质量、碘负荷量及辐射剂量比较()

分组 n 碘负荷量(mgI/kg) 剂量长度积(mGy·cm) 剂量指数(mGy) 有效剂量(mSv) 图像质量(分)观察组 64 223.13±2.82 263.35±7.46 6.02±0.35 0.50±0.04 4.16±0.38对照组 64 312.15±4.12 320.16±10.18 7.23±1.16 0.77±0.02 4.18±0.40 t 142.641 60.199 7.989 48.299 0.29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772

3 讨论

在血管源性疾病中,脑血管疾病所占比重很高,且近些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渐升高趋势,因此,做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于临床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脑血管疾病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可减少残疾、死亡情况,还可减轻患者家庭医疗负担[7-8]。

临床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多以经皮动脉导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但该检查方法存在有创性,同时对受检对象的要求较高,适应证较窄,禁忌症较多,难以推广开展[9]。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多层螺旋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对病变情况进行明确,同时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重要的是该方法无创,患者不需要承担痛苦,接受度更高[10]。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适应证广,检查所需时间短,可强力开展后处理,图像以及空间分辨率均很高,能够直接检出血管之内的状况,能够帮助确定管腔具体的狭窄程度以及管腔内的斑块,对于疾病的诊断可提供较多参考信息[11,12]。但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临床不断应用,逐渐也发现其存在一些不足,体现在检查中会产生剂量辐射,受检者受检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为了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基础上减低辐射剂量,不断有研究提出减低射线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的方法[13]。本研究具体就常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与双低剂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双低剂量扫描后容积CT有效剂量、剂量指数、剂量长度积、碘负荷量(223.13±2.82)mgI/kg均低于常规扫描的对照组(312.15±4.12)mgI/kg(t=7.989、60.199、48.299、142.641,P< 0.05), 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似研究显示,双低组碘负荷量为224mgI/kg,低于常规组320mgI/kg(P<0.05)[14],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本研究对照组与之常规组在具体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分析与医师操作习惯、仪器、受检者本身差异有关。此外,观察组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主动脉弓、右大脑中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左颈动脉、右颈内动脉处的对比噪声比、信噪比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多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可在获得与常规扫描接近的图像质量基础上减小辐射剂量与碘负荷量,同时也不会影响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

综上所述,头颈部血管成像选择多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能在减少辐射剂量基础上保证图像质量,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负荷量信噪比低剂量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数据链信噪比估计算法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低信噪比下基于Hough变换的前视阵列SAR稀疏三维成像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不同信噪比下的被动相控阵雷达比幅测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