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深刻地揭示了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深层次关系,鲜明地指出了坚定理想信念要以文化自信为依托,这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一、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内在联结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依托,“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会使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拥有更加深厚的底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中,专门就文化建设制度作出安排,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理想信念的伟大作用既来自其本身的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更来自其所依托的文化土壤和特有的文化基因。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首要的就是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后要怎样走下去这些根本问题。理想信念不是空而无用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大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能担当时代重任,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文化自信与坚持理想信念的内在统一
一方面,文化是孕育理想信念的沃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革命文化围绕理想信念而产生,革命文化的发展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交织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精华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丰厚沃土。对这些文化的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前提。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支撑和夯实了理想信念,文化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依托。从本质上讲,文化和理想信念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在历史根源和实践基础等根本点上,更多地体现为关联、融会与一致。一定程度上,文化上的自信将促进理想信念的坚定,有助于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为坚定理想信念固本强基。
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大部分为“00后”,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和新思想接纳程度高,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信息的冲击等外部原因以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和人生阅历不足等个人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一)多元文化冲击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是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以及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另一方面也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的渗透,使得部分学生原有的价值理念发生动摇,对西方文化盲目跟从。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利用新媒体掺杂在热点新闻中,让高职院校大学生难辨真伪。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社会风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使部分学生追求“金钱至上”,过多追求物质利益而轻视理想信念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愈加重视,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但高職院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各个部门之间教育合力不足;教育形式偏重理念的宣讲,缺乏实践的探索,现实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照本宣科,存在单纯走过场,喊口号的形式主义,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空中楼阁”,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活动内容不够接地气,对于学生的困惑和迷茫不够重视等因素,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大学生对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崇高理想信念的认知,存在知识上知道、思想上认同、实践中脱节的问题,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大学生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刻,难以建立将理想与现实联结的桥梁,部分学生的观念、行为出现偏差。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步入大学的时候,存在理想信念的缺失现象,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感到迷茫,缺乏对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难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上得过且过能够侥幸毕业即可,部分学生课余时间沉迷网络,远离现实社交生活,对学校开展的各项学生活动不感兴趣。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存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把追求物质享乐作为人生追求,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利己主义观念,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脱离集体生活。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针对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文化自信可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助力学生辨伪存真,为高职院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将文化自信融入党团工作之中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要完成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任务,就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方面,将文化自信同党建工作相融合,通过党建工作的结合,将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每个党建工作参与者和广大党员的内心之中,纳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和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文化自信创新支部建设,让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另一方面,将文化自信融入共青团组织工作之中,增强团的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开展好文化育人工作,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团员和青年承担社会责任,让青年学生在团组织中感受文化的强大力量,筑牢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二)将文化自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发挥课程教学在培育学生理想信念上的主阵地作用,把文化自信融入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学校育人理念上进行顶层设计,凝聚学校各部门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1.学校要重视文化自信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学校各部门积极性,共同搭建教育平台,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就业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营造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学风浓厚、校风清正的校园环境。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宣讲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充分挖掘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鲜活案例为抓手,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对不良文化思想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充分发挥专业课协同育人的作用,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提炼专业教育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元素,并在教学中如春风化细雨般传授给学生,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例如,在专业技能的讲授中引入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当代技术探索和发展、行业楷模的励精图治、责任担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滋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中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将自身的发展同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三)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架起理想信念和现实的桥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到企业中进行见习,企业文化的熏陶、工匠精神的宣扬、职业道德的坚守,都可以成为崇高理想信念形成的养分。同时也可以依托区域发展优势,发掘区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教育类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在暑期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大学生的技能习得过程本身也离不开实践,有了文化的滋养,大学生的技能成果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大学生可以在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下,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从事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各项实践项目,加深对本专业的热爱,坚定理想信念。
(四)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文化自信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将文化自信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首先,创新文化宣扬的方式方法,将文化自信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学生接触频繁的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新媒体平台,以推文、微视频、漫画、小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接地气的语言来宣扬我们的文化,让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浏览和学习,拉近文化自信与学生的距离,为崇高理想信念的培养增加自信的基础。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上的迷茫和信念不坚定会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行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关心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并回应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学生关怀与温暖,帮助他们确定短期与长期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可以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提供肥沃的土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勇于行动的魄力,找准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工作的契合点,探索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将文化自信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带.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性研究[J].教育评论,2019(01):87-90.
[2]张靓,田穗.以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21):41-42.
[3]邢玲.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4):113-116.
[4]张迪.以文化自觉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继续教育研究,2016(011):38-40.
[5]吴贵春.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95-98.
[6]孙志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9-8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MYZX201746)。]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