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尉缭子》以“城市”为军事活动中心的思想

2020-11-18 18:45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战争土地

/南通大学文学院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管子·度地》言“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1]。“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易经·系辞下》言“日中为市”[2],“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群聚集居住和生产交易,更是军事斗争的重要对象。城市有防御功能,保护周边地域以及城中百姓不受外敌侵犯;城市有经济功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因为城市的形成逐渐发展,这些经济功能与军事斗争也密切相关;城市的地理位置更是十分重要,凡富饶,交通便捷之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可见城市在军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起点,拥有城市就有了政治斗争的据点,城市数量与规模彰显着国家力量的强盛。经过土地兼并后的国家,获得了更多可以掌控的资源,国力的增强使人心安定,从而促进人口的增加,产生良性循环。因此关于城市的争夺便是战争的主要目的与方向,也是兵家理论的产生基础。对城市在战争中的作用,比较系统进行思考的便是《尉缭子》。下面就此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军事活动应以城市为中心

《尉缭子》认为战争就是以城市攻防为中心。《天官》:“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城市是战争时期的保护壁垒,只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众多才可以固守,有了城市的庇护,才能保障百姓安全。攻取城市是战争的主要目的。

首先,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攻取城市。在具体的攻城方法上,《攻权》篇说:“卒聚将至,深入其地,错绝其道,栖其大城大邑,使之登城逼危,男女数重,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据一城邑,而数道绝,从而攻之,敌将帅不能信,吏卒不能和,刑有所不从者,则我败之矣。敌救未至,而一城已降。”攻城要等将士到达,兵力集中,便可出其不意,趁虚而入,要断绝通往城市的道路,断绝援兵相救,然后登城进攻,迫使守城之人投降,然后将城市占领。

其次,城市规模决定了进攻方式与难易程度。《兵教下》:“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广而人寡者,则绝其阨。地狭而人众者,则筑大堙以临之。”敌人地大而城小,必先占领广阔的土地,这样就容易形成对城市的包围。城大而地窄,必先攻占它的城市,因为这样的城市外围地小,占地不能迫使城市里面的人投降。土地广阔而人口少的,就要控制它的枢纽要害,城市狭小而人口稠密的,就构筑土山攻城。城市的规模与位置决定了战争手段的使用。

最后,据有城市如何防守也是战争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守权》篇说:“故为城郭者,非特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千丈之城则万人守之,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薪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如果我方据有城市,就必须使得城垣高,城壕深,拥有基础、强大的防御力量,这些都是守城的关键。在防守人员上,要根据城市大小配备防守人员,千丈之城则需要万人守之。同时注重修建防御工事,《攻权》篇说:“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如果交通设施没有战备,要塞没有修理,工事没有构筑,障碍没有设置,虽有城塞也是不能防守的。由此可见,据有城市,守住它是十分重要的。

二、以城市为攻防核心原因探析

为什么战争要以城市攻防为核心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是战争中的非常重要的地利因素。《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尉缭子·战威》篇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般而言,城市都是建在周边有广袤土地的平原上,土地肥沃,而且水系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本身就是争夺的焦点。《兵谈》:“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城市占据着地利因素。《攻权》篇说:“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据一城邑,而数道绝,从而攻之。”城市是交通要道,是要塞,周边道路众多,联结东西,沟通南北,这样的地理位置,必然成为进攻与防守的中心。所以围绕城市的战争往往都是争夺地利。有了地利,战争取胜的把握就很大。

其次,城市是军队后勤的保障基地。《战威》篇说:“委积不多则士不行。”战争需要充足的后勤支撑,人和战马的粮草等供给往往依靠城市。《治本》篇:“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积蓄。”《兵谈》:“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土地广大而又能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民众多而又有良好的组织,国家就安定。又说:“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由于城市往往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占领城市就拥有对肥沃土地及其产出的粮食的支配权。同时,城市作为经济、生活中心,兵器的打造也需要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再者,城市也是军费的重要来源。除了粮草之外,打仗也是需要钱的。战国时期,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工商业者,在城市聚集。由于新的经济制度的建立,生产力普遍提高,他们之间进行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城市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或商品贸易直接征收赋税,是军费的可靠来源。

最后,城市还是情报的集中地。在战争年代,情报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对国家发展以及战争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4]特别强调“知彼知己”,而要做到“知彼知己”,必须依赖收集敌方情报。由于城市人口众多,也是商贸重镇,南来北往的人众多,这样城市往往成为情报的集散地。因此,利用城市搜集各种情报是对敌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任何一座城市的归属都极为重要。战争取胜意味着要么直接攻打下城池,要么双方和谈进行割地赔偿,无论是哪种情况,城市都是最直观的战利品,是谈判桌上的筹码。而一座城市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这一方城池,一片建筑,更意味着土地、人民、这座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形成的军事壁垒。城市能带来耕种的土地,提供粮食与草料;城市能带来人民,统治者以德服民,加固统治,还可以收取赋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城市本身就是国力的象征,我拥有更多的城市,那么在逐鹿中原,兼并战争的过程中就更有底气,有更多的选择和余地。城市的得与失影响着民心与军队的凝聚力,强大的国力能够给将士们战争胜利的底气,让民心聚集。由此可见,《尉缭子》以城市为核心来构建军事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战争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他们的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分土地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