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
(山东省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山东青岛 266000)
中学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等知识,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优化地理教学过程的方式,对于学生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这一内容,能够提升中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文化和基本国情建立个人的认知。因此,教师需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地渗透在地理教学中。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进一步落实地理育人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不乏环境理论、爱国主义等博大精神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在渗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吸收有益的思想和知识,提升个人的整体文化涵养。自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拓展中学地理教学资源,扩宽学生的地理视野。内容丰富多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鲜明特征,其中包含了地理、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将这些内容穿插到教学中,可以明显地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性[1]。而且学生在人文知识的刺激下可以更深入地调动情感,对地理知识建立深刻的印象和感知,再深层次有效地提升个人的人格修养。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存在,影响对地理的深层次认知。当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则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扩宽教学的路径,基于课本教材内容来融合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地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就中学地理教材本身来说,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按照跨理论、跨学科的方式做出补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地理某一章节的开头,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补充地理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一方面以丰富、趣味、多样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在接触地理知识的同时,深化个人的地理涵养,了解与地理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提升整体的素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深刻分析地理教材,从而挖掘能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可以渗透的内容有“爱国主义”“天人合一”“仁爱思想”等,教师要仔细引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学习其中的精神思想,对人地关系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以“北京市:祖国心脏”这一内容为例,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城市职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和采取的保护措施,同时也需要熟悉北京的旅游景点。基于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灵活性地进行融合补充,将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渗透在其中,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比如向学生补充北京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它是新中国的象征。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以抒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并运用视频播放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举行庄严升国旗仪式的画面,以向学生传递浓厚、博大的中华儿女精神,将爱国之情根植在学生心中。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地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并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吸收,并发展个人的地理素养,单一的渗透方法显然难以实现,教师需要按照渗透的目标,将多元化的方法整合,从多个层次进行渗透,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对地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深入的理解。首先,教师要使用拓展延伸的渗透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在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层面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那么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导向,收集相关的资源,在拓展延伸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其次,应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渗透。在学习地理知识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很多文化信息相近的地理事物,教师由此要特别引导学生进行关注,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展开理解,进而灵活性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4]。另外,还可以利用触景联想法,当在教学中遇到某一类地理知识时,它和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连接,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元素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此调动个人的感官,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个人的地理视域。
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一内容为例,其中学生需要了解各个类型国家的政治体制、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等内容,还需要通过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主要依据,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在教学中,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操,教师可以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渗透,以数据、图表等工具引导学生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差异,并利用启发的方式来明确差异性存在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明确发达国家为何发达,发展中国家为何落后的因素,并对我国国情展开深入的解读,建立经济发展自信心。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当处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更深入地领会地理的奥秘,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将课外活动作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其中蕴含的诸多思想和情感。首先最直接的地理课外活动理应着眼于当地的地理信息,凭借学生对个人家乡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调动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探究、挖掘当地地理环境中存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析有效利用的方式。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展开调查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传统风俗习惯、地理遗址、文化建筑等,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地理环境中蕴含的博大思想,拓展中华文化视野,以更好地激发个人的爱国情怀,从而树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其次,教师要相应开展乡土地理活动,即以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地为主,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作为关键性的理论前提条件,表达地方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地理差异性的规律。将这种活动融入日常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地理教学的丰富性,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还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建立更全面的认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中的内涵,从而提升个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以“让我们走进地理”这一内容为例,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意义,并同时要意识到地理和我们日常生活、社会风土人情以及生产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走入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去探究当地的人文环境、心理特征、种植的粮食作物等,使学生对个人的生活环境建立更全面的认知,激发学习地理的上进心,增加地理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教师也可以搜集当地的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文化艺术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传统的民族习惯,形成尊重、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能够深化地理教学过程,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所以,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挖掘能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多种渗透方法和实践活动,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使其和地理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懂得尊重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并建立强烈的爱国之情,使个人的地理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