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源实验学校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略显单一,学生在阅读完之后无法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就会导致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充分、不透彻,对于文章掌握起来会显得有些难度。所以在当下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强调个性化的阅读模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它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导者,主动学会阅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够提升其阅读效率,掌握更多知识。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并且一直崇尚的是“师道尊严”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之下,教师往往会有居高临下的态度,会采取命令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而且大多是教师都是单方面的进行信息传输和知识引导,会造成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而在新课改之下,我国教育事业更突出的是教育民主化,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发展阶段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不断的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阅读中要保持与学生的公平的平等地位。[1]
比如说,在学习《木兰诗》这篇内容的时候,可能学生会产生疑问,在课上进行提问:“古代的女子都是要缠足的,所以一般脚都会非常小,那么木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替父从军呢?”如果老师仅仅是敷衍的回复学生:“课本就是这么提到的”,那么学生可能还会存在疑问,继续与老师探索这个问题,而教师如果已经产生了不耐烦的情绪,让学生直接坐下,那么,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影响。教师与学生是否公平,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当学生提出了一些难题,教师如果无法在课上进行回答,那么可以在私下进行研究,并与学生进行探索,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强的求知欲望。
语文学科并不是非常单一的,每一个学生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对于学习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2]在阅读中可以主动去想象,大胆去质疑,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更容易接受知识,而且如果学生都以创新性的思维来进行探索,那么学生所收获的知识会更多。
比如说,在学习《乡愁》这篇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问题一:诗人把乡愁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比喻?问题二:作者在每一节中都写到了自己的乡愁,这样是否过于繁琐?问题三:诗中的画面感描述是否有所欠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阅读,并用质疑的眼光来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学生自己的理解为出发点,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展,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答案。
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化的行为,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多的了解,顺畅文章的思路以及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知,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让学生的阅读效果更加明显。
很多的文章中都塑造了不同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来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去,而且也可以对角色有更深刻的了解,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可以自行讨论角色表演形式,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以这样的方式锻炼胆识,更好的表现自己。比如说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表演,分给每一位学生一到两句台词,这样学生都可以更好地去参与其中,让阅读效果更加明显。
男生和女生之间本就是有很强烈的好胜心,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让男女生搭配进行朗读比赛,呈现不一样的感觉,也可以让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对比,找到各自身上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取长补短。
阅读是需要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它对于现代文、文言文以及诗歌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课文,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并且能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让阅读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