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徐健
[摘要]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社会呼唤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微环境中,教育公平同样是师生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受传统的固化思维因素影响,校园教育不公平现象长期存在,并影响了学校的成员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笔者试从当前校园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着手,探求校园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公平;校园;学生
基础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对中小学教育公平的关注度更是空前高涨,教育公平也成为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指标。作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在社会范围全面推进宏观教育公平的背景之下,我们也应不断思考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具体的办学行为,努力在校园环境中建构校内教育公平理念,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教育公平。
一、校园教育公平的含义
教育公平的关注多停留在社会层面,强调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打破择校困局等,而对于校园内部的教育公平,则很少被大家關注。校园教育公平,从表面来看,即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接受平等的教育,享用平等的资源。从深层次来理解,或者说从学校的办学实践来说,校园教育公平涵盖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有教无类,即让每一个走进学校的孩子都能享受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等;二是素养全面,即要让每一个孩子习得成长所必备的一般素养;三是因材施教,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让孩子个性化地成长。
校园内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对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及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一所学校内部的资源应是相对均衡的。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其资源的调度、配置等也是易于进行的,但是在学校的办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约定俗成、惯性思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无意地造成校园内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二、校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校园内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教育理念的更新、固守传统的教育思维与方法等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的教育要求
无论是“因材施教”的理念,还是“多元智能”理论,都强调要关注生命的个性特征和成长的个性需求。而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提出了同样的、标准化的要求,德育层面、智育层面、心理健康层面等都是如此,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也缺乏对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的关注。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对孩子有共性的、标准化的要求是必需的,但不能以偏概全,全盘标准化、整齐化。
(二)师生话语权的不对等
学生要尊重老师,但这不等于说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尤其是在课堂上,有很多教师还沉浸在对课堂的绝对控制中,牢牢把握课堂的主动权,甚至不允许学生有超出教师“预设”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上长期处于缺位状态,没有自由思考、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没有探索的过程,没有参与和体验,这样的课堂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主体缺位的“教育空场”。
(三)学科教学分配不均衡
语数外学科占据了音体美等科目的课堂时间。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音乐、美术等学科,而不喜欢语文、数学、外语,原因是音体美等学科轻松自由,语数外等学科太过严肃,而且总有考试的压力,甚至父母都不让孩子参加语数外科目以外的活动。
(四)教育评价不合理
教育评价是结果导向的,学校和家长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分数上,学生学习过程却没有被关注。其实有很多孩子学习过程很努力,但考试结果却不理想,我们的评价却没有认同他的努力,仅仅以一个结果宣告他的失败。笔者认为,在教育评价中,结果评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不应被作为唯一的或者说最重要的评价手段,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力的获得、方法的习得、素养的提升等,全方位综合评价学生。
(五)教育信息的不对等
教育信息的不对等。首先,体现在师生之间。比如,上级行政部门下发一个关于学生的文件,学校行政、教师之间可能还有一个研究的过程,但是我们告知学生的可能只有一个结果,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方法执行。其次,体现在家校之间。家长无法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很多事情是班主任、教师或者学生转述给家长的;尽管学校有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但是,家长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下学校精心安排的活动,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学校好的一面,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引起家长对学校的误解,甚至引发家校之间的矛盾。
三、校园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校园公平取决于理念
教育是什么?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话说:“教育应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实施的前提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生命成长。笔者认为,只有秉承这样的理念,校园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在此基础上,学校办学应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价值选择:第一是基本价值,德育为先。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让学生“成人”,具备社会所必需的道德素养,以道德成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学生追求高尚生活的品质和能力。第二是发展价值,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与全面素养。学校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充分尊重并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自由性及生命的完整性,着力激发每个孩子发展的自主性、生成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每个孩子的生命价值。第三是幸福价值,关注孩子的生命幸福。学校应在倡导教育人性化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终身幸福,在教育中赋予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感受幸福的体验,更要让学生获得提升幸福感的素养和能力。
(二)课堂公平取决于转变
“高效课堂”成了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校都在研究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消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把学生在课堂中的缺位补起来,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实现课堂公平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开始,逐步消除教师在课堂中的“隐性霸权”:一是课堂观念的转变。要逐步改变教师对于课堂的“控制意识”,引导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将课堂的核心转向关注孩子们的参与和学习行为的转变上来,师生在课堂中交流、互动,同学共进,同生共长,着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参与中有所收获,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二是课堂主体的转变。课堂教学都有意无意地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研究的重心也着力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方法、技能,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没有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课堂教学应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思维、最近发展区等因素,努力让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回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成长。三是教学过程的转变。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情抛出问题、根据学习进度适当点拨、根据目标适度调整、根据结果适时总结与点评。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获得探究、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思考、探索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四是课堂机会的公平。在学生眼中,很多时候课堂是优等生的课堂,他们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这也成为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课堂缺位的重要原因。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分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相应的学习可能、学习机会与展示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参与感、获得感,引导他们积极融入课堂的问题解决、研究讨论、课堂发言中去,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公平取决于过程
结果导向、量化评估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家长、学生的教育焦虑。学生成长的规律决定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生的成长也不是用一次或者几次考试可以衡量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关注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更多地使用纵向评价、非量化指标、综合评价等形式,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看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教育为学生成长助力。其实,孩子们的要求很简单:当他们的作业写得认真时,老师一句口头的表扬就可以让他们开心一整天;当他们帮助其他同学时,老师和同学们的一点肯定就可以让他们坚持下去;当他们为家长做家务时,家长在外面的一句表扬远比给他们金钱更能让他们高兴……因此,要努力转变我们的评价方法,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关注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的深度、参与课堂的效度、参与过程的频度等;从重横向转向重纵向,从孩子的长期发展着眼,让孩子在每一天、每一课都有所得,都有所进步,更让每个孩子在评价中学会欣赏自我、充满自信、保持兴趣、不断成长。
(四)学科公平取决于融合
教育改革应打破“主科”对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的时间、空间)的“垄断”局面,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来考量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协调分配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一是促进学科融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但在学科教学中每一门学科都在关注自身的教学目标,基本没有学科融合的概念与意识。事实上,优美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与古典音乐相融合,德育的内容可以融入每门学科。因此,学校的教研工作要树立学科融合的理念,教研活动也不应局限在一门学科,而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听课也要走出同学科互听的门槛,在融合中弥补各学科的不足。二是建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是弥补国家课程对地方实际情况个性化关注的不足。学校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为考量指标,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社会资源等方面深入发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结合校本实际(包括师资状况、课程实施、薄弱学科等),从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维度,努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机会,为学生构建全面素养提升的课堂与舞台。
(五)信息公平取决于沟通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家校互动日益频繁,家长会、家委会、家长学校等机制也日益完善,但是家校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已经成为家校合作的重要阻碍。在通常情况下,家长一般都是接到学校的通知、任务,学校也理所应当地认为我们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家长必须配合;另外,家长发现或者不理解学校的某个办学行为,并向学校或者上级行政部门反馈,学校才会出面做出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主动沟通。人对某件事情的恐惧往往是源于不明真相,家长的教育焦虑也是如此,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报道某个与学生相关的事件,家长就会有意无意地猜想这件事情会不会出现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这种猜想有时候比事件本身更容易让家长怀疑学校。因此,学校与家长之间应形成一個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把学校相关的教育动向、办学行为与意图传达给家长,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方针,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有效推进家校合作育人的机制。
校内教育公平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构建公平的学校文化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是学校必须坚持的方向。我们要秉持对生命敬畏与负责的态度,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作为我们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用公平让每一个生命个性、诗意地绽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2]诸定国.课堂公平视角下的教师作为[J].教育视界,2019(1):8-11.
[3]高德胜.论标准化对教育公平的伤害[J].教育科学研究,2019(2):5-12.
[4]王彦淇.基于基础教育择校视角论教育公平的意义[J].经济师,2019(2):177-178.
[5]郝文武,邓飞.教育公平的本质与测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王璐.均衡与优质:教育公平与质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