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与尽兴

2020-11-18 12:36:13张佳玮
爱你 2020年7期
关键词:张怀民王徽之乐者

◎ 张佳玮

“乘兴而来”的故事,中国人都知道。王徽之在山阴,冬夜见大雪,酌酒,看四处皎然,彷徨,咏左思《招隐》;想起戴逵在剡,连夜坐小船去见;天亮到门前了,转身回家。王徽之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事听上去像苏轼夜游承天寺……如果苏轼来个“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造门不前而返,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张”……嗯,感觉这也不像苏轼做的事。当然,也可能张怀民睡着了,苏轼怕落得敲门都不应,便倚杖听江声。

王徽之这么做,被《世说新语》列入“任诞”。他的心情不难理解。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也许天寒下雪,一路赶去时已经不爽,到门前,耐心用完了。但大多数人哪怕耐心用完了,总会寻思“来都来了”,于是顺便见见戴逵吧。而王徽之就是不在意这“来都来了”,这一夜的沉没成本不要了,走。

大多数人为什么舍不下呢?1927 年,布鲁玛·蔡格尼克发现,相对于已完成的工作,人比较容易在意未完成的、被打断的工作。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

比如苏轼去访张怀民、看月亮,这事完成了,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王徽之雪夜访戴逵,没完成就回去了,大家就觉得有些怪。

这种心态也可以用到其他地方。比如,人老了,相比自己所做的,往往会后悔自己没做的。“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相比上面这段痛彻心扉的独白,“真后悔我当初跟她表白了呀”就少得多了。

未尽、未完之事总能惹人牵挂,算是人的普遍心理,故此才显得王徽之真是舍得。

舍不得的心理自然也有积极的作用。

威廉·福克纳和雷蒙德·钱德勒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们会先构思好一个小说的结尾,然后编织情节,看故事如何到达这个结尾。这样写起来很有动力。尼尔·盖曼说他写小说的诀窍就是:“写,写完一个,持续写。”吉恩·沃尔夫更干脆:“开始写下一个!”

先别前思后想,先开始了再说。除非你恰好是王徽之那样的性情,否则,未尽、未完之事会一直啮咬你,让你自己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张怀民王徽之乐者
茶林故事
名家名作(2024年4期)2024-05-07 10:25:28
和苏轼一起熬夜的张怀民,最后怎么样了?
SOUNDS OF THE VILLAGE
汉语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Sounds of the Village
未知生,焉知死
张怀民
诗潮(2019年10期)2019-11-19 13:58:55
夜游承天寺记
给俺吹个曲儿
爱你(2018年11期)2018-11-14 08:06:02
给俺吹个曲儿
知止者富 知乐者常乐
文史博览(2016年11期)2016-02-05 01: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