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麒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安世之道和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融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是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告诫家人之说,家里积攒再多的钱财,也比不上有一门好的技术、技艺在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对儿子治学的劝勉和告诫。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向来注重家教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貌、风气、风尚、风格与风采。家风廉则安,家风贪则败。家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言传身教,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孟母三迁”的初衷;“岳母刺字”,示儿永志不忘精忠报国;“孔鲤过庭”,则展现出孔子良好的家风,凸显孔子有教无类,教人如教子的师表之德,以及其子孔鲤尊师重道的美德。
万丈高楼始于基,家风就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熏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行的家人。我国从古至今许多圣贤名人都极为重视家风建设,如曾国藩曾奋笔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而倡行勤俭。他的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此二字是其家风文化的核心。又如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工资可观,但他却把自己工资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的事业上,并经常慷慨帮助别人,家里日子常常过得很紧张。他英勇就义时,留给家人的遗产仅一块大洋。真是:不怕吃苦受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蜀国乡贤、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一代宗师、“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唐君毅,就是优良家风家教孕育出的一位大家。其父清末科秀才,为人耿直,不为权倾,不为利折,为学精博,曾系四川大学及华西大学教授,享“蜀学之正”“真儒”之誉,著有《孟子大义》等书留世。其母相夫教子,曾任教于简阳女子师范、成都敬业中学等,常寓教于诗,有《思复堂遗诗》五卷传世,被赞为“蜀奇女子”“孟母”。他们教子所言平实有理,特具传统儒雅风趣和川南韵味,诸如:“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妄自作小人”“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大巧若拙,大辩不言,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等,尤以尚德修身、明理启智和温柔敦厚之诗教,对儿子影响巨大。唐君毅遵循父母之教,行于天地间,见贤思齐,终成大器,而志业千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德善为怀,善待他人”,这是在我小时候外公经常对我说的话。他一生都仁爱待人,尽管过去奔波流离,苦难重重,但是无论身处何处,都常告诫家人,做人要有善心,多做好事,要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好事做了好事在,就会一生平安。单位谁和谁发生争执了,外公总愿当那个讨人厌的和事佬。生活困难时期,时常有路过的穷人到家里讨饭吃,外公从不拒绝,都尽力给予帮助。他虽病逝多年,但他的善行,邻里乡亲、单位同事至今还在传颂。他以一种言行一致的家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心灵。岁月流转,外公始终是我做人的一根标杆。学习他,践行仁爱为本,善待他人。
孟子曰: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行风和世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首届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行动中,我们更应当把对党的忠诚纳入家风建设中,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忠诚干净,以廉为荣,守住清贫,担当作为。
清风廉韵入家门,国泰民安永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