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光影

2020-11-18 11:37:53文德芳
娘子关 2020年5期
关键词:铁血阳泉光影

文德芳

巍巍的太行山云蒸霞蔚,从美丽叠翠的狮脑山森林公园半空中,居高临下地俯瞰,白色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褐红色的“中共第一城”纪念墙,白墙黛瓦的革命纪念馆,鲜花盛开的花篮,鲜花编织的国徽,全方位、立体化地被文艺工作者用光影定格、记录。从而,创作成了一幅被命名为《丰碑》的光影艺术作品,留存在了四季更替、日升月落的时光里。

近日,由阳泉市文联主办,阳泉市摄影家协会、山西景辰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在阳泉文化中心市展览馆的二楼,《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圆满展出。在影展的现场,《丰碑》这一光影艺术作品首先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创作此作品的摄影作者是曹贵忠,其创作背景定格在2019 年盛夏时节,阳泉本地实景拍摄的主旋律、红色史诗电影,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影片《铁血阳泉》(原名《中共第一城》)隆重的开机仪式现场。

时间回溯到2019 年7 月5 日的上午,巍峨的狮脑山,绿树环绕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清风徐徐,蓝天白云,“中共第一城”纪念墙下,红色的《中共第一城》(电影原名)开机背景板,如同一团红红的火焰,燃烧在人们期盼、喜悦的目光里。他们是影片的导演、主创人员、演职人员以及关注在英雄的阳泉大地上,用光影的艺术穿越70 多年前的时空,实景、置景再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党史上,阳泉那段波澜壮阔、独一无二的红色岁月的文艺家、学生、媒体记者、市文联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齐聚狮脑山“中共第一城”的纪念墙下,静待覆盖在摄影机上的红绸徐徐地揭开。

上午10点,亲临现场的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羽,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郭健,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杨志刚,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电影《铁血阳泉》特别顾问刘慈欣以及多名阳泉市领导,影片导演康健民、总制片白建才,影片主要演员刘之冰、英壮、李艳秋等,一同缓缓地掀开了摄影机上的红绸,清风微微地吹动,山峦叠翠间,那鲜红的颜色随风飘动,那么醒目,那么鲜艳,现场所有的目光静静地注视着,掌声在广场上响起来,久久不息。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震撼人心的时刻,更是令阳泉人民骄傲的时刻。这一时刻,被嗡嗡飞行在空中航拍的无人机,用光影全程地拍摄、记录。

这,便是光影艺术作品《丰碑》创作拍摄的场景;这,便是多少阳泉人民红色梦想的开幕;这,便是电影《铁血阳泉》隆重的开机仪式。

与《丰碑》一同展出的光影艺术作品共有100幅,张瑞平拍摄创作的《群“星”风采》,路忠德拍摄创作的《开拍》,肖秀花拍摄创作的《幕后》《夜拍》《整装》,刘海旺拍摄创作的《探》,李育才拍摄创作的《解放》,王雨生拍摄创作的《现场速写》,高山拍摄创作的《<人民日报>在阳泉》《开心加好奇》,李世广拍摄创作的《“星”光灿烂》,韩计川拍摄创作的《古庙走进电影人》,单若鹏拍摄创作的《首映启动》《等待首映》,张爱民拍摄创作的《欢庆》,刘胜拍摄创作的《主创亮相》,李素珍拍摄创作的《铭记》,颜晓晨拍摄创作的《童趣》,崔振宇拍摄创作的《红妆》《入戏》,史军福拍摄创作的《群情激荡》,任新民拍摄创作的《原声》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置景,用光影艺术、真实地记录、再现了电影《铁血阳泉》在阳泉乡村、厂矿、景区、铁道等十八个拍摄地的场景,记录了电影拍摄转场、推进的历程以及影片在阳泉首映时那些激动人心的燃情时刻。

如今,在《铁血阳泉》拍摄圆满杀青一周年之际,《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的成功开启,通过一幅幅光影艺术作品,对影片《铁血阳泉》拍摄历程的全面回顾,再次点燃阳泉红色文化的热潮。为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阳泉调研时强调“阳泉是一座红色的城市,英雄的城市”给予了充分的回应。瞧,展览的现场,观众或呼朋引伴,或与家人相携,与同学相随,在一幅幅作品前驻足、观看、回忆、讨论,再观看、再回忆、再讨论,进而在心中一圈又一圈地激荡起波澜的涟漪。由此,为我们回望2019年的盛夏,电影《铁血阳泉》在阳泉大地上热火朝天的拍摄历程缓缓拉开了序幕。

电影《铁血阳泉》由阳泉市委、市政府、山西景辰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导演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2019年7月30日,随着蜿蜒陡峭的山路上,驴驮肩扛地为西柏坡送炭的镜头落幕,影片的拍摄在盂县仙人乡水占村圆满杀青。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给中宣部电影局回函:“贵局来函(中宣局室发[2019]160229 号)收悉,我们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阳泉市是中共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是历史事实。电影的具体片名可由出品方依据这一事实斟酌确定。”

2019 年11 月28 日,在阳泉恒大嘉凯影城举行了《铁血阳泉》的首映礼,2019 年12月19 日,影片在全国上映。从而,将阳泉为迎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共党史上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推向全国,让全国人民从影片中了解英雄的阳泉、红色的阳泉,为全国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电影《铁血阳泉》根据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作协主席侯讵望创作的《中共第一城》改编。法国电影理论宗师安德烈·巴赞形容戏剧和电影的关系时言:“戏剧是水晶吊灯,电影是手电筒的微光,手电筒照在吊灯上,光线折射,而后流光溢彩。”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把安德烈·巴赞所言的戏剧换成电影文学剧本,这个比喻仍然贴切,文学剧本里挖掘电影的视觉冲击力,犹如将手电筒照在水晶灯的过程。而电影剧本的创作过程,侯讵望老师历时四年,进行深入挖掘,用匠心反复打磨,仅他自己就修改了9 次。导演康健民加盟后,又几经修改,前后达12次。

在影视评论界,多将目光注视着电影,而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者形象,往往因为被隐藏在电影的背后而被忽略。通常影视评论说得最多的是电影通过什么故事核,运用了几条线,具有哪些矛盾冲突,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或者塑造了什么典型人物形象,也或者再现了那些经典场景、画面等。总之,影片运用了什么样的故事核,如何再现典型人物形象,再现了什么典型人物形象等,是电影文学剧本作家通过电影场景、冲突、画面等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影视评论界讨论关注得较多的问题。而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者形象,却相对很少令评论家、学者关注。

其实,电影文学剧本中的创作者形象,不是以再现电影人物的典型形象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中,不像文学剧本里塑造、再现典型人物的形象那样,以客观外在的方式,去表现文学剧本创作者自己。而是将文学剧本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情怀,责任与担当等,渗透贯穿到文学剧本的始终,从思想的深度和哲学思考的高度表现作家的人文关怀、情感态度和历史观、世界观。电影文学剧本主要表现出来的,便是文学剧本创作者的“精神形象”或者评论界所说的“精神高度”。所以,一部影片的推出,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是非常关键的。文学剧本的创作者思想、艺术追求、文学使命与责任担当等,都通过电影文学剧本这一特殊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档案和人格镜像等去集中体现。

从这个意义而言,《铁血阳泉》的原文学剧本创作者侯讵望老师,他数十年的创作中,始终以阳泉为创作源头,并且坚持立足于阳泉这片土地,进行有源有泉有根有灵魂的创作。阳泉于侯讵望老师,既是生养的土地,又是作家的精神原乡,如沈从文与湘西,阿来与川西高原,贾平凹与商州,莫言与高密。因此,他对阳泉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等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寄托着作家的真切的情怀。从而,创作出了《致命的诱惑》《我是谁》《故乡的根脉》《走进阳泉》等多部文学作品,创作的抗战题材电影剧本《伏击》(合作)获“赵树理文学奖”影视戏剧文学奖,本人曾获“赵树理文学奖”优秀编辑奖。

侯讵望老师在创作一部部作品的过程中,都坚守于阳泉这片土地,进行实地深入调查,查阅大量史料,直抵现实,直面真实,这种基于真实、哲学的文学思考、文学书写,既是历史、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考察、调研、搜集、储备,又遵循文学创作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规律。立足于阳泉,放眼全国,对于阳泉的人文历史、地理人物、山川风物、精神特质等的书写,于作家侯讵望老师而言,不是“小我”的书写,而是以作家的责任与情怀,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进行大故乡、大情怀的书写。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阳泉,读懂阳泉,进而喜欢阳泉、宣传阳泉。

侯讵望老师扎根阳泉,基于一系列挖掘阳泉、再现阳泉作品创作的经验基础上,完成了又一部力作电影《铁血阳泉》(原名《中共第一城》)文学剧本的创作。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正太铁路边,京畿藩屏、扼守晋冀咽喉的战略要地阳泉,煤铁资源丰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进京赶考”前预先设立的战略城市。电影《铁血阳泉》,穿越时空用光影生动地再现阳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波诡云谲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带领阳泉人民,战胜敌特、救助饥荒、清匪反霸,由“破旧”走向“立新”,并探索创建和管理人民城市经验的艰苦卓绝的历程。

影片将“任功”“刘水河”“栓柱”“兰子”等人物的梦想与奋斗,设置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巨变中,他们创建人民城市,与敌特较量,他们恢复工业,他们发展生产,他们经历忠诚与背叛,甚至流血牺牲等,矛盾与冲突、曲折与反转,在跌宕起伏中引人入胜。从而,成功塑造了以“任功”“刘水河”“栓柱”等为代表的典型人物形象,并展现了阳泉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独一无二的、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这一重要的战略地位,影片立足于阳泉历史的真实,中共党史历史的真实,从几个鲜明的电影场景中艺术地再现。如:盘踞狮脑山上日军保安五大队的溃败,阳泉的工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人民日报》在阳泉,阳泉人民送炭温暖西柏坡,阳泉向全国北上南下输送干部等。

从文学剧本到成为穿越时空的光影艺术作品——红色史诗电影《铁血阳泉》在全国的热映,不仅仅是侯讵望老师的心血之作,也是阳泉文联的心血之作。更是对阳泉“中共第一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乃至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的展示,以真挚的情怀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致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致敬!向在阳泉这片热土上牺牲的革命英烈致敬!

《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不仅仅是拍摄历程的记录,更燃起了阳泉人民对红色历史的回望、传扬。

在一星期的影展期间,从阳泉四面八方赶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有青年、有老人、有妇女,还有儿童,他们通过欣赏一幅幅记录影片拍摄的光影艺术作品,回顾电影《铁血阳泉》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以影展为载体,令人再次回望阳泉的红色历史,点燃了心中的激情。其实,当电影拍摄的一幕幕、一场场,通过影展真切地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心中激荡起波澜涟漪的,又何止是一个人、两个人。

影片《铁血阳泉》的拍摄,是将阳泉静态的红色历史文化,通过电影这一光影艺术,以荧屏这一载体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将激动人心的红色历史置于电影情节与画面之中,成为宣传阳泉的活态文化。影片艺术真实地再现1947 年5 月至1949 年10 月,正太战役胜利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关键时期,发生在阳泉特定历史时空里的故事。中国共产党选中了地处正太铁路之畔,处于晋东平定县的阳泉镇,在一片废墟上亲手创建了第一座人民城市。从而,发生了一系列的与敌特斗争、战胜饥荒、恢复生产,为全国解放输送煤铁资源,为南下北上输送干部力量等。而影片在阳泉的拍摄,吸引了众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关注,他们用光影的艺术留住了影片的拍摄时光、拍摄场景、拍摄情景,以及影片拍摄的场前幕后等。从而,与影片的本身,与伟大的时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地将阳泉红色历史文化的底蕴再添上丰满的一笔。

2020年1月3日,在阳泉市作家协会《铁血阳泉》观影研讨会上,阳泉文联副主席赵存珍在谈到电影拍摄过程时几度哽咽。他说:“电影再现的阳泉作为‘中共第一城’历史上的六大事件,这六大事件,放在全国,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战胜了经费不足等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拍好电影,做一个有情怀的人!”《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的现场,他用手机将影展的光影作品拍摄、收藏。他说:“影片在阳泉拍摄的一个月时间里,市文联从侯讵望主席、李银苟副主席,到各部门的负责人,再到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实行排班值守,我本人当然是一天不落地坚守,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就为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地把电影拍好,展现好阳泉的红色历史,对得起阳泉这片土地上那些牺牲的英烈!”

回忆起影片的拍摄历程,市文联赵存珍副主席多次谈起“做一个有情怀的人!”他说:“你有没有看过2019 年的《娘子关》增刊?你看那里面刊载的一篇篇,一个个文字,都记录着我们文联郭祯田、张晓悦、冀幼农、赵海连、耿丽明、尚丽仙、苏文、颜晓晨、白建刚等倾情参与电影拍摄的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画面。”

而且,电影拍摄中,还得到了阳泉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帮助。且不说别的,就那些顶着伏天高温坚持出演的群众演员就令人感动。赵存珍副主席说,由于剧情的需要,群众演员们在高温天气里,穿着上世纪四十年代厚重的衣服,汗流满面地出演着影片里的角色。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都是来自我们阳泉厂矿、社区、学校等的人民群众,为了拍好这场电影,扮演好电影里的角色,他们晓出夜归,披星戴月地坚守在取景现场,一同坚守在现场的还有关注影片拍摄、关注本地文化的摄影、绘画的文艺家们。

在《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赵存珍副主席谈起电影拍摄的圆满成功时,他没有说文联全体工作人员排班值守工作、倾情付出的苦与累,令他感到豪情满怀的是电影《铁血阳泉》在全国上映,英雄的阳泉,以电影的形式,向全国各地推出了“中共第一城”。同时,他还从本土实景拍摄中谈到影片强化了本土的地域文化色彩,丰富了影片的地方元素,为向全国推出阳泉增添了艺术魅力。说到影片的本土元素时,他一连称赞电影不仅全景实拍于阳泉,而且阳泉这支阵容强大的群众演员,为电影拍摄做出了贡献。他说:“近50家单位、部门协助拍摄,参与人数近万人次,群众演员最多的有三场,分别是平定县的下董寨村,娘子关景区铁桥,郊区的三都村,每一场的拍摄,参与的群众演员近千人。”“分别拍摄影片里阳泉集市,阳泉解放收缴晋绥军、日军、日伪军的场景,以及阳泉解放建市的庆祝大会、阳泉南下北上干部欢送大会的场景。”

主题摄影展里,有一幅被命名为《群“星”风采》的光影作品,留存了一名名阳泉群众演员的风采,由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张瑞平拍摄创作。定格在《群“星”风采》中的那些群众演员,他们年龄最大的70 多岁,年龄最小的还是孩童。张瑞平说仅这一幅作品,他跟着《铁血阳泉》剧组拍摄了28天,跟拍了108 名群众演员,用了长焦70—200 和中焦24—70镜头,甚至有些镜头的拍摄用了广角镜头。张瑞平说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但为了电影的布景,以及艺术真实地再现历史的需要,他们都穿扮成上个世纪40 年代的妆容,顶着热浪高温,用心、用情,专注地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之中,所以他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个群体,留下他们在影片拍摄中的妆容与神情。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在自己的土地上,当电影里的群众演员,一生都难以遇上一次,用镜头为他们留下影像,是一种纪念,也是为了更好的回忆。

《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展出的艺术作品虽然只有100 幅,包括剧组拍摄创作的作品。然而,这100 幅作品又是从多少作品中遴选出的,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感受真切。电影外联制片高山说电影在阳泉拍摄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一共拍摄了照片1000 多幅,展览选中了他的《<人民日报>在阳泉》《轻劲》《开心加好奇》等作品进行展出。高山坦言:“我没有经历过电影《铁血阳泉》艺术再现的那个时代,但阳泉城区东营盘《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暨人民日报社移驻地的旧址大门,那砖墙、门楼却非常熟悉,能够通过参与电影拍摄重温那段历史,是值得珍惜的。”因此,他用光影真实地记录电影拍摄的情景,用光影留住影像,也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影片在阳泉取景18处,全部分布在阳泉的各县(区)。娘子关、下董寨龙潭峡谷、小河、三都、大阳泉、桃林沟、移壤、岩会,阳煤三矿,盂县水占、盂县铁厂、盂县南娄集团机械厂、晋盂钢铁厂等以及白羊墅铁路货运站。2019年炎热的盛夏时节,阳泉境内的山川、村庄、景区、厂矿、铁道,都能听到“各部门准备、灯光、道具、摄影、演员,开始……”的指令,每天从这一指令开启了影片《铁血阳泉》在阳泉的大地上紧张有序地拍摄。电影在阳泉的大地上一天一天,一幕一幕地拍摄,搅动起了一波一波的红色历史文化热潮,被这股热潮所熏染,令多少阳泉人民志愿加入进来,为影片的顺利拍摄尽自己的力量。

《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里,光影作品《开拍》,以独特的角度定格了电影拍摄的幕后场景,由城区影视家协会副主席路忠德拍摄创作。出于对光影艺术的敏感,他在工作的间歇抽空到了大阳泉的取景地,拍摄了电影在大阳泉取景地拍摄时的道具、服装、群演等,一共拍摄了40 多幅作品。《开拍》只是其中的一幅,定格下了剧组工作幕后的一个场景,而且这些剧组工作场景,通常是鲜为人知的。他说:“我到电影《铁血阳泉》大阳泉古村取景地,适逢战火硝烟,人们仓皇奔跑这一幕的拍摄,而场记正好记录下了这一幕的拍摄时间、镜头编号、影片名字等,这是电影后期剪辑的重要标记,我立即拍下了这一幕。”光影作品《开拍》虽然不是影片拍摄的第一个镜头,但是,它是影片每一个镜头、每一幕、每一个画面开拍的首要工作,被有心的摄影艺术工作者记录下来,在《铁血阳泉》主题摄影展中展示出来,令观众更直观地明白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幕后工作者是如何做的,揭开了电影拍摄的神秘性。

为时代留影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记录电影拍摄历程的同时,还能从电影的拍摄中窥见本土红色历史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人说,电影是光影的艺术,摄影同样也是光影的艺术。展出的一幅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推、拉、摇、移、跟等镜头拍摄方式,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等聚焦、记录了电影《铁血阳泉》热火朝天拍摄的情景,并通过光影艺术永久地留存下来。

咔嚓——咔嚓,展览馆里,一位位观众拿起了手中的相机、手机,用镜头聚焦这些光影艺术作品。此情此景,这些光影作品便成了人们留住时光、留住记忆的背景,这些背景又定格在了时光的影片里,珍藏进我们的一去不返的岁月里。

电影《铁血阳泉》,穿越时空的光影之作,在今天这一伟大的时代,点亮了阳泉本土的红色经典,有着弥足珍贵的伟大意义。说起红色经典,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伴随我们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诸如《红岩》《红日》《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四渡赤水》《闪 闪红星》《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狼牙山五壮士》《红色娘子军》等,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无不令我们耳熟能详。而阳泉,如果用色彩比喻,红色是阳泉众多色彩中最为耀眼的颜色,红色文化更是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一位老艺术家在观看电影首映礼之后说:“电影《铁血阳泉》是阳泉这片土地上,继《一支红军阳泉来》《伏击》《红星照耀北国》《初心》《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太行红缨枪》等作品之后,又一红色经典之作”(近日,又出版一部新作《新中国的城市摇篮》)。那么,《铁血阳泉》的拍摄、记录、推出、热映,对于以光影创作的摄影者而言,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也是重大的历史机遇。在影展的现场,那一双双激动的眼睛,一个个不断聚焦、拍摄的注视,自信与豪情溢于言表。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一座城市不变的是精神,是文化。用光影再现历史的电影《铁血阳泉》,是文化;用光影记录,电影《铁血阳泉》拍摄的历程,也是文化。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寻找、回望,对历史的收藏。找回城市的记忆,收藏本土红色文化,宣传本土红色历史,传扬本土英雄的故事,即使远离那个年代,仍然能感受其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铁血阳泉光影
铁血忠诚
心声歌刊(2022年5期)2022-12-18 02:32:50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5:32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26
光影
光影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26
铁血舰长闯也门
光影之下
商周刊(2017年18期)2018-01-28 00:32:44
《阳泉 草书赋》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