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敏/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职业多元化和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力量,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就业及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然而,由于教育资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育的目标和途径更加特殊。所以高职学生比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复杂,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更值得关注。
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中,教育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义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年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根据较多的研究资料和心理普查结果,以及本人从事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职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一样,他们的心理面临比较多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发展问题,但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成长的环境因素等,使得他们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弱,成绩相对较差,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较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考上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成绩基本处于中下游,这说明至少在学习行为上,他们是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一般来说,自制力比较差,因为成绩不好,他们也不被老师们关注,而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层面上的自我意识不健全,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之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积极有效地处理和面对,其心理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
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了解,对未来较少规划,也缺乏自我认同感,导致情感上敏感脆弱,情绪管理能力较低。进入大学学习本来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但高职学生在具有这种情感的同时,无形中会与周围的本科生以及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会产生一种“弱势感”。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职业院校的认同程度不高,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怀疑。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内容的实效性,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笔者在开展心理课程教学时,一方面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另一方面也根据上述总结的学生特点,特别是自己所从事Z学院每年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通过Z学院近三年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有所上升,主要采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再通过心理访谈的筛查,近三年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具体情况是:2016年与自我相关的心理问题占筛查出问题学生总人数的27.5%,2017年占26.7%,2018年占30.1%;2016年人际交往问题占筛查出问题学生总人数的25.8%,2017年 占 25.7%,2018年 占 27.4%;2016年学业问题占筛查出问题学生总人数的 17.5%,2017年占 20.8%,2018年占15.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自我意识层面、人际交往和学业问题上,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将这几类内容做重点处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同时安排。基于以上考虑,设计出专题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块内容,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管理情绪、塑造健康人格、调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与调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心理危机应对与生命成长等专题,这一系列专题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类普遍性的问题,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是对理论部分重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包括团体心理辅导(探索自我,学会自我接纳)、心理情景剧(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处理人际矛盾)、心理影片赏析(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咨询)、行为训练(学会宣泄和管理情绪)。
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直至心理素质的提升,可尝试将以下多种教学方式整合、交叉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之中 。(1)案例分析法。根据专题内容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较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人物的具体表现,讨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既增强学生们的参与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总结提升并联系教学内容,也更好的实现了教学目的。(2)小组讨论法。课前分好小组,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提供相关资料,再由学生分析讨论,自主探索,自由探讨,然后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这样既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助,也让小组成员更有凝聚力,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3)心理测试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心理测试,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特别是对于专业量表测出的结果,教师要给予解析, 让学生们根据测试的结果来更深刻的了解和剖析自我,提升心理品质。(4)作业分享法。除了传统的课堂上的作业分享感悟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引入心理视频作业,教师布置主题,学生通过小组形式拍摄,拍摄作品作为课程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在实践教学模块,还会运用到行为训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充分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通过体验式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践体验,将外部刺激内化,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更能够将知情意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可以把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把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结合起来,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时进行,并且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评估,这也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重过程、轻结果不谋而合。具体方法是把平时成绩考核细致化、鼓励化、体验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次展示、参与合作的情况、活动中的体验感悟等等都给予一定成绩肯定,另外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也结合起来,比如参加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志愿者服务和心理社组织的活动等等,都是成绩的加分项,鼓励学生在平时也多参与、多体验,渗透于他们的大学生活中,通过考核,更进一步全面发展和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