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洁
永城市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平均气温14.3 ℃,平均日照时数2 300.1 h,平均降水量874.3 mm。永城市面积2020 km2,其中耕地面积13.73万hm2,人口164万人,粮食资源十分丰富,小麦、玉米、大豆是永城市的三大主导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小麦为12万hm2、玉米4万hm2、大豆6.67万hm2。
一、主要做法
(一)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永城市以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创建了一批可观摩、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市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资装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全市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落实乡镇村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维护经费拨付和管护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运管模式探索,争取做到高标准农田有人用、有人管、有钱修,确保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全市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解放部分劳动力到周边工厂就业,鼓励青壮年劳动力适度流转土地。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生产技术推广、营销网络建设、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打造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二、发展思路
(一)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
结合交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全市建设一批现代化“菜篮子”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种养结合优势,重点打造侯岭农场和裴桥农场蔬菜生产基地。加快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推进标准化种植、树立产品品牌,努力实现在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无害化、信息化方面的水平,提高“菜籃子”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二)大力发展富硒产业
经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调查发现,永城市硒含量大于0.23 mg/kg的较丰富区面积约3.96万hm2,城区周边较富硒面积0.23万hm2。永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富硒产业,目前在做的是富硒小麦的相关工作。下一步,全市可以拓展其他作物,如大豆、蔬菜、水果等。永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已经协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卢卫国教授在城厢高硒区试种大豆,以待观察大豆对硒的富集情况。
(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永城市已经举行多次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观摩会,并两次在全国培训会上作典型发言。2020年6月11日永城市举行了河南省播种现场会。目前,永城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大推广力度,让永城市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三、发展建议
(一)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人才引进与科技设施改造提升,促进经济实体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对接。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承包,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目前,全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处于人才断层期,青年技术人才较少,应千方百计吸引农业人才,提高技术人才待遇,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让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职工不吃亏、愿意干。针对实用、可行、能推广的生产技术,不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建立生产一线稳固的技术人才队伍。
(二)加强品牌建设
种得好、卖得出、价格高,是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应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设计品牌产地标志,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借助农产品交易会等知名会展,开展多形式的推介、洽谈、产销对接等活动,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推动永城市由农业大市向品牌大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