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诗学与当代诗教

2020-11-18 13:10侯立兵
心潮诗词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诗教楚辞诗学

侯立兵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独特的诗学机制,这种机制对后代的诗人和诗学影响甚巨。近年来,从接受美学的视野来研究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影响堪称一个较为热门的学术方向。然而,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者们一般会比较关注古代的诗词,而较少会将注意力投射到当代诗词的创作。本文主要关注楚辞的诗学价值如何与当代诗词创作对接,如何让屈骚传统为当代诗教和诗词文化建设服务。

一、楚辞诗学的价值原点

楚辞诗学,是文化诗学,亦是生命诗学。凭借个人才华和人生际遇,加之江山之助、地域文化的综合影响,屈原的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光怪陆离的诗歌风貌。《汉书·地理志》比较了各地的风俗特征,认为“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信巫鬼,重淫祀。”屈原以《离骚》为代表的系列诗歌,表面看来具有巫风色彩和林野气息,实则具有心灵史诗的特性。此种心灵史诗迥异于古希腊荷马史诗和后来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等英雄史诗。沿波讨源,要探讨楚辞诗学对于当代诗词文化建设的意义,首先要将回到楚辞诗学的价值原点,这就需要我们从楚辞的基本特征出发。唯有如此,方能找到当代诗词可以从楚辞中借鉴到的那些“营养因子”。

《楚辞》的诗歌形象往往呈现一种碎金形态,创作思维则发散性和跳跃性,隐喻和象征是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楚辞的诗学机制,涵盖了四大系统,分别是神话系统、历史系统、自然系统、现实系统。鉴此,可以将楚辞诗学的主要价值原点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唯美风尚。《楚辞》除了炽热张扬的抒情特质,还有绚丽多姿的形式之美。在艺术追求上,《楚辞》的作者是具有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的。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会感受到香草美人、云冠荷裳等缤纷的意象纷至沓来,不绝如缕,其辞藻华丽,甚至有些许香艳之风。二是干世情结。屈原露才扬己的个性、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九死未悔的毅力,都源于其强烈的干世情结。早年“出则应对诸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是其施展政治才华的事业黄金期。然而,命运多舛,世事难料,其后被贬谪的时期,诗人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回到从前。三是独醒人格。《楚辞·渔父》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干世机会彻底丧失之后,屈原开始向内开拓,深度开掘灵魂世界,呈现出执着的独醒意识。这种独醒意识,实则是骚怨精神、个性特征和执着情怀的综合体现。

二、楚辞诗学与当代诗词的对接

归结了楚辞诗学的价值原点,也就为当代诗词创作厘清了可资吸收的营养因子的清单。当代诗词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与楚辞传统对接呢?这就需要在了解创作整体现状的基础上,系统盘点当代诗词的薄弱环节,通过“体检”和“化验”,厘清当代诗词创作存在哪些影响健康的营养缺失。

(一)补钙:弥补诗人风骨与干世精神的缺失

学界对于士大夫的人生态度习惯以“出世”和“入世”来区分,对应着道家的隐逸和儒家的事功。其实,细究“入世”的具体情形,也会相当复杂,其中一种当属于“干世”,“入世”者不一定“干世”。我们所说的“干世”带有力图改变现状的意味,诗人的“干世”情怀往往具有逆境而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色彩。宋代王安石诗云:“论心未忍遗横目,干世还忧近逆鳞。”(《次韵酬邓子仪二首》其一)当代诗词中的老干体、歌德体,其主要的问题不仅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文件体、语录体,更在于干世情怀的缺失和批判精神的涣散。当然,对此创作者们也可自我解读为“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岑参《寄左省杜拾遗》)。事实上,干世情怀的缺席,很容易让旧体诗词的创作集体出现精神缺钙的病症。屈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执着精神已经非常稀缺了。当代诗坛,各种诗社、诗群很多,相互唱和也很热闹,其风气似乎效仿宋代西昆体、明代台阁体。有人做过粗略的估算,现在各种诗群诗社发出的诗词数量几天就可以超过《全唐诗》的总数。然而,这其中真正能够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又有几何?除了艺术水平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写性情尤其是书写真性情的作品少了。当代著名诗人熊东遨先生在一次演讲时曾经说过:“有情则诗生,无情则诗死。”此话颇有见地,对于当代诗词创作呼唤真性真情大有裨益。没有真性情,抒情主体的形象就无法树立起来。

(二)美形:注重格律、隐喻等修辞之美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性思维处于整个文学思维的塔尖,与学术思维、公文思维存在重大差别。因此,一些写惯了论文或公文的人,如若要写好诗词,必须要调换不同文体的写作频道,腹中要具备几套不同的笔墨。一些为人诟病的老干体、歌德体,在直接诠释时政之外,实则多为文件体、语录体。除了立意和内容层面的问题,形式之美与修辞之美的缺乏也是这类诗作的通病。楚辞善用各种比喻、象征手法,譬如,哀叹时光匆匆,会以流水设喻,“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描写培养人才,会以园丁设喻,“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即所谓“引类譬喻”“联类己身”,实则是与《诗经》的比、兴手法相通的。这些手法若得不到有效传承,势必成为当代诗词创作在艺术上的瓶颈。

近体诗格律的正式成熟定型,一般认为是在初唐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之时。然而,讲究格律的源头却是很早的。其实,远在《诗经》《楚辞》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尽管《楚辞》作品的句法多以参差为美,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格律的讲究。例如,《离骚》中的“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再如,《涉江》中的“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从这些对句可以看出,尽管《楚辞》作品的句法在整体上是以参差为美的,但是,诗人在创作中也会适当考虑到平仄、对仗的因素。当代诗词创作中有人以古体、古风不讲格律为由而放松甚至放弃自己对格律的学习和追求,这定然对于诗艺的提升是有害的。楚辞诗学的形式之美、修辞之美应当为当代诗词接受。

(三)造像:丰富诗词的形象和意象体系

凡是好诗尤其是好的抒情诗,皆离不开意象。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对四季节候变迁的敏感,对各种草木鸟兽的观察,往往成为诗人摄取物象,凝练意象的源泉。干瘪的说理,在本质上一般都难以成其为诗,即便是以说理见长的诗一般也要通过情境和意象来引发议论。因此,在立意之后,造像就成了诗歌创作的重中之重。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作品,一般都具有缤纷的意象系统。其中既有“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话意象,也有“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自然意象。芳草美人以喻君子,众女恶禽以喻小人,诗人以隐喻为手段,造就繁复多彩的意象系统,最终形成统摄全篇的大象征体系。从物象到形象,再到意象,是一个不断提升的造像过程,这里面离不开诗性思维的“催化剂”作用。

说到这里,必须看到,缤纷的意象和鲜明的形象都来自于物象,一般来说多取自然界,也就是自然风物。花鸟虫鱼、山河湖海、风雨雷电,都属于自然物象。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人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长期居住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诗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四季物候的敏感,与自然万物之间有了隔膜。正因为如此,当代诗作中普遍缺少对自然风物的真切、细腻的感受。即便有时描写自然,一般都是常见而抽象的物象。花、鸟、草、木这些物象在当代诗词也经常见到,而现在的诗人却很难分清具体的植物、动物了,即便是对自己小区里的植物也很少能叫出名字了,可谓不识“草木鸟兽”之名了。这样就出现了问题,甚至成了创作上的普遍瓶颈。楚辞中繁多的自然物象,正是构成缤纷意象的基础,失去了这些,也就无法托物起兴,诗词的蕴藉与灵动之美也必然流失。因此,当代诗人向楚辞学习,亟待补上一堂自然课。

三、当前诗教的机遇与挑战

在谈了当代诗词如何接受和传承楚辞诗学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集中笔墨谈一下当前诗教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诗词教育如何与青少年教育尤其是与中小学教育对接、融合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在高校开设《格律诗词写作》课程,以及在广东省智慧少年宫,广州、东莞、茂名等地教育部门和部分中小学开展诗教、联教的实践经验来谈一些体会。

(一)当前诗教面临的机遇

当前青少年诗教面临自建国以来数十年最好的大环境,堪称最佳机遇期。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1.国家政策环境。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传承与复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少年诗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语文教材改革。毋庸讳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地位曾经日渐式微。近年来,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17年国家专门成立了教材委员会,用以指导大中小学校的教材建设,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率先开展。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统一推行,标志着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终结。新编的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大幅度增加中国古代诗文的篇目数量,同时减少“时文”的数量。整个小学六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体裁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从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古典诗词的重视程度。

3.媒体社会氛围。如果说国家层面对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一种上层的引领,那么,良好的社会氛围则是源自基层的呼应力量。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赛》等节目受到亿万观众的热捧,收视率屡创新高。传统文化和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得以在当代中国人心中复活,无数人心中沉睡已久的诗心被重新唤醒。受此影响,许多中小学校也在开展经典阅读、成语大赛、诗词大赛等活动。许多中小学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国学教育,有的还将国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有的正着手创建诗词特色学校、楹联特色学校、书法特色学校。除了学校教育中的诗教氛围较好之外,各类国学教育的社会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机构也会开设诗词方面的课程。

(二)当前诗教面临的挑战

1.国学教育断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始出现断层,这可以说是当前诗教所遭遇到的最大瓶颈制约。因为国学教育的断层,导致现在中小学诗教面临着师资的短缺、教材的匮乏、教学与课程标准欠缺等一系列难题。说到师资匮乏的问题,既要看到媒体、社会上诗词节目、诗词活动热闹非凡,又要看到很多参与节目、活动的嘉宾和专家自身其实是不懂诗词、不会创作的。面对此种尴尬的局面,愤世嫉俗与孤芳自赏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诗词界的有识之士要包容他人、反思自我,更要勇于担当、顺势而为。

2.创作语境剧变。当代人创作诗词应该被视为传统诗词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延续和发展。然而,当代诗人的创作语境却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在现实社会中,文言表达无论是书面上还是口头上都已经退场。文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场合十分稀少,很多人对于文言已经十分陌生。而旧体诗词创作在整体上还是要注重运用以单音节词汇为主的文言词语。其次,随着当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诗人已经离开了农村,远离了农耕文明,而传统诗词中的很多意象来自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对诗词创作语境的具体变化,蔡世平先生曾有概括:“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文体语言的转变、农耕时代到大规模生产方式的转变、信息交流由缓慢到快速的转变、传统诗话词话理论的影响到西方文论的强势介入。”面对创作语境的剧变,当代诗人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转变,探求创新,追求贴近生命、书写心灵和反应时代的写作,提升当代诗词的文学品质。

3.应试教育环境。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环境下,总体上来看,诗教尤其是诗词创作的教育还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未纳入应试教育的范畴。对于诗词进校园,很多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貌似持欢迎态度,但是,由于担心影响应试成绩、影响升学效果,又不得不暗中降低对诗教的支持力度。即便是有些诗词特色学校的诗教,也只是停留在业余活动、第二课堂的层面。

(三)当前推进诗教的对策

1.解决师资难题。在当前形势下,师资匮乏是制约诗教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具备诗词和楹联创作能力的人寥寥无几。在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师中具备这类创作能力的占比估计不到5%。对此,必须多措并举才能得以解决难题。一是做好中小学现有师资的培训工作,改造和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使之能够胜任诗词教育的任务。这其中可以将语文教师作为培训的重点,当然也可以吸收其他科目的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中长期和年度的诗词师资培训计划,落实有关培训经费,完成全体教师的诗词轮训目标。二是从人才引进的源头抓起,实行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改革。在中国语言文学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增加诗词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让一批师范生在走向中小学教学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诗词素养。三是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在中文专业考评体系中适当增加诗词能力的权重,从而引导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的诗词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师资源头上解决高校中文专业教师诗词素养和创作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只有高校教师自己能够懂得格律和诗词创作,才有可能培养出胜任中小学诗教的师范生。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对于解决中小学诗教师资匮乏问题可谓具有源头之源的意义。

2.纳入考试体系。当前的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试一般都会有诗词类的考题,但还仅限于背记和所谓的鉴赏层面,对于创作能力和格律常识则没有涉及。我们反对单纯以应试成绩来评价人才,但是,在各级升学考试尤其是高考对中小学教学依然还起着指挥棒作用的现实环境下,又不得不通过将诗词列为考试内容来推动诗教。诗教传统是国人都认可的,传统诗词楹联也深受国人喜爱,但是中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很少有人懂得基本的格律常识,在鉴赏诗词、楹联时大多只能泛泛而谈,进行抽象的审美,而不能深入肌理和骨髓,无法切中肯綮,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如果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一两道有关诗词格律的试题,这一窘况必将得到较大改观。

3.拥抱时代变革。诗教不是培养老古董和新“古人”,而是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人。在传统诗教与时代精神结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两项原则:第一,要坚持扬弃的原则,要认真甄别传统诗教的具体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诗词教育要为今人所用,要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诗词创作既要尊重传统的格律之美,又要适当吸收新时代的语汇,要表现新时代的生活。除了在诗教的具体内容上要注重与时代结合之外,诗教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更要如此,要把着力点放在现代人格的养成上。诗教要立足全人教育,为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作出贡献。诗教有利于培养大气平和的心胸格局、修身内省的个人修为、齐家治国的责任担当,因此,诗词文化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吸取人格涵养的源泉。

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余年,但是以屈骚为代表的楚辞对当代诗教和诗词文化建设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屈骚的唯美追求、干世情怀和生命诗学,犹如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照耀着当代人的诗词创作与诗词教育之路。

猜你喜欢
诗教楚辞诗学
背诗学写话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抓住历史机遇,锐意奋发进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创新时代中华诗教工作的美好未来——在全国诗教工作(镇江)会议上的主题报告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教为何与何为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楚辞章句》校勘举例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