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体系 强化一轮复习

2020-11-17 00:55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系历史教师

湖北

2020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明确提出:高考命题注重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注重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完整性,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呈现试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考查学生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的能力。

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师生如何才能提高历史复习备考的效果,达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以教材为范本,落实核心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一)落实核心知识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托,高考题的情境是新的,但设问时的答案取向是源于教材的。从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来看,难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关联性、熟练程度的要求较高。一轮复习必须对基础知识有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最核心的内容理解并掌握透彻。

1.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包括高频的“点”“线”和“面”,即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社会历史转型时期。近几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如2019 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择题部分涉及了50 个重要的历史概念。教师在备考阶段应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精耕细作”是常考的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讲解该概念时,应注意把握与之相关的农业发展的历程、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等内容。

一些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予以关注,如以下8 个方面:古代中国“家国一体”权力政治的完善与强化;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救亡图存;现代国际格局的分化与组合;古代至现代中国的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和科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世界各国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创新;近代西方的思想与科技。这8 个方面是高考常考的方向,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这些方面组织相应的专题,或者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

高频考点的“面”,即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如“周秦之变”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民国初年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由官僚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变;西方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转型;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渡;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等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应通过中外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落实每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2.社会热点

师生在关注以上高频考点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热点。历年的高考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史为鉴、关怀现实”的学科特点。2019 年高考全国卷就涉及了很多热点问题,如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改革开放40 周年、法国大革命230 周年等,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彰显。热点问题可以是周年纪念的大事,也可以是当年发生的大事,还可以是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长效热点问题,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所提到的高考命题的“一点四面”,即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这些就是长效热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命题。

教师要关注热点知识,也可以适当找一些热点试题让学生加以演练,以启发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但是,关注热点不可舍本求末,任何时政热点的分析最终都必须回归教材,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热点与教材的关系,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

(二)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核心知识后,还要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体系化。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内在关系构成逻辑框架,做到“古今贯通”看趋势,“中外关联”找异同,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合纵连横。

1.从专题模块的角度出发,依据教材目录构建知识体系

目录是对教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某一历史阶段知识的浓缩,依据目录可以从纵向和横向探求章节、单元之间的联系。

以必修一政治模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目录纵向概括东西方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及当今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国的部分由古代的专制、人治到近现代的民主、法治;西方的部分由古希腊、罗马民主法制的摇篮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和无产阶级政权与制度的建立。

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整本教材的目录对东西方的政治文明形成总体框架后,可以再具体到每一个单元的具体内容。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例,这一单元主要突出了英、美、法、德四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如第7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师可以建构这样的体系:《大宪章》(1215 年订立宪法以限制英国国王的绝对权力,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1689 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形成)→18 世纪中叶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发展)→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席位(进一步完善)。通过对这一课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可以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历程形成系统的认识。

从整本书到某一单元再到某一课,形成了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网络知识体系。这样复习可由大及小,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突出重点,纲举目张。

2.从通史角度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在一轮复习时会经常强调阶段特征的重要性,学生在平时做题时也会对其重要性形成深刻的认识。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建立一个时间轴:17——18 世纪中期的手工工场时期→18 世纪末的“蒸汽时代”→19 世纪70 年代的“电气时代”→20 世纪40 年代的信息时代,再从每一个具体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外关系、文学艺术等方面概括阶段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阶段的历史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利用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时,应准确把握关键时期、关键事件所对应的时间,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时空观念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运用三维坐标轴,构建知识体系

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领域文明不断演进、不断交融的历程,运用三维坐标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三个必修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把握。

以中国晚清时期的变革与转型为例进行整合(如上图所示):横坐标涉及晚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即1840 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9 世纪60 年代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条线不仅把晚清时期的经济形态呈现了出来,而且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纵坐标体现了晚清时期的政治发展演变,即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呈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斜线坐标梳理了晚清的思想演变脉络,即从新思潮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这三个坐标实际上是围绕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屈辱史、抗争史、发展史)展开的,在不同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三维坐标,将政治、经济、思想三者进行整合,可以使知识更明确、更立体地呈现,厘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观地体现事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在学生形成了体系意识后,教师应该从目录、阶段特征出发,将选修内容融入必修,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我设问,逐层深入,渐次回顾,这样将大大提高复习速度和复习效率。

二、以真题为载体,限时训练,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真题能为学生的备考提供最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可以有效把握命题的趋向。2014 年以来,全国卷选择题的考点断代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大致为中国古代史4 题、中国近代史3 题、中国现代史1 题、世界古代史1 题、世界近现代史3 题,在世界现代史部分经常会涉及一道苏联史题目。主观题以原因类、评价类、特点类、比较类题目居多,涉及中外历史,整体偏重中国史;开放性试题命题形式多元,以评述题为主。选考题部分,改革模块前几年均取材于教材之外,而2019年的全国卷Ⅰ考查了“商鞅变法”,全国卷Ⅱ直接考查了选修教材中的“明治维新”,其回归教材的意味明显;战争与和平模块考查内容均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命题立意主要是二战中大国之间的合作、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人物评说模块依然是近几年比较容易得分的题目,从命题的趋向看,全国卷的重心在中国史,因此,教师在备考时应向中国史部分倾斜。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会做大量的题目,但部分学生却没有明显的长进,其重要原因是学生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缺乏总结和反思的过程,未能掌握历史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清楚做题的目的:不在得出答案,而在把握规律;不在数量多少,而在做出心得;得分不能靠感觉,而要讲明道理;习题的功效不在习题本身,而在它所承载的内容。

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也要引导学生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总结出答题的方法和规律。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做到平时作业高考化,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考试的心态、提高思维转化能力。

三、以战略为抓手,循“规”蹈“距”,构建得分思维模型

主观题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中总结答题的方法和规律,构建有效的得分思维模型。

高考历史的开放性题一般以图片、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提取观点并加以论证或说明。从近几年高考主观题的得分情况看,该题得分率较低,主要是因为此题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要求较高。笔者以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为例,谈谈评述题如何构建得分思维模型。

例.(2019·全国卷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本题综合性强,对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都有体现,重点考查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对于开放性试题,应通过审题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从设问中“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这是师生熟悉的评述题。这类题目的作答格式一般为高考阅卷所要求的三段式:观点——论证——结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比较准确的观点是做好此题的前提和关键,此题的材料比较简洁,方便学生进行归纳概括。从材料的四条内容中可以提出多个观点,如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必附随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国民史学素养的提高是国家再发展的希望等。此题要求提取任意一点或整体,学生要明白选取观点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后面的评析,所以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掌握史实最充分、最方便说明或论证的观点。同时,提炼的信息或观点可适当宽泛些,太窄会不太容易展开评析,也会对某一小块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精准度、深度要求过高。

论证部分要做到史论结合,精选一些有利于论证的、比较典型的史实支撑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时,在论证中要注意多角度和多层次,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展开。

结论部分不是对观点的重复,而是对观点和论证的总结和升华。学生可以运用史观进行升华,也可以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进行升华。此题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升华更合适,如国民要对本民族有较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这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读史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意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这些总结既有升华的作用,又符合核心价值取向,更是高考所要达到的目标。

各地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模式有很多种,但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基础,落实核心知识,建构知识体系;以高考真题为载体,进行限时训练,提高备考的针对性;不断总结答题的思路和方法,构建有效的得分思维模型。

猜你喜欢
体系历史教师
最美教师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