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内心听觉的形成与培养

2020-11-17 13:55黄雪晴朱亚楠王延松
鸭绿江 2020年18期
关键词:节奏内心想象

黄雪晴 朱亚楠 王延松

一、音乐内心听觉

音乐内心听觉是指人们头脑中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想象,也就是通过大脑对曾经听过的乐曲在无乐谱状态下进行的回忆和想象。想象声音的能力是音乐内心听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普通听觉形式相区别,普通听觉仅仅只是对外界声音的感知,而音乐内心听觉则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相应的心理过程。这些都是促进音乐内心听觉实现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促进个体音乐能力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音乐内心听觉的机制

在传统行为研究中,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利用脑部核磁共振的扫描方式对听觉图像进行了科学研究。Halpern 和Zatorre 使用PET 来研究大脑激活,他们给被实验者播放了一首可能只有开头几个音符熟悉的乐曲。研究发现,他们在没有可见乐谱的情况下,大脑更多的时候在强调右半球的活动,并引导右半球去进行相应的音调图像处理。具体来说,在音乐内心听觉产生时,大脑区域开始激活右侧额下、双侧额和右侧颞部,这表明图像的产生与脑中存在的记忆相关。

我们可以把技能训练划分为动作和心理两个层面。动作技能主要是通过肌肉运动来实现;而心理技能则通过内在语言实现,例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音乐内心听觉属于心理技能的范畴。音乐内心听觉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大多数受过训练的音乐家和未受过训练的听众,都能或多或少的体会到音乐内心听觉,但大脑的激活模式对这两种听众来说是不同的。训练会提升大脑处理乐曲的速度和复杂性。音乐内心听觉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训练逐渐产生。这是一种通过反复练习而发展的特殊听觉技能。

在音乐内心听觉形成的过程中,演唱和演奏都需要经过多次的练习。表演和歌唱是借助相应乐器或音响等工具结合身体器官产生的肌肉运动、骨骼运动和相应的神经系统所获得的动作技能,其生理机制是神经系统的动态“刻板印象”。也就是说,经过反复训练后,由于个体的大脑皮层经常受到有规律的刺激,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暂时性的肌肉记忆。

在动作技能的训练中所产生的肌肉记忆不仅逐渐形成并完善,在反复的听觉刺激状况下,还连带使内心听觉进行了同步发展。其中多次有规律出现的音乐元素不仅为表演者创造了内在的“视觉”,还为每个音乐元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创造了机会。B.Selejingskaya认为,听觉预习是音乐内心听觉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任何音乐活动的基础。听觉预习通常分为两类:无意识听觉预习和有意识听觉预习。多次练习属于无意识听觉预习。多次练习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当唱歌或播放前一个音乐元素时,音乐的下一个元素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反复练习是有意识听觉预习。它能使表演者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直到达到自动化的表现形式。

相关研究认为: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不需要过多的身体练习,加强心理活动的训练才是至关重要的。听觉主体需要在短时间内经历一系列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力以及音乐元素的思考等心理过程。在外在听觉的反复刺激下,心理活动不断熟练,并开始自发产生相应的听觉图像。音乐元素通过有规律地刺激得到了高度的概括,迅速而准确地形成了音乐内在听觉。因此,音乐内心听觉的形成是基于表演所引起的外在听觉;是通过表演者、外在听觉感知以及持续的听觉反馈的相互作用来体现的。

三、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

音乐内心听觉的产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在感受音乐的初始阶段,我们往往是陌生的,仅仅只是通过感觉、知觉等能力进行心灵的聆听。随着接受并聆听大量的音响和音乐素材,我们的大脑留下了许多音乐素材和相关片段,这便是音乐记忆。通过这些记忆片段,大脑能够时常想象出只有乐谱而没有实际音响乐曲的声音,这是音乐思维的产生。此时,我们就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和理论、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欣赏音乐和分析音乐了。

(一)音乐感知能力培养

感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依靠某些感觉器官所做出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在声音感知的过程中,感知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单一的状态。而是强调通过整体来感觉音乐,即感受和体验音乐元素的能力。我们需要加强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音乐元素进行练习。音乐内心听觉可以使用听觉图像来选择性地反映出音乐元素的活动,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旋律音调,还包括对音乐所有元素的全面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听觉对象不仅应准确识别音高和音调等元素,还应具有预测各种声音效果的能力。

在旋律和声等方面,我们可以先从单音开始,在钢琴中弹奏出来,随后让学生进行模唱。利用钢琴作为辅助,帮助学生固定音高。在学生唱出正确音高的情况下给予加强音乐记忆,若唱错了则给予纠正。对于一些和声音程等可以进行“搭桥训练”,如在训练三度音程时,可以先进行“do re mi”的模唱,随后在心中逐渐拆除这些“re”(桥),继而准确地唱出“do mi”的三度音程。

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节拍器来稳固节奏练习的速度,在节奏练习中根据想要达到的程度来进行节奏快速或慢速的练习。虽然音乐节奏表现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节奏的掌握是尤其重要的。节奏训练时,可以先进行单拍子的训练,随后进行多种节拍的整合。训练模式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通过灵活的组合方式可以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音乐记忆力培养

研究表明,人在受到外部刺激后,感觉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保留。这些刺激能够产生一定的印象和功能,我们称其为瞬时记忆。在音乐内部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内容相对复杂多样,不仅涉及音调和声音的差异,还要求对乐器进行准确地区分。如果没有瞬时记忆的训练,可能会出现找不到调等问题,从而影响第二阶段的音乐学习。因此,对音乐记忆内容及时有效地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在经历瞬时记忆后,记忆内容可以在一分钟内进行有效存储,这通常称为短时记忆。在内心听觉训练过程中,脑海中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大部分都依赖于短时记忆。随着短时记忆的持续和升华,瞬时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减少和模糊。[16]因此,在音乐内部听觉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反复练习和巩固,以便在以后音乐创作时为大脑提供更多的音乐元素。

除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存储外,记忆还有长时间的存储功能。这种长期存储功能还具有“备份”的作用。简而言之,当需要用记忆中的存储内容时,个体可以激活专门的存储内容来从中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与短时记忆结合后可以形成更长时间的记忆存储,也就是长时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许多学生具有了音乐内心听觉,这是长时记忆不断发挥作用的结果。长时记忆具有强大的存储空间,可以在存储的任何形式上进行编码或组合。

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时,对乐谱和旋律的记忆训练十分重要,这些记忆训练能够促进音乐听觉意象的提升。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在指挥过程中经常不看总谱进行指挥。他是通过良好的音乐记忆、内心听觉的积累和长时间乐队演奏的经验而做到的。

对学生听觉注意力的训练是提升音乐记忆的关键,学生要充分调动身体各部位的感官,尤其是听觉感官,对乐谱旋律进行记忆。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乐曲旋律片段,让学生感受聆听并视唱,然后引导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加入风格和情绪,更方便学生进行背唱。在背唱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并不单单只进行曲谱的背诵,还应该结合音乐作品的思想,提升对作品整体思想的把握,注重音乐内心听觉的强化。

(三)音乐想象力培养

比音乐感知的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是音乐想象力。任何有关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想象。音乐想象力是音乐元素和情感体验的综合表现。其中,想象在声音所创造的感知图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音乐形式的多种多样,其生成感知图像的焦点也有所不同。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内在听觉对“想象力”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与音乐创作一样,音乐表演专业人士也需要以内在听觉为指导。音乐表演的专业方向不同,其声音感知图像的焦点也会有所差别。周广仁说:“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心中应该有声音的图像,然后不断追求声音,以达到我们想象中音乐的效果。”

想象力以感知和记忆作为基础,再结合学生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以及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灵的一部分包括记忆和想象,一切可以想象的,实际上也就是记忆的东西。”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层次便越丰富,越能够深刻地诠释所要表现的作品,观众从其表演作品中得到的感受就越直观。想象作为一种媒介将现实与音乐联系起来,将音乐与文学、绘画等联系起来。

丰富的音乐想象力能够提升我们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修养。我们可以通过饱览风景名胜以扩大我们的视野,提升音乐想象力的广度;通过阅读细腻刻画人物情感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触动我们的思想,提升音乐想象力的深度。

(四)音乐思维培养

思维是相对高级的心理活动,在到达思维环节时,预示着内心听觉素养已经初步形成。在这一阶段,内心听觉已经具备了自动化的特性。在欣赏音乐时,能够凭借自身的感官对音高、节奏、旋律、音程和声等进行自主分析。在听到一首乐曲时,我们可以先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的基础上分析,从而进一步培养音乐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概括和间接的反应。音乐思维分析具有客观和理性的特征。通过音乐思维,我们能够深入分析音程、调式、节奏、曲式结构等;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用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引导接下来的学习和创作,这是培养音乐思维的目的。

四、音乐内心听觉的实践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主要学习模式是“抑制——呈现”。这一模式通过不断抑制外部活动,将其逐步转化为内部活动(想象),以此获得运动觉和听觉的记忆。再逐步呈现为外部活动,巩固记忆,达到对所获能力的应用。其中尤其强调记忆和注意力的练习。“抑制——呈现”学习模式可概括为下列五个步骤:

步骤一,较强的外部活动:教师随意拍出一个节奏型,并进行大声的声势或演唱。

步骤二,减弱外部活动:教师轻声重复该节奏型。

步骤三,完全停止外部活动:教师停止拍手和一切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自行想象。

步骤四,部分呈现外部活动:学生开始利用声势或声音来展示心中所想象的声音。

步骤五,完全呈现外部活动:学生利用声势或演唱完全展现教师展示的节奏型。

下面以“无小节的休止练习”为例,将“抑制——呈现”学习模式应用于音乐教学:

1、教师随意拍出一个节奏型并加入休止,在休止处停止所有动作或用声势代替。过程中,教师用声势或演唱大声地向学生进行两遍的展示。

2、教师在进行第三遍和第四遍的节奏型展示时,降低声势或演唱时发出的声音,随后完全静止两拍,让学生在心中想象该节奏型。

3、学生开始自由产生相应声势,只要在教师所给的节奏中即可。开始轻声模仿老师刚刚所作的节奏型。

4、在能准确的模仿老师后,教师可以利用休止在节奏型中做出相应的变换。在学生看到或听到教师发出的指令,如做出手势“2,4”,学生对于对应的指令进行休止,如“”。学生需要保持节奏的稳定。

5、在熟练演唱和声势后,学生可以停止拍掌进行走步。在接受到教师的指令处休止,学生在接收到指

令后用身体其他部位如头、肩等,无声地表示拍,并同时轻声用“Da、Da”默读拍。在熟练掌握休止练习后,学习结束。

结语

无论是在日常演奏、唱歌,还是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内心听觉都会根据个人的音乐素质不同程度地发展。内心听觉是一项非常艰苦而长期的音乐训练内容,我们需要对各音乐要素进行综合训练。这种训练应从节奏开始,在长期磨练内部听觉和外部听觉的条件下,声音的感知图像和听觉表征会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通过内心训练和外部聆听共同构成内心听觉的本质。

猜你喜欢
节奏内心想象
花有自己的节奏
快乐的想象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YOUNG·节奏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