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鉴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 614000)
现今诸多年代久远的纪录电影,特别是黑白胶片纪录电影,因为年代的久远,技术的不成熟,画面质量比较粗糙,声音音效不足等诸多问题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而这些影片又因其时代的特殊性,具备了极大的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及人文价值。如何提高此类影片的传播性,如何让历史类纪录片为大众喜爱,成为困扰着电影人的一大问题。而如今依靠着数字修复技术的发展,将黑白变为彩色,将模糊变得清晰,将寂静无声变得悠扬悦耳,对历史类纪录片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纪录电影胶片因其材质特殊,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大多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损伤。关于电影胶片的损伤主要有六种类型,分别是:脏点、划痕、噪波、霉斑、抖动、闪烁[1]。而数字修复技术就是要去消除和矫正胶片上的这些问题,同时要尽可能还原胶片原始的质感,做到“修旧如旧”。通过胶片的数字化处理及还原,更好地体现影片所想呈现出的视觉效果
不止如此,色彩也是电影画面的重要元素之一,早些时候将黑白电影化为彩色的上色工作是极其复杂,但是在数字修复技术的帮助下,AI 数字修复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的数字信息化处理,使颜色修复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极大地减少。
补帧技术也是画面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人类眼睛的特殊生理结构,如果所看画面之帧率高于每秒约10 ~12 帧的时候,就会认为是连贯的[2]。而许多老旧的影像资料因为拍摄设备的限制或数据的损坏,造成了帧率低于正常观影感受或帧率不断变化等问题,都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着观众的观看,而补帧技术为这样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纪录电影作为一个视听艺术,除了画面以外,声音也占有重大的分量。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诸多老电影都是没有同期录音的。如有纪录片之父的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因为没有录音,只能选取音乐来填补声音的缺失。而如今,凭借先进的拟音及数字化录音技术,可以极大地帮助纪录电影还原真实的电影声场,极大地提高了历史类纪录电影声音方面的缺憾。
在许多历史类纪录电影中,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或是胶片的各种问题,导致所需素材的信息量极大的丢失,进而造成了影片无法将故事还原呈现给观众,当一部影片的影像质量会给受众带来不舒适感受时,其片中精神内核的表达,及相关手法的运用都会逐渐被观众忽视。观众会受影像质量的影响,逐渐失去对观影的兴趣与享受。而数字修复技术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大办法。在一些纪录电影资料中,画面细节已基本全部丧失,如果不通过修复,受众基本完全无法得知画面究竟呈现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进而影响受众继续跟随导演的思想更深刻的进入影片。而修复后的画面基本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画面的细节基本上被完全的呈现了出来,直接地向受众传达了准确的画面信息,重构了图像的巨大魅力,减小了画面质量对受众的消极影响。
如在2018 年上映的纪录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由导演彼得·杰克逊和BBC,以及14-18NOW 项目组、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联合起来的制作团队使用最先进的数字修复技术,让这些百年以前已经模糊甚至腐烂的黑白胶片,以4K+3D 的影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这样技术的运用使原来的片段中士兵们几乎模糊不清的面容上呈现出忧虑、恐惧和偶尔的欢笑[3]。极大地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对于年代较远的素材的处理中,还有一个问题也比较重要。据不少相关文献的记载,因为胶片成本和感光效果的限制,当时拍摄电影的帧率都是16 格一秒。且又因当时用的都是手摇式摄像机,所以帧率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值上的,其帧率会在14 ~26 之间浮动。这样在以24 帧每秒为基准放映速度的今天就会出现速度快慢不等的问题。因现在的受众大多已经习惯24 帧率的影片反映习惯,在观看16 左右帧率影片时就会因跳帧而产生奇怪的滑稽感,如在影片《他们将不再变老》中提到一战中坦克的片段,如果用24 帧速反映这个16 帧速左右的素材,坦克的前进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滑稽感,这当然与导演想要表现的严肃主题大相径庭。在剧组通过补帧技术的调整下,此片段最终以受众习惯的24 帧的帧率呈现,这才将图像的内容信息及导演的意图准确的传达给了受众。
还有一项观影习惯的契合是,一般年代久远的影片大多为4∶3 的画幅。《决胜时刻》中使用到的我国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响资料原来是4∶3 画幅的黑白图像,影片的制作团队通过局部的放大的技术将景别改变为了现代电影常用的16∶9 的画幅,而进行这种放大的前提和基础是影片在数字还原时清晰度的极大提升。这样的画幅从观众的视觉习惯上成功的赋予了影片一种现代影片的高质量高工业化制作的魅力。
色彩对于纪录电影也有着极大地影响,大量年代久远的黑白纪录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观感上的定式,且也因为色彩的缺失难以快速的构建对于那个时代的一种基本的感受,这源自于色彩对影片基调和氛围天然的影响,且现代观众已经习惯于观看彩色的影片作品。但是,传统的上色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复杂且难以完成,但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智能上色的系统运用在了影片的制作中,使得大量缺失的色彩可以得到还原,并且通过数字技术还可以进行调色,通过对已经拍摄的场景进行色彩的统一,还原镜头画面本身的色调或者调整导演心中所想要的色调;通过调整色调来烘托那个年代的氛围[4]。例如在《决胜时刻》中还原的开国大典的片段,便用还原的真实颜色更好的衬托出了历史事件的伟大庄重,加强了观众内心的震撼,也为这份厚重的记忆添加了色彩。
声音作为纪录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极大地影响着影片的呈现。特别是对于诸如《他们将不再变老》这样的历史战争类纪录电影声音的力量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大于图像的力量。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种声场力量的代入感,这种还原的真实感,可以将受众迅速地拉入场景,代入到电影中去,在表达和表意上都带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而如今拟音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影片还原片中所需要的各种音效声,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将原本已经缺失的声音资料,通过数字修复技术将图像中人的口型转化为文字,并运用配音演员将本来由同期录音才能做到的效果呈现在了荧幕之上。在影片《他们将不再变老》中有一个片段是关于军官在参战前一天给他的部队做了一次演讲,诸多有关一战的纪录片都用到过这个镜头。但这段素材一直都是默片,只能看到军官说话,却不知道他究竟在说什么。制作团队采取唇语的读取及资料的查阅,再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匹配。最后用不同的语速录制三遍进行匹配,再进行数字修复操作,最终将这段影像的有声版本呈现给了受众。
当然,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技术的发展在为历史类记录电影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真实性问题上的。一方面,大家相信数字修复技术,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这种AI 的修复技术是不是会篡改素材的真实性。这种修复电影是不是更利于导演妄自加入自我的主观色彩。这样一来,便使以真实性为基础的标准性要求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这类问题出现的症结主要还是在对纪录电影的真实的理解各有千秋,而真实性问题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于纪录电影研究与创作始末的问题。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数字技术是服务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而数字技术同时也是纪录片的一种表现形式[5]。
总而言之,数字修复技术在历史类纪录片中的广泛运用及其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技术手段带来的视听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电影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为纪录电影的未来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让纪录片的四种价值更大化,更准确地传达给了受众。至于发展中的一些小问题应当可以看作是探索道路上的曲折与蜿蜒,这些问题不能抹杀数字修复技术对历史类纪录片带来的深远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历史类纪录电影采取此类手段丰富和加强影片的整体效果,为受众创造更加逼真,更加真实的观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