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英
伴随着雪花的飘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刚进腊月,“年”就被一抹特有的“中国红”层层渲染。机场、车站、码头、街巷,人流胜寒流,脚步铿锵行。大江南北,回家过年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中国结,红灯笼,连同寒风中冻红的脸蛋,也亲切得直逼人心,仿佛家就在眼前,团圆就在眼前。
浓郁的年味儿四处弥散。桃符换新,时代绎进,从家门到城门,从书写到张贴,一副副饱蘸憧憬、祈福纳祥的春联,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春节就有户悬“桃符”之说。春联文化也由此绵延。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道靓丽风景和一席民俗盛宴。它增添了节日的祥瑞喜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我们从书写风格不同、内容丰富多彩的联语中,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淳厚的乡风民俗和华美的节庆礼仪,感受万家团圆、喜气洋洋的祥和欢欣......
红彤彤的春联伴着喜庆的节日,贴遍中华大地,从高原到平川,从塞外到江南。张贴的是民富国强、家和业兴的文化自信,张贴的是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张贴的是忠诚守信、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从美学到哲学,从民俗节气到家国情怀,从祈福纳祥到艺术熏陶,以其特有的仪式感,于春风里抖展盎然。
如果说“年”是升华欢乐、播种希望的海洋,那么一副副春联就是翻卷着的浪花,在承载文化的同时洗礼心灵,以其特有的行为、特定的方式,深深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
现代化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取之不尽的源泉,她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扎根在传统礼俗里。尽管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的生活习俗仍在延续,回家过年、贴春联、包饺子,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当然,传统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君不见,西安、南京等地城门春联的盛大登场,让传统春联的生命在当代蓬勃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