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提出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这个重大命题。在当前信息化成为人们生活常态,多元思潮并起的形势下,这个重大命题关涉及我国教育的根本,即育何人、如何育、为谁育。要将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落到实处,真正争取意识形态主动权,必须认真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的目标。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也正阔步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理性直面这一伟大进程中的意识形态争斗的情况,审时度势,果断指出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命题的铸魂育人,凸显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诉求。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意识形态的生发过程,其实就是在其持续地引导和培育下,不断铸塑社会人思想、精神和灵魂的过程。马克思曾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3]马克思论及的“现有的观念材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社会中流行的时代观念和思想潮流,二是指社会人的精神境界和灵魂内核。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结合并进行加工及至取得发展,其实质就是在持续引导和培育之下,不断铸塑社会人思想、精神和灵魂的过程。在历史发展中,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社会人的思想观念,进而铸入社会人的精神灵魂,以达到培育维护阶级统治所需人才的目标。可以说,无论哪个统治阶级在统治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志,进而表现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此实现对社会人精神灵魂的铸育,达到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终极目标。所以,社会人始终处于意识形态的铸魂育人活动之中。
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内涵主要表征为三大特性。一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主义认为,对社会人精神灵魂的铸育是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铸魂育人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精神上的铸魂,还是实践上的育人,都是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指引,引导人们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二是教育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人进行阶级教育是铸魂育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而这项教育首先需要进行明辨是非的批判性斗争。铸魂育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是直面当前意识形态挑战、欧美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当然选择,是党和国家民族发展不断创新开拓的当然选择,是关系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前途命运的当然选择。批判可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批判可以让社会人更为清醒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危害,能够通过对比进行辨别性反思,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和理论,进而真正内化为自主的信仰,并在实际行动中外化为积极的表现。三是全员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全体社会人都是铸魂育人的对象,要“实行普遍教育”。纵观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史,可以发现,能够将我国多个民族和众多人口紧密凝成一根绳一股劲的的,是全体人民的同舟共济的砥砺奋斗,是全体人民携手构筑的温馨家园,是共同浇灌孕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共同向往不懈追求的复兴梦想。铸魂育人不是对少数人的教育,也不是党员的党内教育,其具有普遍性。从覆盖面而言,是面向全体民众;从目标指向而言,是对全体民众灵魂的铸育。所以,铸魂育人是对面向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内外全覆盖。
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深刻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铸魂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和本质诉求,育人是为实现政权巩固、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政治灵魂、信念支撑、动力源泉是铸魂育人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有机融为一体,构成内在作用机制。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了百年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真理力量。纵观中国百年发展史,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共产党人的“本”,是“真经”,是“精神灵魂”[5]。正是对这政治灵魂的坚定,才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同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不但中国化出毛泽东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就,而且有效指导百年中国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6]马克思主义从内而外、由表及里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同中国人民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和崇高的政治灵魂。中国步入新时代,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发挥真理的强大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主观臆断,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发展实践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铸魂育人的精神支撑。世界社会主义几百年的坎坷历程、曲折发展充分说明任何一个政党从产生、兴盛到衰落乃至瓦解,往往都肇始于理想的坍塌和信念的动摇。面对国际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并不气馁,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样的矢志不移的强大信念,不但支撑中华民族翻过一道道坎坡,跨过一条条险滩,而且支撑中华民族一步步站起来,一步步富起来,一步步强起来,实现历史与发展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成就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幸福人民、发展中国、复兴民族。虽然探索的过程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只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信念,党和人民的远大目标就能实现。
坚持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理性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并以澎湃的激情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革命运动的利益,建立起来自由人的联合体充满了无比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崇高科学信仰的具体表征,是坚定革命信念的充分体现,在不断的传承中,也融铸为中国共产党只的实心和使命,激发起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为迫切也最为伟大的梦想,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中国梦的信心是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认知,是对科学真理和崇高信仰的矢志坚守,能够激发共鸣,凝聚人心,为铸魂育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认为,观念不过外在的物质东西为人脑所认知并被人脑所改造过的东西。人的最基本的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知再到实践。客观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主观认知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并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如此方能实现正确的认知对实践的有效指导。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要实现从单纯的理论认知转向自主的信仰实践。作为铸魂育人的出发点,理论认知绝对不是终极目标,人民群众的信仰实践才是目标所在。信仰实践是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信,是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普遍共识并全力以赴。相较于单纯的理论认知,信仰实践是一种认知突破,显得更加主动、更加稳定,也更为积极,更为持久,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所以,铸魂育人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是要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灵魂进行铸造,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人群。
马克思认为,实际运动比多少纲领都重要。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虽然是一个理论体系,凸显的是理论命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实践体系,彰显出实践导向。在实现理论认知后,最为要紧和关键的就是进行实践,让理论认知内化为精神品质,外化为行为习惯。要实现这一过程,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尤为重要。没有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理论就算是科学的也不一定能发挥作用,真理再伟大,也不能保证就能同实践有机结合,迸发出惊天伟力。首先,要实现从当下世界向网络空间的虚拟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营造的网络虚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这个全新而又日常化的空间成为了多元思潮新的角逐场和拳击台,并日益为人所瞩目并切实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铸魂育人必须积极拓宽空间,尽可能实现对网络虚拟空间的覆盖,让这个意识形态斗争新领域成为铸魂育人的新空间新载体。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再展示出独特而强大的力量,不仅在社会生产中引领了新的变革,还使人类生活创造出了新的空间,与此同时,还为国家治理拓展了新的领域。其次,要实现从灌输式教育向渗滴式教育的突破。在过去的铸魂育人过程中,教育方式更多注重整体性,针对性不够,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关照不足,育人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育固然需要,但面对各类人群还是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毅力,让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如春雨般默默浸润心田,化为思想和力量,要突出平等性、针对性、差异性和实效性。最后,要实现理论表述向日常话语的突破。在铸魂育人过程中,理论论述和政治话语是当然性的表达,但同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不能以理论的当然性取代民众的生活化需要。科学理论要发挥出真理力量,就必须有效契合群众的思想需求和言语习惯。所以,铸魂育人要走入群众、深入群众,推动理论表述向日常话语的转变,实现有机融合,进而实现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