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什么是艺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辑《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而该词典将曲艺定义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种说唱艺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曲艺品种浩如星海,而相声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曲种。中国的相声与日本的漫才又分别在各自的曲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声与漫才在起源、研究现状、承担社会功能等方面既存在相同、相似之处,又有着较大的差异。
关于相声到底起源于何时,争议颇多。所谓“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作为一个独立的曲艺品种为世人所知的历史并不久远。有史可稽大致在清代晚期道光至同治年间,相声出身于草根,发展于民间,官方正史鲜有记载,增加了辑佚难度。
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曲艺剧种,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会有一个萌芽、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虽其命名几经变迁,但是从其艺术特性、表现功能等来看,可以一窥其发展脉络。有学者认为相声起源可追溯到秦汉俳优,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刘向《烈女传·夏桀末喜》中有“桀……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於旁,造烂漫之乐。”《曲律·杂论》中有“古之优人,第以谐虐滑稽,供人主喜笑”之说。优人们能言善辩,幽默滑稽。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对优人们记载最详,“优孟衣冠”的故事青史留名。俳优可谓相声的雏形,后又经魏晋时笑语、唐代参军戏、宋代百戏、学像生、宋杂剧、金院本、明过锦戏等,又经过明地相声的精进,促进了现代相声的崛起和自觉。建国之后相声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潮期,之后经过净化和发展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日本也有与中国相声相似的语言艺术形式,落语和漫才。落语相当于中国的单口相声,而漫才相当于对口相声。落语基本在“寄席(表演用小剧场)”演出,漫才除了小剧场演出外,还大量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已举办十几年的M-1漫才大奖赛成了日本漫才爱好者的盛宴。
日本漫才起源于日本传统艺能“万岁”,万岁始于平安时代,是庆祝新年的歌舞活动。两人一组到别人家贺年,在说完吉祥话后,一人敲鼓,一人合拍起舞。这种表演形式被冠以地名称为“尾张万岁”“三河万岁”等,之后歌舞中又加上滑稽的语言,具有了现代漫才的雏形。初期的万才有鼓、三味线等乐器伴奏。作为漫才先驱之一的玉子屋圆辰在演唱曾我物语时,负责敲鼓和搭茬的协助演出者也就成了漫才中装傻和吐槽角色的原型。但是,当时的寄席演出的核心是落语,万才只是一个助兴的节目。日本最古老的艺能事务所吉本兴业的艺人舍弃了传统的和服、太鼓和唱曲,开创了穿西装说万才的先例,这才产生了真正的现代漫才。
昭和初期多使用“万才”“万岁”的称呼,当时的吉本兴业公开征集命名。社长桥本铁彦对征集上来的名称无一满意,最后将汉字表记“万才”改为“漫才”(一说为林正之助)。
无论是中国相声还是日本漫才,既然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它们也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由于社会制度、产生根源、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相声与日本漫才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有着很大差异。
最早的相声诞生于民间,表演者出身于草根,属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市井阶层。其表演内容多是以幽默搞笑吸引观众,但同时也与社会密切相关,刻画人物、抨击社会不公、揭露社会黑暗、嘲讽统治阶级,同时也表现生活情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俗幽默的语言,说学逗唱的表演方式,与观众近距离的接触和互动,使这门艺术能直达人心。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相声艺人们以相声养家糊口,听众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因此旧时代的相声多内容低俗,语言粗鄙,鄙薄自己、丑化奚落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博取眼球,媚俗迎合,博人一笑换取微薄收入。此时的相声属于“撂地”表演阶段,也难登大雅之堂。建国后,在老一辈相声大家的努力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新时代需求,歌颂新社会,弘扬新精神,同时又创作出许多新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相声演员,传统的相声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此时,相声更多地承担了宣传、弘扬、批判、传递等社会功能,更具备了作为意识形态一环的特性。美国当代分析美学家诺利斯·卡罗尔认为:“历史上的大多数艺术都用来服务于各种理由——社会的、文化的等等。”(毛崇杰《文化视域中的美学与文艺学》)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下,相声等曲艺在承担娱乐大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功能外,还担负着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鞭笞社会丑恶现象等社会功能。这一特性在电视相声上表现更加显著。
相比于中国相声,日本漫才更侧重于娱乐性。漫才虽然也有传统小段,但是由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漫才多在电视节目上演出,节奏较快,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所以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密集笑点,其娱乐性特征更加鲜明。漫才师多数毕业于艺人养成学校,没有师承,创作上自由度比较大。漫才内容多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小段子,主要目的是逗乐观众,一般不注重教化人心之功用。
(1)好的作品是文艺艺术生命常开不败的重要保障,目前从相声和漫才演出内容来看,缺乏经典作品也是限制其发展的短板之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讲到:“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主席这段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艺术创作包括相声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高水平相声台本创作者也是制约相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中国相声界一直存在主流媒体相声与民间团体相声的观念碰撞。主流媒体相声多以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或抨击社会不良现象为主。而民间相声团体以小剧场或商演为主,传统型相声占主导,经济效益显得更为重要。近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年轻相声演员,引导许多年轻人重新关注这一传统曲艺,相声有回热趋势,民间团体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展。如何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引导相声正向、健康发展,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相声与漫才作为发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其相关学术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冷落。在中国研究曲艺的著作中,相声多是捎带提及,所涉较少。虽然曾有相声大家的著作出版,但是多为相声作品集,限于对相声艺术本身的探讨。相声研究尚缺乏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研究。日本漫才虽比落语更加普及,但在社会地位上与讲究师承和等级的落语还存在一定差距。
(4)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以及和现代娱乐的多样化,既为相声和漫才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冲击,使本属于小众文化的艺术品种流失了更多的观众。
总之,无论相声还是漫才,这两种传统艺术要得到发展和传承,必须要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培养优秀青年演员,并且吸引年轻受众。在创作内容上既能体现其社会责任,又能保留传统相声和漫才的精华和其幽默搞笑的基本功能。在相声和漫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找寻规律,借鉴经验,沿袭传统,破除门户之见,兼容并蓄,进行相声职业化、产业化经营运作,传统艺术必定能迎来新的发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