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学生自主命题是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创设利于地理学习的真实情境。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命题参与阶段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并指导学生命题。在指导命题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命题方向、探索命题亮点、解答知识困惑,并提供优劣两面的参考意见与学生共同“磨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要求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试题命制的过程,是命题人基于材料创设情境,结合《课程标准》和中学地理教学实际设计设问并拟定答案的过程。这一过程调动和运用了地理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地理学科素养置于真实情境中,符合新课程理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命题,学生在搜集素材、创设情境、开发设问、编写答案的环节中,通过不断模仿、创新,锻炼了创造力,促进深层思维的发展。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看,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得以提升,逐步强化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地理实践力也能得到锻炼。
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学生往往因难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解题思路偏差、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失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阅读理解功底,更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地理视角,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学生筛选海量的信息,将其提炼成为原创题的图文材料,可以锻炼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命题,获得命题者的切身体验,初步形成从命题者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有助于学生解题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解题思路,贴近命题者的本意。此外,学生在命题时难免会发现自己地理知识的漏洞,为了命制更高质量的试题,借命题的机会查漏补缺,对于完善学科知识储备大有裨益。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原创地理试题的命制,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教师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应给予必不可少的指导。根据试题的组成要素,教师对学生命题的指导可以从立意、情境、设问、答案四个角度展开。在学生命题的不同阶段,教师对学生命题指导的方式应有所差别,以期提高指导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命题和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初步接触原创试题命制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寻找感兴趣的资料探索选择题的命题,在初探原创试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地理试题宏观立意、微观表述等方面的感悟与认知。在学生完成命题初稿之前,教师的指导包括明方向、寻亮点、释疑难等过程。拿到初稿之后,应当就试题各方面的优劣展开分析,关注试题立意、材料组织、设问的梯度、选项的设置等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修改方案,完成反复“磨题”的过程。
【实例】一位学生在知网上找到一篇关于海螺沟温泉的材料并产生了以此命题的兴趣。该文献材料介绍了海螺沟的区域自然地理背景以及温泉的成因。海螺沟冰川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有着水温各异的多个泉眼,富含丰富的矿物质。教师在初步了解学生的命题构思后,对学生勇于迈出原创命题的第一步予以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明确命题方向、寻找命题亮点,并及时解答学生在阅读材料、命制试题过程中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疑问。
①明方向——经过简单讨论,师生决定该组试题以海螺沟温泉水文特征为线索,考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再在真实情境中融合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并希望通过自然之美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②寻亮点——原创试题的亮点既可以考查对特定区域特殊地理现象的深入探究,又能够避免试题的千篇一律。在教师指导下,该学生通过文献对比以及和该区域其他已有试题对比,找到兴趣点与命题亮点——海螺沟低海拔现代冰川的独特性以及海螺沟温泉冷热不均,多个泉眼共存的原因。教师需提醒学生特定的问题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区域中分析,注意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
③释疑难——该学生在阅读文献并初步命题的过程中提出疑问,海螺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冰川消融较快,难以理解为什么冰川分布下限低。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给出关于“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特征的资料,介绍海洋性冰川发育于降水丰沛的湿润地区,冰川温度接近零度或压力融点,冰川补给多,消融也多,活动性强,分布下限较低。而大陆性冰川由于气候干燥、降雪量少与负温较低而雪线又较高,大陆性冰川的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冰舌一般较短。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得以丰富、地理综合思维得到锻炼,命题的进度也继续向前推进。
通过这一过程,该学生对“海螺沟冰川下的温泉水文特征”有了一定思考,并完成原创题初稿如下:
我国某地自然景观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在这冰川世界里,有着大量沸、温、凉泉水点数十处,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冷热集于一地。图1为其景观图,图2为温泉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图1
图2
1.此景观可能分布于
( )
A.冈底斯山 B.长白山
C.阿尔泰山 D.大雪山
2.温泉中的水主要来自
( )
①积雪融水 ②大气降水 ③河流补给 ④湖泊水补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分析当地温泉富含矿物质的主要因素是
( )
A.构造裂隙发育 B.人为开发添加
C.冰川消融携带 D.太阳辐射充足
对于学生的初稿,教师在肯定其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融合较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①材料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足。例如,文字材料“在这冰川世界里”表述口语化。景观图未能体现海洋性冰川的特征,导致学生难以进行区域定位。海洋性冰川最显著的可视化特征是其下限往往伸入森林带,建议更换能够体现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的景观图。
②设问和选项不匹配。例如,第3题设问是因素,选项是原因。模拟全国卷的表达方式,建议将设问改为“XXX主要得益于”。
③逻辑严密性不足。例如,第2题海螺沟地区河流、湖泊的重要补给水源之一是冰川、积雪融水,因此各选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导致选项对设问的解释欠缺说服力。且该小题过于常规,建议换题。
④未能体现素材的亮点。例如,材料“有着大量沸、温、凉泉水点数十处”这一亮点和潜在的命题创新点未能通过设问呈现。建议就该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行设问。
在教师建议的基础上,学生继续对该原创题进行打磨,最终教师对其语言表述进行再加工,并帮助其重绘示意图,得出终稿如下:
我国某地自然景观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图3)。在冰川谷地分布沸、温、凉泉水点数十处,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冷热集于一地。图4示意该地温泉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4~6题。
图3
图4
4.该景观最可能位于
( )
A.冈底斯山 B.长白山
C.阿尔泰山 D.横断山
5.该地泉水出现“沸、温、凉”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水体更新速度 B.水源补给类型
C.下渗深度 D.局地气温
6.该地温泉富含矿物质主要得益于
( )
A.构造裂隙发育 B.人为开发添加
C.冰川消融携带 D.太阳辐射充足
4.D【解析】横断山区纬度较低,年降水量较大,冰川积累速度快、消融速度快,属于海洋性冰川,分布下限较低。冈底斯山和阿尔泰山的冰川积累慢、消融慢,属于大陆性冰川,分布下限较高。长白山没有现代冰川。故选D。
5.C【解析】该地温泉是由于冰川融水沿裂隙下渗,经过地下岩层加热形成,热量来自地热,下渗深度不同,加热程度不同,故选C。
6.A【解析】该地的温泉沿着裂隙下渗,加热之后沿着构造断层上升,在地下运移的过程中溶解了岩层中的可溶性盐分,提高了矿物质含量,故选A。
对于对原创题有较为浓厚兴趣的学生,为进一步提升其试题命制水平,丰富学生在探索原创命题过程中的获得感,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寻找合适的命题素材,为学生提供搜索渠道。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献之后,教师也对该文献拟定一些设问方向。当学生完成命题初稿之后,教师可借助自己拟定的设问,与学生的初稿进行对比交流,修改、取舍后形成综合题。该指导模式有利于丰富素材来源,增进学生对命题材料的理解,也能更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而学生在尝试命题之后能够及时找出差距,明确进步的方向。通过师生合作共读,完整综合题的命制,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地理思维层次,培养学生的整体观、格局观、联系观、发展观等既有利于地理学习又有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意志品质。
【实例】学生在听完“自然地理过程”的专题课之后,对地质历史时期以来内外力共同影响下的特殊地貌的演化产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特殊地貌演化的实例,以加深对地理学“格局——过程——机制”问题链的理解,提升地理素养。
教师了解其需求后,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感兴趣的命题素材。学生回想起近期在手机App“知乎”上看到一篇名为“为什么中国没有欧洲白色悬崖海岸那样白的碳酸盐岩层”的主题问答,对此产生兴趣,很快找出这篇问答,并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其他相关学术文献。教师先简单指导学生如何快速而准确地从学术论文中提取与高中地理相关的信息,学生命制试题初稿,教师进一步搜集材料研读文本并拟定设问。
学生初稿:
白垩即碳酸钙,是石灰岩未固结前的样态,呈白色,且碳酸钙越纯颜色越白。英国多佛尔海峡沿岸因发育大规模洁白色的崖壁而闻名。多佛尔白崖的碳酸钙沉积形成于温暖的白垩纪,海洋浮游生物骨架碎屑演化形成海相沉积碳酸钙,疏松多孔、柔软脆弱。与一般的石灰岩崖壁相比,多佛尔白崖颜色更加洁白。我国东部有大量硬质石灰岩崖壁,却鲜有洁白崖面。图5示意多佛尔白崖和我国山东石灰岩崖壁的景观对比。
图5
(1)说明多佛尔白崖的形成过程。
【答案】海洋生物骨骼堆积,形成碳酸钙沉积层;地壳抬升,碳酸钙沉积层出露地表;碳酸钙沉积层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陡峭的白色崖壁。
(2)推测我国东部鲜有碳酸钙白崖的原因。
【答案】缺乏海洋沉积环境;石灰岩石性坚硬,表面光滑显色,且多地衣覆盖。
(3)分析多佛尔白崖较一般石灰岩崖壁更加洁白的原因。
【答案】白垩纪时期气候温暖,海平面较高,缺少陆源风化物,杂质少,纯度高;崖壁疏松多孔,表面粗糙、多碎屑粉末,光线多次反射、散射;岩性脆弱,海蚀后退速率快,崖面新鲜,地衣等植被难以生长。
(4)推测英吉利海峡白垩石壁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白垩石壁后退,景观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碳酸钙含量有限,随海浪侵蚀不断减少。
学生在上交原创试题初稿的同时,提出关于命题的两处困惑,一是对素材的整体结构和研究特色的敏感度较低,二是设问难以做到深度广度并存。教师在指导学生命题时,应格外关注学生在命题中产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地逐一给出优化方案。对该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教师给出建议,对于学术论文,先仔细阅读摘要了解论文大意,如有意以此命题则继续阅读。略读研究背景、研究区域概况,几乎可以省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重点关注结论和原因分析。尤其注意论文图表中的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对于新闻报告、自媒体素材,先通读了解大意,判断其科学性和命题价值,侧重区域特征与地理原理,弱化文学性、主观性较强的段落。对于该学生的第二个问题,教师给出建议,小切口、大纵深,围绕真实的研究过程逐渐深入,在单题中优先体现深度,在整套试卷中兼顾广度。
随后,教师根据先前对文献的阅读与理解,结合自己初步拟定的设问方向,对学生的初稿进行点评。在点评时首先应当肯定学生自主命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地理素养予以正向激励。其次应从立意、情境、设问、作答等角度指出学生命题的不足之处。该案例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线索不够明朗。对于地理过程类试题,清晰的线索不仅有利于还原真实的演化过程,更有利于分阶段设问。该命题素材的研究主体是英国的多佛尔海峡,虽然考查我国东部鲜有碳酸钙白崖这一地理现象体现了区域对比,但放在第(2)问是对尚未深入设问的多佛尔白崖的干扰。建议调整第(2)问和第(3)问的顺序,前两问先聚焦多佛尔白崖本身。第(3)问和第(4)问的顺序各有利弊,如果将多佛尔白崖的预测放在前,是依照地理事物主体设置线索,如果将与中国的对比放在前,是依照时间顺序先解释过去再预测未来。
②材料形式单调。高考地理的综合题多由区域图和文字资料构成,个别学术情境的试题没有区域图,以统计图表、工程示意图等图像代替,内容丰富而严谨、形式多样而饱满。该题仅有景观图,建议增加多佛尔白崖所在区域的地图,体现西风带、东西走向的英吉利海峡等地理要素,为盛行风吹拂下的海浪侵蚀埋下伏笔。
③答案缺乏依据。以第(2)问为例,推测我国东部鲜有碳酸钙白崖的原因。尽管是推测类设问,但也应从材料中获取线索,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加以判断。答案中的“缺乏海洋沉积环境”“多地衣覆盖”缺乏答题依据。
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对作品的修改,最终师生合作打磨定稿如下:
白垩即碳酸钙,是石灰岩未固结前的样态,呈白色,且碳酸钙越纯颜色越白。英国多佛尔海峡沿岸因发育大规模洁白色的崖壁而闻名。多佛尔白崖的碳酸钙沉积形成于温暖的白垩纪,海洋浮游生物骨架碎屑演化形成海相沉积碳酸钙,疏松多孔、柔软脆弱。与一般的石灰岩崖壁相比,多佛尔白崖颜色更加洁白。受制于海陆分布等原因,我国东部有大量硬质石灰岩崖壁,却鲜有洁白崖面。图6示意多佛尔白崖的景观及位置简图。
图6
(1)说明多佛尔白崖的形成过程。
【答案】海洋生物骨骼堆积,形成碳酸钙沉积层;地壳抬升,碳酸钙沉积层出露地表;海峡走向与西风风向一致,风浪较大,海浪侵蚀,(碳酸钙沉积层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陡峭的白色崖壁。
(2)多佛尔白崖较一般石灰岩崖壁更加洁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白垩纪时期气候温暖,海平面较高,(大片陆地被淹没)缺少陆源风化物,杂质少,纯度高;崖壁疏松多孔,表面粗糙、多碎屑粉末,(光线多次反射、散射);岩性脆弱,海蚀后退速率快,崖面新鲜,地衣等植被难以生长。
(3)预测我国东部鲜有碳酸钙白崖的原因。
【答案】(白垩纪以来)缺乏海洋沉积环境;石灰岩石性坚硬,(表面光滑显色,且多地衣覆盖)。
(4)预测(推测)英吉利海峡白垩石壁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白垩石壁后退,景观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碳酸钙规模(含量)有限,随海浪侵蚀不断减少。
与初稿相比,终稿主线清晰、材料丰富、答案严谨。除了对初稿提出的三点问题的改进之外,还对设问形式进行优化,如为了避免直接问原因的设问过多,将“分析多佛尔白崖较一般石灰岩崖壁更加洁白的原因”改为“多佛尔白崖较一般石灰岩崖壁更加洁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这种设问技巧模拟自2019年全国卷Ⅰ“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本题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知乎”素材,辅以学术文献支撑,创设了以英国多佛尔白崖的演变过程为主题的学习探索情境,考查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等必备知识,通过时空格局、变迁过程、演化机制等方面的设问,测评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和地理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命题立意方面,本题贯彻“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理念。对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分析体现了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要求考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去创新解答,耦合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情境方面,壮观的白崖景观的出现令学生耳目一新,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在设问方面,本题紧密围绕白崖的形成与演变这一主题,小切口,大纵深,链式设问。在作答方面,本题参考答案的语言组织遵循简练通俗和注重逻辑过程两个原则,力求用简洁而有思维含量,提高学业质量测评的准确性,同时为学生作答提供参考。
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是其进行情境学习、知识建构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试技能的提升,更能在此过程中发展深层思维,逐步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通过改编、给定材料、开放讨论等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命题,是与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指导学生命题的过程要体现激励性、针对性、合作性。对于勇于参与原创命题的学生予以正向激励,对于学生的命题作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共同“磨题”,在师生交流中促进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敏锐的空间洞察力、多维的空间分析能力、严密的空间论证能力。
学生自主命题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例如,参与人数较少、层次差异较大、材料获取途径单一、缺乏深度思考等。教师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拓展命题素材来源、鼓励学生深度解读信息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需要深入了解命题人的学情与兴趣方向,有差异化地提供个性辅导,使学生在自主命题过程中得到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