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欲提振消费,最要紧的就是要通过明确的事实和政策信号,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累计同比实际减少12.5%,增速同比降低17.9个百分点。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减少13.5%,增速同比降低21.6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收入累计同比减少36.5%,增速同比降低45.8个百分点;即便是人们一致看好的网购受到的冲击也不小,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仅增长4.5%,增速同比降低13.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者信心也受到重创。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比年初降低8.9个点,比上月降低5.8个点,其中,消费者满意指数比年初降低8.4个点,比上月降低5.5个点;消费者预期指数比年初降低11.3个点,比上月降低5.9个点。
为了提振消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包括信贷支持、税收减免和延期申报、发放消费券、发展夜市经济和地摊经济等,政策力度与一个月前相比已明显增强。但是,面对众多政策利好,消费者的反应并没有预期那样积极。事实上,不少消费者还在犹豫观望,不仅观望本国疫情发展动态和经济恢复情况,也在观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疫情发展动态和经济恢复情况,同时还在观望其他消费者的反应。各个国家或地区疫情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抗疫进度不一样,各国间政策也不够协调,让人们更加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疫情何时结束,没有人能够给个准信儿。放松管控以后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将会如何变化,市场走向如何,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有效消费需求由支付能力、消费欲望(信心)、消费市场等因素决定。消费必须要有支付能力作支撑、消费信心作保障,并通过恰当的载体(媒介)来实现。如果说没有支付能力支撑的消费需求是无效需求,没有恰当的载体承载的消费需求只是潜在需求的话,没有消费欲望则根本就谈不上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需求。我国第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减少3.9%,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却累计同比减少了12.5%,这说明当前消费低迷除了收入和市场等原因外,消费者消费欲望低、消费信心不足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因此,当下欲提振消费,最要紧的就是通过明确的事实和政策信号,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
首先是要尽快研制出新冠疫苗和特效药,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当前消费者消费意愿和信心下降,基本上全由新冠病毒所致。要提振消费者信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消灭或有效控制该病毒。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向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研发制造单位提供更加充裕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实行更加优惠的折旧和税收激励政策,帮助其尽快研发、制造出疫苗和特效药。有了疫苗和特效药,全世界就再也不用害怕这个病毒,消费者信心就会很快“复活”。
其次是要通过明确的政策信号,增强人们对经济趋稳向好的信心。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形成财政货币政策各司其责、相互支撑、共同支持提振消费的局面。在这方面,我国仍有较大的政策空间。一是降息降准空间还比较大。二是消费信贷的扩展空间也还比较大。三是还有其他政策工具可用。例如,如果政府的某些债务有利于促进消费,对这一部分债务实行货币化也未尝不可。
最后是要适时聚焦目标群体分类施策并跟踪评估政策效果,避免消费者信心消磨。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要通过包括发放消费券等在内的收入支持政策使其增加消费,以获得更大的乘数效应。对于高收入群体,则要设法给予其更多的闲暇时间,并让闲暇时间转化为消费欲望和消费支出。要密切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和消费者心理状态等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组合,让政策刺激的成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