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端阳
张刘生,垣曲县皋落村人,性情耿直率真,做事风风火火,痛快干脆,颇有那么一股子英雄豪气。他出身农家,没多读书,但经事历时,很有生活历练和经济头脑。他打过工,跑过运输,当过老板,后被乡民拉回家乡当了村委主任。他创办鼎诺种养合作社,盘活家乡经济,帮扶众多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他虽届知天命之年,仍然风风火火,带领大家在小康路上奋进。
舜乡大地古村皋落,山河秀美,历史绵长。张刘生就在这块黄土地上长大,祖父辈都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在这块热闹却并不富裕的地方,因为家境贫穷,他中学毕业后就回家帮父母种起了庄稼。开始,他安心于家里的责任田,有忙有闲,顺其自然。后来,他看到有些人外出做工要比自己种地的收益多出很多,日子渐渐宽裕起来。他动心了,就想着自己也要创出一条致富门路,改变家庭的困境。经过一番思谋,他走出家门,去外面闯世界。许多年里,他打过零工,进过工厂,承包过砖窑,贩运过木材,最后,他落脚到跑运输行业。从给人开车,到后来自己买下车自主经营;从一台车到几台车,成为小老板、专业户,再发展到十几台车,大宗经营运输营销。十几年过来,张刘生成了皋落一带令人羡慕的有钱人、聪明人、能干人。
张刘生富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周围的乡友,每当年关,他总要和发小聚聚。有一次,酒至半酣,一个同学对他说:“老同学,你半生闯荡,事业有成,人生算得满意,但依我看,并不算圆满,你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张刘生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国家号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你是党员,还应该带领咱们村共同致富才是。这既应该是你的责任和担当,也应是你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攀登。”说者随口,听者有意。张刘生内心怦然一动,他觉得自己身上确实欠缺了一点什么。
又一次,他去探望有40 多年党龄的老村支书。谈到村里的事,老支书说:“咱们村虽在(皋落)街边,但人心松散,东窜西坐,挣不下钱,还穷不思变,就是缺少一个能干的领头人把大家带动起来共同致富。许多人都说,这个领头人只有你最合适,不知你听说过这话没有?”一席话说的张刘生心生感慨,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2012 年,张刘生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意,竟选皋落村村长。
这是他经过了很长时间考虑所做出的选择。老同学的话说得对,老支书的话语重心长,他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开启更光辉的跋涉。
他的这个决定得到了时任乡党委书记(也是他的同学)的赞赏和肯定,鼓励他为家乡人摆脱贫困做贡献,为振兴乡村做努力。
但这个决定却遭到妻子孩子的反对,老父老母也犹疑不决,兄弟姊妹也不支持。张刘生不为所动,他说:“你们的顾虑我都能理解,但我的选择没有错。我不能只为了自己,我要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缺憾。”他在竞选报告上这样写道:“我不是什么能干人,但我至少是个实干人;我不是什么聪明人,但只要有一颗真心就够了。如果大家信任我、支持我,我一定把全村人的事当作我自家的事来办,竭尽努力,带动大家开创致富门路,让全村人尽快脱贫……”
这年冬天,在全村人众望所归的呼声中,张刘生以高票率当选了皋落村村委主任,从而开启了他人生的又一次新的征程。而他对全村人的承诺,则成了他前进路上的沉甸甸的责任。
2013 年,张刻生挂牌成立了鼎诺种养合作社。他要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以吸纳全村最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都能参与进来,只要勤劳,人人都能很快脱贫致富。合作社起名“鼎诺”,意谓“一言九鼎,一诺千斤”。这是他对村民宣示的决心,他张刘生就是这样的说到就坚决要做到的硬汉子,掷地有声,绝不含糊。
张刘生选定皋落东岭连片2250多亩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做为合作社生产发展基地。在这块原生态没水没电没路的黄土地上,他先期投入75 万元架设了13000 米电力线路,筹措165 万元建设了4 个提水泵站和总量1600 立方米的四座蓄水池,铺设了17000 米的地下水力管道;又用80 万元修建了8 公里的水泥硬化道路。这些资金全都来自于他半生的打拼积蓄和他人的投入,还有争取到的一部分扶贫资金及贷款。前后至今,六、七年来,张刘生的鼎诺种养合作社的后续投入已逾1000 万元,而总资产已达4000 万元以上。
合作社的主打产业起始是1700 多亩的优质干果经济林和数百亩的雪松、白皮松等风景林木。在核桃盛果期到来之前,为解决合作社短期经济收益的欠缺,经多方考察,同时间立体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各种林下作物和陆地蔬菜,以后又增设冷光棚和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蔬菜收入一年到头源源不断。因为蔬菜种植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几年来已成为合作社的支柱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冷光棚已发展到300 多个,日光温室大棚也突破了百数。2019 年各类蔬菜年销售量800 余万吨,收入1269.82 万元。蔬菜种植户户均增收4 万元。蔬菜日交易量高峰期达1.5 万公斤,交易额6 万余元。合作社已经成为了垣曲县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产品占据了垣曲县城各大蔬菜市场并销往外地。
张刘生的合作社是奔着村民的脱贫致富而来,是为了给村民开创致富的门径,吸收的大多数都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和附近闲散劳动力,在扶贫攻坚的决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运行操作中,张刘生坚持“合作社+基地十贫困户”的摸式,对贫困户低价承包,并负责技术和产品回收,让他们最大限度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他的诚心和实在赢得越来越多的村民的信赖,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并很快得到收益。
五十多岁的任俊青因为孩子上学和建房欠下了五、六万元的外债,他与合作社签约了三亩温室大棚蔬菜,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外债,而今收入颇有盈余,成了小康人家。身有残疾的建档立卡户王红军无力参加重体力劳动,但完全可以种菜。合作社成立后,他找到了挣钱的门路,承包了三亩大棚蔬菜,三年过来,把身背集体开发的十多万元房款还清了,他高兴地说:“跟着张刘生,脱贫有保障。”据统计,几年中间靠合作社摆脱贫困的建档立卡户有四五十户之多,他们每年的合作社收益都在四、五万元以上,大大超出了去周边外地零散打工的收入。至于附近来合作社零散务工的劳动力的务工收入则无以计数。合作社因此凝聚了全村和周边乡民的人心,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和聚宝盆,也因此先后被垣曲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单位”,被运城市农委授予“典型示范合作社”,被山西省农业厅授予“山西省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从2012 年至今,张刘生一直在村委主任的位置上,大家信任他、拥护他、依靠他。他一边精心经营着鼎诺种养合作社,一边还要鼎力把村里的事情办好。
2016 年,皋落乡政府为解决边远山区群众脱贫,将157 户571 口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放到了皋落村。为完成这项任务,张刘生耐心做好本村乡民的工作,将最好的地段让出来。在建筑施工上严把质量关,附属设施一步到位,让搬迁户入住即有一种幸福感、舒心感。为保证这些人家能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他还协调为这些人家寻求增收门路,除一部分安排在他的合作社外,一部分协调到附近的沐风、煜耀、酒厂等企业,还有一部分帮助他们自主创业。这些人家都对他这个村委主任满怀感激之情。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几年来张刘生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多方筹集款项硬化了七个居民组在岭上的官道,开办了老年日间照料和活动中心,建成了设施一流、崭新而气派的村办幼儿园,特别是创建了规模恢宏、富有皋落文化特色的“赤狄文化体验园”,使其成为皋落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三千个日月轮转,今天的皋落村早已是今非昔比,旧貌换了新颜:新街代替了老巷楼房代替了窑院,繁荣代替了贫困,开明代替了闭塞……
张刘生很忙,但忙得很值得,很有获得感。
张刘生很辛苦,但辛苦得有价值,很有幸福感。
皋落人感激他,有人给他编了几句顺口溜:“多亏刘生回村庄,创业务工有保障。蔬菜基地致富路,村容村貌大变样。撸起袖子加油干,扶贪攻坚奔小康……”是的,皋落村近多年的变化张刘生功不可没。他也因此历受党和政府的表彰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运城市脱贫攻坚创新奖”“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垣曲县脱贫攻坚模范奖”“垣曲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为之奋斗的皋落村也获得“美丽宜居示范村”的美誉。
然而,他却无力家为。老父亲多次住院,他只能晚上看看。如今长年卧榻在床,他只有托弟妹在床前代劳。老母亲年高体弱,腿有伤病,他更无力顾及……
在荣誉面前,张刘生显得很低调,很淡然。他说,说他是领头雁也罢,铺路石也罢,他知道这都是对他的鼓励。他更知道,这都是他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他就是要做脱贫致富的领头雁,甘当扶贫攻坚的铺路石。他还说,皋落村已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这只是小康路上的第一步,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他已经设计好了,鼎诺种养合作社要继续扩大再生产,转型再发展,要让更多的人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
这就是张刘生,一个坚实厚重,心怀高远的皋落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