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以古为律”与“以绝为律”探议

2020-11-18 01:57李鹏飞
杜甫研究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律诗变体李白

李鹏飞

诗仙李白各体兼备,尤长古体和绝句,为诸家共识。根据学者统计,李白古体诗总约640 首,绝句总159 首,律诗约162首,其中五律127首,七律 8 首①。其中,古体诗占到诗歌总量的60%以上,律诗与绝句的数量相当,各占16.6%左右。相比之下,历代诗论家不仅对李白律诗关注较少,而且还存有很大争议,这与众人对其古诗和绝句一致推崇的态度大相径庭。就研究现状来看,虽然不少学者已经对李白的律体成就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或称赏其情韵自然之法,或证明其格律谨严之处,特别是对其“以古为律”的手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澄清,认为李白律诗之清远含蓄、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与其时的创作风尚、其人的自由个性以及远绍古诗的诗学取向有关②。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批评者主要着眼于李白律诗和古诗之间的联系,却忽略了诗人“以绝为律”的写作艺术。除此之外,笔者将诗论家对李白两种律诗变体的批评比较之后,还发现存在着因阐释相近而造成歧解的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么,历代诗论家究竟如何看待李白的律诗变体?两种变体主要有何种异同?怎样理解诗论家的分歧,并且理清两种变体形式的关系?本文特从明清两代学者的争议出发,并结合与之相关的李白律诗加以分析,以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断面1、2是电网的薄弱环节。调整柔直有功功率对断面1、2有相反的效果,即加大柔直有功功率,会缓解断面2负载,却会加重断面1负载。在该方式下,柔直系统输送188 MW时断面2达到限额,加大柔直系统输送功率至527 MW时断面1达到限额,因此为保证断面1及断面2均不超限额,需控制柔直有功功率区间为[188 MW,527 MW]。

一、明清诗论家批评李白律诗变体的视角

通常认为,李白的绝句信手偶得,自由天然,如高棅评曰:“盛唐绝句,太白高于诸人……今列为正宗。”③李攀龙也说:“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④李白的乐府、歌行潇洒飘逸,变幻奇美,王世贞便评曰:“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又云:“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⑤许学夷也说:“五言古虽不能如汉魏之深婉,然不失为唐体之正。”⑥推此可见,李白的绝句和古体实为后代诗论家眼中的唐诗正体典范。

然而,大多数诗论家却认为李白的律诗多不合正体格调,以致于褒贬不一,争议很大。如王世贞就认为:“太白之七言律……变体,间为之可耳,不足多法也。”⑦许学夷对“太白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的疑问回应道:“盛唐诸公本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太白才大兴豪,于五七言律太不经意,故每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五言如‘岁落众芳歇’‘燕支黄叶落’‘胡人吹玉笛’,七言如‘久辞荣禄遂初衣’等篇,斯得中耳。世谓太白短于律,故表明之。”⑧分析来说,虽然“体多浑圆,语多活泼”是李白等盛唐诸公的诗歌创作风尚,但也不宜太不顾及诗体规范而“失之于放”,所以对其律诗变体提出了批评。不过矛盾的是,许氏紧接着指出:上述三首五律“极为驯雅,然后人功力深至,尚或可为。至如‘晋家南渡日’‘地拥金陵势’‘六代帝王国’……‘牛渚西江夜’‘汉水波浪远’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兴趣所到,一扫而成,后人必不能为。所谓人力可强,而天才未易极也。”⑨那么,该处“驯雅”一词到底反映出了批评者对于李白律诗变体的何种态度呢?稍早的张居正在论述司马迁与班固的史书特点时也曾运用该词,他说:“子长之书,虽驰骋该博,类取杂家小说以实之,其为文多不驯雅,不如固之简严明切,叙次有纪。”易知,就史而论,其指叙述有纪,严明有法;推之,就诗而论,其指诗体雅正,文辞妥帖。许学夷既已表明李白“短于律”,却又称道其“极为驯雅”,格调虽有稍放之病,但是瑕不掩瑜,尤其那些兴趣所到之作,实非人力所能及;既已认为“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却又遗憾其“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这种既极为看重诗歌辨体,又不免折服于诗人的天才创造,从而造成斟酌不定的两难态度,充分表现出了许学夷衡量李白律诗变体时的矛盾性。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引起诗论家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李白的律诗变体。那么具体说来,它主要有何种表现形式?其他诸家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第三,意境风格。“以古入律”后的诗歌风格依然比较完整统一,而“以绝为律”则容易出现两种诗境不相协调的状态,特别是重复的语意会给人以赘余之感。比如李白的《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前两联通过意在言外的笔触将音乐曲调和自然景况相互交融的写法,已经完美地展现出了一种妙意横生的境界,这与其五绝《清溪半夜闻笛》“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和七绝《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境风格极为相似。如果就此敛笔的话,即便尾句点染出了诗人主观的情意,也并不会妨碍到诗歌的余韵,反而还能激活前三句的客观意象。但是,律诗有四联八句,如若再运用两联四句的篇幅将已经营造出来的言外之意详细抒写出来的话,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诗歌的艺术空间,以致于有“骈拇枝指”之嫌。特别是这首五律的前三联中分别出现的“玉笛”“秦声”“梅花”“出塞曲”四个意象都是围绕着“乐曲”而展开的单向性描写,而“绝句本来的基本性格”才是“在于与主题相关联的材料单一地单线地连续下去这一点上”。所以,它显然不是律诗的写法,而是呈现出了绝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观胡人吹笛》与《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境也是如出一辙。其中,前首诗的后四句与后首诗的前两句情思一致,前首诗的前四句与后首诗的后两句意象一致。虽然两首诗歌的语言都达到了自然缱绻的艺术效果,但由于绝句的好处在于以景结情,饶有余韵;律体的不足在于以情续景,反生枝指,所以“以绝为律”的作品容易造成诗境断裂,风格不谐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种“似律而非”的夹杂状态。

其二,“以绝为律”。这种说法历来谈及较少,最早由胡应麟在《诗薮》中明确提出,他说:“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并且提出了“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的问题。分析来看,所谓“骈拇枝指”主要有两层指向:一方面,它是指诗文用语和意思的繁复,也就是刘勰所批评的“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疣,实侈于形。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的现象。另一方面,它是指诗歌意境的不完整,类如李东阳讨论运古入律问题时所谈的问题:“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调。古涉律调,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红药当阶翻’,虽一时传诵,固已移于流俗而不自觉。”虽然该种情况与“以绝为律”并不相同,但如果从同为诗歌变体的生成原理来看,它们所造成的艺术结果却非常相似。李白《观胡人吹笛》中“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也是单独摘列出来,实属绝句妙境;置于五律整篇之中,则有所不谐。因此,胡应麟认为李白的以绝为律未能完美地做到诗体的浑化,进而有语意繁复、诗境不协之嫌,该种变体的尝试并不可取。然而,胡氏并非固守正体之人,如其对岑参“以律为绝”的手法就十分肯定,认为“《凯歌》‘丈夫鹊印揺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等句,皆雄浑高华,后世咸所取法,即半律何伤”。也就是说,诗体的正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了诗篇整体的风格气脉,李白的“以绝为律”已经破坏了律体之境的完整性,所以才不可取。

依据上述讨论可知,明清诗论家通常认为:“以古为律”意即以自由流畅的古体诗之法入律诗,从而形成风流率意的诗歌变体;“以绝为律”意即以天然神诣的绝句之法入律诗,结果导致意重境裂的诗歌变体。由此来看,并非所有的诗歌变体都是成功的。那么,究竟出于何种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为了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律诗变体和诗家的批评态度,就必须先对两种变体的异同作出澄清。

二、李白两种律诗变体的主要异同

尽管历代诗论家大都对李白的律诗变体有所论及,但是主要关注点在于“以古入律”,并把诗人不甚讲求律诗体制的作品一并打入此类,却忽略了“以绝为律”的问题。就笔者目力所及,今人仅有郁贤皓先生力主此说。因此,有关李白“以绝为律”与“以古入律”的关系问题还是存在不少疏漏。事实上,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以古为律”和“以绝为律”的相同点

第一,语意反复。通常来说,古体诗和绝句为了便于吟咏,往往一气呵成,又一唱三叹,所以诗人以“古”或“绝”入律时,大都对该种特点有所存留。比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谢榛指出:此诗“前云‘红颜弃轩冕’,后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兴到而成,失于检点。意重一联,其势使然;两联意重,法不可从。”究其原因,颔联所言的“弃轩冕”已经表达了孟浩然不慕功名利禄之意,但颈联却将其“不事君”的孤高品性再次申说,而未能将孟夫子之风流的其他侧面逐层展开,重复的叙述使得本应双峰并峙、各自对仗的两联绾合成一意,以致于艺术效果上有所欠缺,这恰与胡应麟评李白《观胡人吹笛》所存在的“骈拇枝指”问题相一致。由此可见,两种变体都与律体一联一意、一句一意,甚至多意的要求不相符合。

第二,不遵对仗。颔联和颈联之间应当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基本要求,但是李白的律诗变体大都不拘泥于此,如其《江上寄巴东故人》:“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希。”除首联大体采用了对仗形式外,后面三联的流转直下,正是古体诗的常见写法。相比来说,李白的绝句也多是如此,如其《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整篇不用对仗,分别按照地点、人物、事件、情态四个要素顺笔写来,两者的区别只在于诗句数量上的不同。因此,当批评者面对李白“以绝为律”的作品时,自然很难作出明确的区分。如其《夜泊牛渚怀古》就引发了很大的分歧,诗云:“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陈仅认为:这是“纯乎律调而通体不对”的古律,其他诸家也大都出于此诗不用偶对的散体特点,而认为该诗是“以古为律”的代表之作。可事实上,如果单就“不对”来判断律诗变体的性质似乎还不足以确证,所以郁贤皓先生佐之以诗体风格和意象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指出:该诗虽然“按平仄协调是一首律诗,但却没有一联对仗, 而且最后两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不符合意象应起讫完整的律诗原则”,其实是绝句的写法。推此可见,“以古为律”与“以绝为律”都存在不拘对仗的特点。然而,如果从诗论家对李白同一首律诗变体的不同定性上来说,它们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第2步,生产设备采购量驱动因子(描述各个影响因素的说明性变量)的选取。生产设备采购量驱动因子的确定原则:采购量驱动因子合乎逻辑地和各个影响因素相联系;采购量驱动因子的变化引起生产设备采购量的变化具有一贯性;采购量驱动因子的量值易于确定。

当然,发热期间,体温时高时低是普遍现象,须待病因消除、疾病治愈后,体温调定点恢复到原来的设定,体温方能恢复到正常。

(二)“以古为律”和“以绝为律”的不同点

第一,用语方式。虽然两种变体大都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但是“以绝为律”通常不会反复使用某一语词,“以古为律”则不然。如李白的《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汪师韩评曰:“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韵也。”事实上,如果姑且以后来的平水韵而论,此处仅首句“鹉”字、四句“何”字的平仄有误,以及颔联的“青”字出韵,所以单从变体的角度来讲,主要还是诗人“以古为律”所致。另外,诗中“鹦鹉”二字共计出现三次,这与两次出现“凤凰”、三次出现“凤”字的《登金陵凤凰台》如出一格。因此,虽然郁贤皓先生所提出的《登金陵凤凰台》的“平仄对仗都符合要求,但首联反复出现相同的词语,全诗的气氛、风格也不像律诗”的观点基本恰切,但应当指出的是,该诗颔联上句失粘,下句平仄有误,而且论者将其归到“以绝为律”的诗例中来讨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章法结构。尽管两种律诗变体都不拘偶对,但是“以古入律”的诗体结构较为连贯和完整,如其《赠孟浩然》,首联由“吾爱”起,中间叙孟浩然,尾联以“揖清芬”收,呈现出了主——宾——主的叙写层次,秩序井然。或如《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上四为宾,其中首联写僧濬抱琴,颔联写其弹琴;下四为主,其中颈联写诗人听琴,尾联写己品琴。意象前后完整,意脉一气呵成,意境十分统一。相比之下,李白的“以绝为律”之作往往会出现意象结构不完整的现象,如其《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沈德潜评曰:“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虽然有为其律诗变体辩护之意,但是沈氏也指出:从律体应起讫完整的结构来看,同首律诗中的每联或者每句整散不一的做法并不可取。况且“意在不尽”的散行结构实为贴近绝句的艺术气象,也是论者隐而未发的问题。除此以外,黄生还指出了“太白五律多率易,结语尤甚”的问题。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点,不妨结合李白绝句的惯用笔法来看,孙绍振先生论述李白《下江陵》时总结说:“他掌握了绝句的结构特点,在三四句以‘流水’的句式使前两句客体的描绘转化为主观的抒情。”就其《送友人》的前四句来看,首联描写了山横水绕、相互映衬的客观环境,颔联则在散行流转的笔法中点明了送别之地,从而使得前两句的自然物象笼罩了一种离别送远之意。再看颈联和尾联之间的章法结构关系,同样是工整平稳的对句外加散行流走的散句,这种于近体诗中以散句收结来传释主客交融的手法确实非常符合李白绝句的特点。因此,黄氏所谓的“太白五律结语率易”,正如郁贤皓先生所言:由于该诗“首联对仗,颔联却用散句,它和尾联都呈现出诗意的不完结状态,这是绝句的意境和气象”,当与其“以绝为律”的手法有关。

儿童接触的主要媒体之一是电视。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对于电视中侵犯题材的模仿更普遍。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系伊伦教授和林斯曼教授用两年多的时间在波兰、芬兰、澳大利亚、以色列和美国测试了3200个儿童,结果显示:儿童收看暴力影片、电视越多,其攻击性越强。

其一,“以古入律”。尽管有些诗论家认为李白泥于古诗太过,容易造成语词运用虽多,句意却反复单一,从而破坏了律诗原有艺术张力的现象,如庞恺认为:“太白五言,纯学《选》体,觉词多意少,读之易厌。”但也有不少人作出辩护,如田雯认为:“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陈仅甚至还称赞道:“以古诗为律,惟太白能之。”也就是说,相比于李白律诗不重体制而出乎法度之外的情况,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绝妙好境才应该是批评者关注的重点。上述两家观点可谓各执一词,而且截然不同。反观冒春荣的观点则较为折中,认为李白五律中的“通体俱散者”虽然是“诗之变格”,但假如诗人对某种诗体“拘之绳尺,不敢少纵,则无以自立”,所以必须将其还原到特定的创作理念和相关的文本内容中去分析,只是冒氏仍把原因归结为“兴到成诗,无与人力”,以致于阐发未明。总体来说,当属冯班的认识最为深刻,他指出:“古诗之视律体,非直声律相诡,筋骨气格,文字作用,迥然不同矣。然亦人人自有法,无定体也。”在冯氏看来,声律不是划分古体与律体的唯一界限,批评者不能以理论先行的方式束缚住诗人的创作家法,而评估“以古为律”的理论依据应当包括诗体的结构、气象、语言、功能、声律,以及诗人的艺术个性、创作法度等多种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来评判某种诗体的正变及其价值。

三、李白律诗变体平议

通过梳理各家评价和两种律诗变体的异同后发现,即使面对同一首律诗变体,不同人的判断也存在着很大差异。那么,何以会出现该种现象呢?事实上,这不仅与两种律诗变体形式的相同点密切相关,还与律诗、绝句和古体诗的源流关系,以及绝句于特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有着极大的联系。

一方面,绝句与律诗形成的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却有着同源异流的关系。针对绝句的早期形态和发展情况,葛晓音先生分析说:“五绝与七绝分别起源于汉代和西晋的民间歌谣。五绝律化始于齐,七绝律化始于梁中叶。”即五绝和七绝都源于古体诗,而其律化的时间则基本和新体诗的产生同步。韩成武和吴淑玲也指出:“‘绝句’之名出自先唐。‘绝句’之作早于律诗。但那时候的绝句在字声上还处于自然状态,没有人工痕迹。”虽然齐梁绝句已经有了律化的萌芽倾向,但那时也还没有脱离于古体诗的艺术形态和基本风格。不仅如此,当时于五言诗中还形成了一种介于古绝和律绝之间的过渡形式——齐梁调。

②参见房日晰:《试论李白的五言律诗》,《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第69-75页;陈定玉:《天际白云自卷舒——李白五律艺术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第39-46页;宋心昌:《李白五律艺术论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第29-34页。

但是,为何诸家对李白的“以古入律”有所争议,却多有人从诗学风尚、诗人天性、诗作情韵等理论视角出发,而对其持辩护肯定的态度,反观李白的“以绝为律”,不仅历来评价不多,而且大都颇有微词呢?

其一,绝句与古体诗大都散句为多,如果不是律绝的话,实际就是四句的古诗,如王夫之所说:“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所以古绝和古诗在本质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律诗的体制为四联八句,绝句的体制为两联四句,加之李白的“以绝为律”大都是以古绝的气象入律诗,所以广义的“以古为律”涵盖着“以绝为律”的写法。具体来说,诗人在进行律体创作时出于日常写作的偏好和临场作诗的惯性心理,通常会有意无意地融入绝句的天然气象,但也要自觉不自觉地顾及到律诗大体的规范格式。这样一来,就不免导致律诗中出现了破坏全诗意象结构且带有绝句意味的某一联或某两联,以致于诗歌的整体意境很难达到高度统一,因而“以绝为律”只能见于整首律诗中的某个局部。与之相反,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特别是四联八句的古诗与律诗有着同等句式数量的要求,即使李白“以古为律”后的艺术风貌失去了律诗的原有特色,却也换之以通篇完整的古体气格,尽管偶然会不合律体平仄对仗的规范,但出于李白对诗歌语言的纯熟运用和兴趣所到的天才逸气,也不会存在诗境上的相互龃龉,反而还有种驾轻就熟的自由浑成之感和流转直下的酣畅淋漓之意。因此,李白“以古为律”的艺术效果要高于“以绝为律”,大多数诗论家自然不会求全责备,而且还非常称赏。

其二,虽然绝句体制到了李白的时代也未达到很高的律化程度,甚至还呈现出了“乐府化”的主流趋向,但是诗人对于律诗与绝句的艺术风格还是会有艺术创作上的基本共识,所以李白的绝句往往被视为当时的正体,而杜甫的“以律为绝”之作则被视为变体。究其原因,五律大都“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儿对属矣。似易而实难,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绝句既“最贵含蓄”,又“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还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 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 使人莫可捉着。”所以从诗语上的清远含蓄和诗境上的言外之意来看,律诗和绝句的风格确有相近之处。但是两者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绝句语意简约而有缠绵之意,琢磨不尽而有绕梁之音,律诗则深厚沉实、峻整精密。因此,无论是“以绝为律”,还是“以律为绝”,都很难良好地融合绝与律的固有风格,诗人创作不易成功,却易招致不满。相反,尽管古体诗与绝句同样不拘格套,但是李白的“以古入律”之作却往往能够出神入化地打磨掉不同诗体之间的龃龉之处,从而兼有古体之畅达和律体之格调的艺术美感。如其《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既以古脉行之,又通篇符合格律,正是五律别调,以至于胡应麟对李白的“以绝为律”大加批评,却对其“以古为律”之作尤为激赏,称其为“盛唐杰作。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因而理智地说,确实不是所有的诗歌变体都是成功的尝试。相比于“以绝为律”,李白“以古为律”的艺术效果更好,所以诗论家们多为前者作出辩护,而对后者有所不满。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衡量任何一种律诗变体的价值,都必须得反复从文本生成的实际情况及其内部所彰显的多种艺术视角出发,从而较为审慎地作出具体而微的精细考察。李白律诗虽时有变体稍放之病,但其清新俊逸之气一旦流入诗中,亦必非格律所能束缚。如果秉持包容开放的批评态度来看,便正如沈德潜所说:太白五律“逸气凌云,天然秀丽,随举一联,知非老杜诗,非王摩诘、孟襄阳诗也。”尽管李白“把表面上的格律形式打破了,而他所掌握的不是形式上的平衡,而是本质上的平衡”,其“以古为律”和“以绝为律”尤谓大家之法,并且为后代诗人的律体创作提供了非常值得参考和反思的艺术门径。

注释:

①诸家对李白各体诗歌的数量多有统计,其中以申东城《李白、杜甫诗体与唐诗嬗变》(《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44页)分列较详,故暂取此说。另由于李白七律较少,故本文的论述主要以其五律为主。

另一方面,即便诗体的发展推移到了盛唐时期,绝句的体制也还没有完全从古体诗中独立出来。特别是就五言绝句而论,它非但没有随着律诗体制的定型而趋向于律化,反倒倾向于“乐府化,使前代文人创造的各种句式作法,与乐府自由的表现方式相融汇,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丰富自然、无迹可寻的境界”,甚至跃升成为了唐代绝句的正体形式。结合具体创作情况来看,李白五绝有77首,其中律绝9首,古绝23首,齐梁调45首;七绝有84首,其中律绝56首,古绝10首,折腰体18首。诗人的七言古绝和折腰体已经足占七言律绝的50%,而五言古绝和齐梁调则高达五言律绝的7.5倍。因此,李白的“以绝为律”其实是以乐府化了的绝句为律,而他的“以古为律”则是以包括乐府、歌行体等在内的古诗为律。然而,由于古诗在律化过程中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变体,而且掺杂现象非常严重,尽管批评者提炼出了两种较为主流的变体形式,但当古诗与绝句的体制格式已经渐趋分明,而风格特质还在相互交杂时,诗人却有意无意地将两种不事雕琢的自然样貌复归至人工痕迹愈加明显的律诗之中,加之律诗与绝句都与古体诗有着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必然极易造成后代诗论家们的混淆和分歧。

③(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27-428页。

江西茶叶是以绿茶为主导,绿茶的总产量占据总产茶量的80%以上,而红茶的总产量仅占据10%左右,而其他种类的茶叶占比更是不足10%。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江西以绿茶出口为主的发展空间。

④(明)李攀龙选:《唐诗选》,明治翻刻本,日本东京薰志堂藏。

而他的《隋唐演义》,好多人的出身和结局,和其他评书名家和小说都不一样,罗士信是在扬州战死的,秦琼的妻子是贾氏而不是通行的张氏,尤其他给秦琼配了一个特别长的绰号。而《童林传》是他根据《雍正剑侠图》的故事,自己编出来的一部书,与民国时评书名家常杰淼的著作,和后来李鑫荃的改编本都不一样。《乱世枭雄》里面,他说张作霖,让人头一回知道东北“胡子”(土匪)的形象,听他满嘴里“啪啪啪”的枪声,和“胡子”的黑话与做派。他结合了大量史料和传说,讲述张作霖枭雄的一生,给其安了个红颜知己田小凤。这人物是全虚构,那时候张学良还在世,给这么近的人物加故事,能把人说得不挑眼,直让人想做点版本学考证。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要选拔、任用素质好、威信高、能力强的干部到领导岗位,从根本上选拔好领导干部。

⑤⑦(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6页、第1006页。

(1)空冷塔与水冷塔内的散堆填料破损、填料压板破损、分布器堵塞造成塔内气、水介质分布不均匀,换热不完全,塔内阻力上涨,从而造成空冷塔、水冷塔运行效率下降,机组整体能耗上升。

Danu能够导致HepG2细胞出现G2/M周期阻滞和异倍体,呈浓度和时间依赖。Danu作用细胞24 h后,0.1 μmol组及 0.5 μmol组 G2/M 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8.2%和66.5%,异倍体比例分别为51.9%和44.5%,显著高于对照组(图2)。0.5 μmol Danu作用时间超过4 h后,G2/M期细胞及异倍体比例逐渐升高,和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图3)。

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因此,为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问题,还需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语“enfanter”作为动词,有“分娩,生小孩,创作,产生”的意思;词根是enfant,即儿童,小孩,该词在英语可对应infant或者child,由于以这两个词作为词根的词汇并无动词,且考虑到法语原句中enfanter qqch à qqn的用法,固多数译本选用了create一词作为“enfanter”的翻译。

(1)无论溶洞存在与否,管片在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以及管片在列车动载作用下的应力增量分布都无明显变化。但溶洞存在时,管片的应力响应会有所增加。

批改作业:教师批改主观题给出分数或等级,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学习通直播功能或者录制讲解小微课,主动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收看,更好的学习和提高。

猜你喜欢
律诗变体李白
Delta-omicron混合变体被证实
“德尔塔克戎”变体首次证实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应该叫胸联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写诗拾趣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