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族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激发校园文化创新活力,宣传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的要求,为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供了较好的舞台。
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能起到引领校园文化、加强师生意识形态教育、服务社会大众、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要将大学校训、校风、校歌加以完善、优化,使其体现大学特有的核心价值观。”[3]贵州医科大学作为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医科类院校,始终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奉行“大医精诚”的精神,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建设“具有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将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融合。通过品牌活动建设增强学生归宿感和学科认知,团结力量,凝聚人心,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
医学生在校时间长,但是空闲时间少。学习和实习任务繁重,医学生每天需要在图书馆、实验室、教室每天至少需要5个小时以上。高年级学生由于参加临床实习和找工作,更是鲜少有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医学生来说,可以利用有效时间展示自己,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上更应该形成品牌,做出特色,在活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医学生们在有限的空余时间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
目前,高校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在部分实际工作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内涵和实效。
笔者通过制作《各学院团学品牌活动调研问卷》对贵州医科大学19个学院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学生人数较多的二级学院,每年开展各类团学活动100余次;而医学检验学院,麻醉学院,影像学院等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二级学院每年也要开展40次左右,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展活动,但是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例如:19个学院各自为阵,每年开展13场迎新晚会,各学院之间迎新晚会的内容和形势极其相似,严重浪费资源,学生审美疲劳,活动效果不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网络+”成为了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有力载体。学校,学院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平台,QQ等新媒体阵地集群宣传团学活动已经成为了当前开展宣传工作的主要渠道。据调查,2019年影像学院发布团学活动简讯139篇,医学检验学院196篇,口腔医学院145篇,大健康学院127篇等。除此之外,还有制作横幅,展板,海报等不计其数。当前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已经成为了业绩的重要体现,严重偏离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专业课程安排和校园文化活动之间有着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医学生专业课程繁重,实习任务紧张,但是校园文化活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学生支持,往往借助“第二课堂”学分来吸引大家,或者是实行名额分配制度硬性实施。例如:“人文论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文体竞赛等与医学专业无关的活动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导致思想政治辅导员沦为活动的编剧编导场务,疲于奔命,叫苦连天。因此,在注重专业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势在必行。
部分校园文化活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例如校园“青年文明岗”执勤,“食堂监督员”此项活动的目的是弘扬“雷锋精神”,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引导师生讲文明树新风。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没有对执勤同学进行规范培训,同学们并没有认识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实质,因为难为情,不好意思等原因经常坐在草丛中玩手机、聊天。虽然每个学院都选派优秀学生坚持执勤,但是根本没有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形势大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运用有效机制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形成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势在必行。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机制:
学校学生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部门要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做好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联动机制,推进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以贵州医科大学“国旗下的思政课”为例,此项活动由贵州医科大学党委牵头,校团委和学生处主要负责,各二级学院轮流实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专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贵州团省委和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上引起强烈共鸣,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全体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思想的洗礼,从而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
校园文化既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要符合时代精神,以满足校园人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贵州医科大学校团委“微团课”,邀请学校领导和专家为青年大学生分享新时代文化精神。每期在手机上推出,内容丰富、形势新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校落立德树人根本目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医学院校一直以来致力于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词引导下,不同学科专业又有不同专业特色。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5·12“南丁格尔”提灯节,基础医学院“五个一”工程,医学检验学院“检验技能大赛”,医学影像学院“阅片知识竞赛”,口腔医学院“雕牙技能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分展示了不同专业的知识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不同学院学生培养的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活动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使广大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贵州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主办的校园“十佳学子”评选,通过易班平台推选出各学院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进行现场个人展示。经过评比打分,推选出在博学笃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创新等十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全校表彰,充分激发了全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并且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传播了校园正能量,发挥了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文化塑人、文化养人、文化造人的方式实现了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推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要形成品牌建设思维,努力在校园文化品牌机制体制建设,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功能建设等发面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