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味觉词“淡”的隐喻研究

2020-11-18 16:32王泽琪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味觉嗅觉形容

王泽琪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0 引言

起初,隐喻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被大家所熟知,直到1980 年,莱考夫、约翰逊等提出:“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1]。”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为之后的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词类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味觉词是我们的日常用词,除了表示味觉性状基本以外,有大量的引申义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这都要归因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它是许多词义发展的重要机制,味觉词的语义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汉字源流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国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关于味觉词“淡”的隐喻表达。

1 味觉词“淡”的义项分析

“淡”是一个形声字,《说文》:“淡,薄味也。从水,炎声[2]。”此指味道不浓,这也是“淡”的本义。随着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人们对“淡”这个形容词有了愈加丰富的认知积累,从而造就了它不同的隐喻义,味觉域的形容词“淡”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非典型情境中,从味觉范畴的源域映射到其他范畴的目标域。

为了对“淡”的词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综合词典中的释义,总结味觉词“淡”的义项如下:(1)味淡,味道不浓,不咸。(2)浅,薄,含某种成分少。(3)颜色浅。(4)不热情。(5)营业不旺盛。(6)没有意味的,无关紧要的。

从“淡”的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词义不拘泥于某一单纯领域,而是多角度、发散性的投射到各个复杂领域。味觉词隐喻义的产生和扩展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与体验息息相关,下面我们从这几个义项发散开来,结合语料具体分析味觉词“淡”的隐喻映射,并归纳其路径。

2 味觉词“淡”的跨域映射路径

2.1 味觉域映射到视觉域

味觉源域的“淡”在向视觉域进行隐喻映射时,多用来修饰人的神情或自然景象,借用形容味觉感受的“淡”来表达所见之物的特质,这是基于人体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真实直接的感觉,例如:

(1)没有雾,淡淡的白云缥缈,看来却像是雾一样。(古龙《陆小凤传奇》)

(2)三婶!你这两日怎么淡了?(《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淡”用来表示味道不浓,这里用来形容人的视觉感受。这些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味道,但是却都可以用味觉词“淡”来修饰,这是将味蕾的感觉映射到视觉对象身上,使之也具备了相同的特征,扩大了“淡”的语义内涵。

2.2 味觉域映射到听觉域

从味觉上看,淡是不浓厚,这种味觉感受根植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之中,听到普通或平静的声音的感觉就仿佛吃到清淡的事物,正是这种相似性自然地将味觉域与听觉域联系起来,例如:

(1)赵瞎子的脸色沉了下去,人也坐了下去。连声音都变得冷冷淡淡的。(古龙《陆小凤传奇》)

(2)卓青的声音冷淡而平静:“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蝶舞的命比我珍贵得多。”(古龙《英雄无泪》)

属于听觉范畴的“声音”用形容味觉范畴的形容词“淡”来描写,用来形容人的声音普通或平静,常常用于“平淡”、“冷淡”等词组中。

2.3 味觉域映射到嗅觉域

味觉和嗅觉本就是密切相关的,从味觉域映射到嗅觉域的情况最为常见,味觉域的语义映射到嗅觉上,用来形容嗅觉感受,达到了跨感官的感知,例如:

(1)每当晨曦初露的时候,街筒子里就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人民日报1993 年)

(2)春节的春城,空气中透着油墨淡淡的清香。(新华社2001 年)

(3)路边的洋槐上发散着淡淡的香气。(宗璞《红豆》)

味觉词“淡”的特征投射到嗅觉感知到的淡淡的药香、清香的油墨味、馨香的植物,表味觉的“淡”与表示气味的“香”组合,两种感官结合,使得味觉词“淡”单纯表味觉的意义被削弱,令香气都带有了“淡”的特性。

2.4 味觉域映射到社会关系域

“淡”表示食物味道上的清淡,不浓郁,当品尝到“淡”味的食物时,舌头并没有什么强烈刺激的感觉,就像中国人表达情感时,总是内敛又含蓄的。味觉域的“淡”映射到社会关系域中,常用来形容一种张弛有度的人际关系,例如:

(1)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中国人不喜欢热情奔放的交往方式,崇尚平淡似水的君子之交。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平淡之中,才能显现出真情实意,这是由传统的民族文化所决定的,所以才会出现“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的表述。人们用具体可感的味觉体验来形容这种抽象的、微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表述始于文学语言,开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得到广泛使用,这种用法也就被固定下来,成为新的隐喻。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对事物的不热情,缺乏兴趣,成为一个贬义的词语,基于这一隐喻义,味觉域的“淡”映射到社会关系域上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表达,例如:

(2)老爷这一个月为什么和我们淡起来?(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八回)

(3)在年轻族群之中,社区人际关系淡漠的现象则更为明显。(新华社2004 年)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予了人们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情淡漠,个人主义盛行,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味觉的“淡”由味道的不深引申指兴趣不深,用来形容人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热情,投射到社会关系域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2.5 味觉域映射到内容域

“淡”表示食物味道上的不浓郁,仿佛没有存在感,品尝到淡味的食物,人们总会觉得缺少些东西,映射到内容域,还可以用来形容文章内容或人们的谈话内容平淡简单,没有意味,例如:

(1)后一句纯属扯淡,前一句却不无道理。(1994年报刊精选)

(2)“你别说这些没盐没酱的淡话,我们这是公事!”俗儿和她吵起来。(孙犁《风云初记》)

味觉词“淡”的特点是“乏味”的,人们从“淡”的性质是无味的、乏味的,从而联想起无聊的、无关紧要的事情,用“淡”来喻指无意味的事情显得生动形象又具有新意,多用于口语。

在烹饪的时候,调味料需要加的足够多味道才会浓郁,如果加的少了,就会觉得清淡无味,商场里,人多的地方才会显得生意红红火火,如果人少就会显得冷冷清清,给人以萧条之感,正是这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性为味觉词“淡”从味觉域到内容域的映射提供了基础,产生出不同于其他味觉词的隐喻用法,隐喻事物发展势头不好,常用来形容生意、活动不兴旺、不红火,如“淡季”、“淡月”,例如:

(1)冬季一般是文化生活的淡季,今年一月却比往年来得热闹。(人民日报1996 年)

(2)往年春节之后,该厂内销西服总要步入淡季,而今年至今,依然是淡季不淡。(1994 年报刊精选)

2.6 味觉域映射到程度域

“淡”的本义就是味道不浓厚,后来引申泛指稀薄,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少,例如“淡淡的香味”、“淡酒”。又引申特指含的盐分少,例如“菜有点淡”、“淡水”。以此隐喻义为基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淡”的意义也逐渐泛化,“淡”映射到程度域,常常与不可度量的事物搭配,表示程度浅,微弱,例如:

(1)这几年我也想过出国,可现在这心思也淡了。(1994 年报刊精选)

(2)说着,他拉过一把椅子,在两人面前坐了下来,故意淡了语气说:“说吧,你们想怎么办吧?(李佩甫《羊的门》)

这种表程度浅的意义还可以映射到其他领域,比如用来修饰色彩,表示颜色淡得看不出来,如:

(3)舱内壁漆成淡淡的绿白色,悬装着乳白色舱灯。(1994 年报刊精选)还可以用来表示人们对某种观念的理解程度浅薄,如:(4)安全生产意识的淡薄、法制观念的淡薄,酿成这出悲剧。(人民日报2000 年)

最常见的则是用味觉上的不浓厚来喻指感情的深厚程度,表示情感上的冷淡、不热情,如:

(5)当大家的感情淡了下来,他便开始说压力很大。(张小娴《月亮下的爱情药》)

3 结语

综上可见,味觉词“淡”映射域较多,映射范围广,但从总体上看,“淡”作为始源域投射到各目标域都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程度浅”的意味,在物理和心理相似性的联想机制下,这种感受从味觉域转向其它认知域,以味觉感受与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产生了众多隐喻义。在新的认知域里不断产生新的搭配,在具体的语用中实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语义也得到了衍生拓展。

猜你喜欢
味觉嗅觉形容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超强嗅觉
别无长物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一干二净
VR新技能:虚拟味觉技术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废寝忘食
Walk on Eggs
中医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