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禹城
“七一”期间,各地基层党组织纷纷召开组织生活会,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刀真枪地检视问题、解决问题,取得积极成效。但不可否认,个别党员干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上仍存在认识和实践误区,特别是在“自我批评”上存在“批而不改”“一批了之”的现象。
何为在“自我批评”上“一批了之”?就是言行不类、知过不改,只是为了“自我批评”这个环节而进行自我批评。在自我批评时,看似认真检视、深入剖析、痛心疾首。但是,在接下来整改问题时,却又听之任之、置若罔闻、执迷不悟。到头来,“自我批评”的确是批评到位了,但存在的问题却依旧是问题。
《资治通鉴》有这么一句话:“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意思是说,有错能改才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不犯错才可贵。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自我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党员干部能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倘若党员干部在“自我批评”上只知错、认错却不改错,光在“认识自己”上下功夫,在“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上却畏首畏尾、踌躇不前,又如何能够发挥“自我批评”刮骨疗毒、脱胎换骨的“功效”?
如何用好“自我批评”这剂良药?关键还是要在“改”字上下真功夫。广大党员干部在“自我批评”时切莫说归说、做归做,只批评、不整改,要坚持把“改”字贯穿始终。要树牢“知错即改”的意识,真正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魄力,用“手术刀”对准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和有“过”的自己“扳手腕”“硬碰硬”;要秉持“改过不吝”的坚决,对于自己的缺点问题,要主动改、盯着改、追着改、一直改,不改好不罢休。在改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身边群众和同志的监督。如此,“自我批评”这剂良药才能发挥最佳“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